高雅



一
社火,是中國農村在元宵節等歲時節日或廟會期間舉行的,以村或社為基本單位,以迎春、祭神、接福、祈求、娛樂狂歡為目的的大型文藝游演活動。 人們稱這一活動為“過會”,在井陘一帶俗稱“鬧玩意兒”。據《井陘縣志》記載,自正月十四、十五開始,祭天地、敬宅神,武術花會人員敲鑼打鼓,沿廟撒臘。
桃林坪村隸屬河北井陘小作鎮,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桃林坪花臉社火屬于武術社火,主要以表演古典名著中民眾耳熟能詳的片段為主,演出道具使用真刀真槍,場面激烈,臉譜花紋生動形象。據《井陘縣志》載,清朝時期,當地經常有匪寇出沒,當地人為躲避戰亂,保護村民安全,便組織護衛隊習武護莊。
香頭是桃林坪村廟會和社火表演的核心成員,他們多是村里較有威望或社火技藝較高的人,在每年正月十五社火籌備和演出過程中充當重要角色。每年正月初一香頭隊長召集其他香頭開會商討過會事宜,包括武術練習人員、場地和時間。正月十四這天要舉行踩街儀式,向全村各個廟宇祭拜,向神祇告知本村過會,祈求正月十五過會順利,社火演員平安。如今將儀式簡化,均在正月十五過會的正日子這天舉行踩街儀式和社火表演,一般社火演員清晨先去村部讓化臉師傅開臉,之后回家吃餃子,。井陘一帶有正月十五早飯吃餃子的習俗,有平安順利的寓意。早上八點,社火演員和全村男女老少在村口集合,鳴炮之后開始舉行踩街儀式。據村中老人介紹,以前踩街要將村子的各條道路全都轉個遍,意味著給每家每戶保平安,如今踩街只沿村落主要道路和廟宇所在道路。社火隊伍由香頭帶領,遇廟行禮、跑陣,由于街道場地較小,一般踩街時以“操兵陣”為主。踩街至戲樓大院為終點,社火表演正式開始。社火除了表演《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戰斗場面外,還有跑陣儀式,陣仗有“五虎下西川”“十八羅漢”“八仙慶壽”等,場面紅火而熱鬧。村民講,過會這天村里社火鬧得越大越紅火,今年日子就越好過,所以也有“鬧紅火”的俗稱。
二
桃林坪花臉社火的產生和發展,是農業經濟發展的產物。農業社會注重天時、地利以及與自然界各事物的相生相克關系,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神秘信仰,以保佑和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1.社火和鄉村社區發展
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桃林坪花臉社火,不僅在于完善其武打招式、劇目內容、服飾道具,更重要的在于保護和發展其原生態環境。
桃林坪花臉社火屬于武術社火,要使其表演得精彩與完整,其表演者的日常練習和不斷切磋是必要的。但筆者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2000年以后,越來越多的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村子里平時只留下老年人和婦女兒童。只有在年節期間,為了節慶活動,社火表演者才緊鑼密鼓抓緊練習,由此使得社火的傳承不能像以前那樣精準和嚴謹,社火表演出現了走形式、做樣子的現象。
2.社火與民間信仰
桃林坪是位于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這里的人們靠山吃山,靠天吃飯,以農業經濟為主。村民儒釋道均加以供奉,村里有大小寺廟8座。建于同治年間的戲樓,坐南朝北,四柱三間卷棚頂,對面有龍王廟、關帝廟和菩薩廟,形成整體大院落,后因破除迷信,毀壞了廟宇里的神像,廟宇也年久失修。現在的戲樓是在原址上新建的,戲臺現供奉龍王,左邊為菩薩,右邊為關老爺。元宵節時,社火在展演過程中要對村落廟宇中的眾神進行一路祭拜,村民要在這一天給各神燒黃表紙。
民眾的宗教信仰與俗神崇拜,是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民眾中產生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失去了相當一部分信仰者,但社火作為一種儀式仍然發揮著歷史文化積淀作用。人們仍然在節日時祭拜以祈求家人平安順遂。
3.社火與歲時節日
