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煊
摘 要:在了解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結合峨眉山市生源情況、數學教學現狀和教學實踐后,根據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提出“三還四部”的教學主張。旨在探究重視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參與、促進主動學習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數學教學現狀;教學主張;三還四部
一、數學教育現狀
(一)課堂缺乏激情,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講完自己的教學內容,對于如何設計數學活動,學生如何參與,采用何種方式處理,教師基本無暇顧及,整個數學課堂氣氛死板、毫無生機。
(二)教學模式單一
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沒有與學生進行相應的互動與交流,學生沒有發言與提問的積極性,課堂氛圍比較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同時,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不到培養,他們往往是被動接受知識,而非主動學習與探索,甚至有的學生還會產生厭學心理。
二、教學主張
(一)“三還”——還學與生、還導于師、還長于人
還學于生: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只有親身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在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方面得到發展。因此要讓學生形成數學核心素養,就要將“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還導于師:初中生是未成年人,心理狀況和學習能力都還不足以支持完全地自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導演”的角色自居,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分析學情,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并思考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學生活動是什么,教師的活動是什么,采用何種方式進行學習。
還長于人: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知識、方法和技能,形成了學習能力,教師也在深入教學中得到專業化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才真正體現了教學相長。這就是我們的第三“還”,還成長給學生,還成長給老師。
(二)“四部”
1.“學”——“學習”
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衡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學習的方式有許多,可以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不同的課型學習的方式也可以多樣。學生在教師的問題驅動下自主學習多項式的相關概念,并在書上勾畫關鍵詞,分小組展示學習成果。教師檢查學生的自學成果并通過反問、追問、點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
2.“展”——即展示
評價一堂課的好壞,關鍵不在于教師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到底學會了什么。課堂展示是教師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方式。同時教材、教師的規范展示又是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催化劑。因此課堂展示同樣應該關注多樣化。
從展示的對象來看,可以是學生展示、教師展示、教材展示、多媒體展示;通過學生展示,教師可以比較迅速地得到學生的學習反饋,教師展示可以幫助學生把握住學習的重點,突破學習的難點;教師規范展示和教材的展示可以讓學生形成標準的答題規范;多媒體的展示既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也可以將數學教學中不易展示的圖形演示、動態演示讓學生直觀看到,加深對這些空間問題、抽象內容的理解。對于展示而言,既可以是個人展示又可以是小組展示。學生多種方式展示既能讓教師及時把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
3.“評”——“評價”“點評”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教師對于評價應以各學段的具體目標和要求為標準,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與掌握程度,以及在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過程中的表現。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對于掌握得好的學生要進行肯定與認可,對于掌握較差的學生也要以激勵性評價為主。
4.“用”——“運用”
俗話說“數學學習不是看會的,不是聽會的,而是做會的。”這就說明數學學習離不開訓練。也有人說“數學訓練要跳出題海”,不過有的人就一味地理解為數學學習就不用訓練了,其實不然。要想“跳出題海”,首先你得在題海中,數學訓練是鞏固數學基礎知識,形成數學基本技能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是我們應思考如何進行數學訓練才能做到有效或者高效。
三、結語
“三還四部”中“三還”更多的是一種理念,學、展、評、用這四部是“三還”理念下教學中的操作方式,它們之間可以有交叉,可以有重復,關鍵是要以學生為主,關注學生的學、學生的展,根據課堂的生成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針對性的訓練。
參考文獻:
楊九詮.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三十人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