傳統歲時節日,主要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不僅反映了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以及農具、科技、經濟等的發展水平,也體現出人們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活節奏。我國傳統的歲時節日具有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和中國傳統人文及倫理觀念,因在特定的時間表演社火,歲時節日成為社火表演的時間載體。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大節,被譽為中國的狂歡節。在當下農村,一般元宵節前后外出打工的人還沒走,人們在這個節日中舉辦熱鬧的社火,也是對新的一年平安順遂的美好希冀。隨著社會的發展,社火的娛樂功能也日趨鮮明。歲時節日和廟會成為社火表演的重要時間、空間節點,社火的演出更具有儀式感,也不斷傳承。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削減了農田作業的勞動力需求,但傳統農耕生活節奏仍深入每一位農民的觀念中,人們依然在歲時節日里舉辦一些特定的儀式。筆者在調研訪談中,了解到多數村民認為元宵節舉辦社火表演純粹出于對古老儀式的傳承,他們只知道應該這樣做,但并不理解這樣做是為了什么,更不清楚歲時節日舉行社火表演的歷史文化意義。近年來,傳統節日得到學界和民眾的關注,人們的懷舊情緒逐漸高漲,應依托歲時節日突出儀式感,讓社火活動得以傳承。
三
2008年桃林坪花臉社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桃林坪社火又迎來了一次新的發展機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倫理原則》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和鮮活本質應持續獲得尊重。”近幾年在井陘縣文化工作者的牽頭帶動下,社火隊伍得到重新組建和擴大,在各地舉辦的民間藝術活動中屢獲獎項。雖然增長了一些非遺保護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足。為此,筆者對桃林坪花臉社火活態傳承提出以下建議:
1.發展鄉村經濟,留住年輕人
桃林坪花臉社火屬于武術社火,對表演動作要求較高,并且以男性表演者為主。依據地方特色發展地方經濟,留住當地勞動力,使桃林坪花臉社火成為當地人工作之余的休閑健身運動,真正融入民眾生活。在當地年輕人中優先培養一批社火表演的熱衷者,在日常演練中不斷創新發展新的劇目,真正使桃林坪花臉社火成為鄉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可以在耳濡目染中習得傳統民間文藝的精粹,真正使桃林坪花臉社火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
2.講好本村故事,樹文明鄉風
桃林坪花臉社火劇目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尤其表演《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中的戰斗場面居多,表達棄惡揚善、反抗壓迫的精神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應該著力宣傳社火文化,講好本村故事,建立有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的現代新鄉村。
3.辦好節日廟會,發展旅游業
桃林坪村元宵過會的影響正在不斷擴大,筆者在元宵節調研時觀察到有不少媒體和攝影愛好者的參與,他們通過手機軟件以直播的方式直觀地向網友展現地方特色的節日廟會情景,現場觀看者達上千人。此外,還有附近縣市的朋友前來過會。桃林坪村可以憑借特色的武術社火和傳承完好的過會儀式開展廟會旅游,可選取臉譜藝術設計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如臉譜書簽等。還可以通過舉辦廟會攝影大賽,一來吸引外來群體的參與,二來當地居民可以通過記錄過會期間從準備參與的過程,增加儀式感和參與感。利用桃林坪花臉社火來促進鄉村旅游,從而振興產業以及活躍鄉村社區文化。
桃林坪花臉社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定地域的民眾為順應天時物候的變化,向神靈祈求福佑的具有悠久中國傳統農業特色的人神共娛的民俗活動。社火源于民眾生活,經濟發展改變著生產勞作方式、百姓的民間信仰,進而會影響其對儀式的重視。所以對于桃林坪花臉社火的傳承,不應只是表面上表演形式的重復與更新,也不應該成為“博物館”式的陳列品,它與百姓生活密不可分,是民眾精神世界的鮮明外在反映。活態傳承是對非遺保護的合理方法。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