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年輕時很多人不以為然。歲月沉淀后,漸漸深以為然。
好人一生平安,意蘊深在。往往不針對一時一地,而是以一生為量度;一個善念,一次忍讓,改變了自已或他人的行動軌跡,避免了矛盾的激烈沖突,久之積累正性能量和機會,消弭積怨仇對。影響每個當下決定的因素很多,個人的性格特質起著重要的作用。
人各有志,性格多元化存在,并無絕對的好壞之分。但有是否正常的區別。最重要的鑒別點就是個體自心是否自洽,與外界相處是否和諧。精神科診斷中涉及的人格障礙往往是突破這兩方面之一的,對患者工作生活已造成嚴重影響,甚至需要醫療干預。
那么,何為人格障礙?有哪些類型,如何診治呢?本文略述之。
人格(personality)一詞源自古希臘語persona。persona的本意是指古希臘戲劇演員在舞臺演出時所戴的面具(與京劇中的臉譜類似),后指演員本人,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人。現代心理學沿用persona?的含義,轉意為人格,是指個體在社會與生活環境中一貫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也即是個體在一般情況下表現出來的穩定而可預測的心理特征。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各種特質或特點。
人格障礙是一種偏離的人格,因其固定僵硬的行為模式和適應不良的人格特點,導致病人主觀上的痛苦,其社會功能或職業功能受到明顯的影響,甚至兩者皆受損。患者的這種適應不良的特征和行為在各種環境背景下是一貫的、普遍的,而不是被某次情境所激發或對某個特定刺激或人的反應。人格障礙往往始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
目前,精神科臨床工作中把人格障礙分為三個類組:奇特或古怪的A組(偏執型、分裂樣和分裂型);戲劇性、情緒化或不穩定的B組(邊緣型、表演型、自戀型和反社會型);以及焦慮或恐懼的C組(回避型、依賴型和強迫型)。各組又有具體分型,詳細見表1。
如果沒有遭遇挫折,人格障礙患者不一定會產生自我不滿的情緒。患者就診的原因往往緣于人格障礙產生的某些精神癥狀(如焦慮、抑郁)或不良行為(如物質濫用行為、報復性行為),妨礙了他人,或自己工作生活明顯受到嚴重影響,被同事、家人或相關社會機構送來就診。患者常常把問題歸咎于他人,沒有自知力,不愿接受治療。就診率低導致其潛在危害不小。
以偏執型人格障礙為例。這類患者臨床特征為:對挫折與拒絕過分敏感;容易長久地記仇。把他人無意的或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輕蔑;與現實環境不相稱的好斗及頑固地維護個人的權利;極易毫無根據地懷疑配偶或性伴侶的忠誠;將自己看得過分重要,容易把與己直接相關的事件以及世間的形形色色都解釋為“陰謀”。患者生性固執、喜好爭辯,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是冷淡、寡合,不愿意交友,或對周圍的人充滿支配欲和嫉妒心。他們對環境改變易起疑心,成天提防他人欺騙自己,容易不停歇地訴訟。
人格障礙會導致患者出現各種嚴重的問題。他們難以應對環境變化,很難變通和適應,患者常常感到痛苦。大量的比較研究發現,人格障礙的患者往往分居、離異或者單身。容易失業、變換職業或者是病休。盡管人格障礙患者接受過的良好教育并不少,但其社會功能或人際關系較差,工作能力、職業成就和滿意度往往更低。
人格障礙還常給他人帶來困擾,造成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他們中的分居、離婚、家庭矛盾沖突、兒童撫養權訴訟、高危性行為、虐待兒童等情況發生率升高。更容易發生意外,受警察盤問,被送急診,住院及治療,產生暴力,犯罪行為、自傷行為、自殺企圖或自殺等。這些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他們并非簡單的“壞人”,而是人格障礙的患者,需要得到治療干預。
人無完人,對于正常人格與人格障礙的界定并非易事。?臨床上需要注意與兩類情況相鑒別:一是由各種疾病,如軀體疾病(例如腦病、腦外傷、一氧化碳中毒、慢性酒精中毒等)、精神障礙(老年期癡呆、精神分裂癥等)導致的人格特征偏離正常,此種情況應視為原發疾病的癥狀之一,確切的臨床診斷是“人格改變”,而非人格障礙。二是須與某些精神疾病鑒別,如分裂樣人格障礙與單純型精神分裂癥、偏執型人格障礙與精神分裂癥偏執型的正確區分。最關鍵的是人格障礙往往起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個性特質,并非近期出現的精神癥狀。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于兒童和青少年不輕易診斷人格障礙。因為兒童和青少年的人格仍處于發展階段,對這一年齡群體而言,人格障礙的診斷應當謹慎。雖然兒童和青少年早期常常會表現出很特別的人格障礙特征,但因其仍處于成長發育期,沒有定型。一般要到18歲以后,甚至是到22歲左右,人格方趨于穩定。
是什么導致人格障礙?原因是非單一性的。人格障礙(包括正常的人格特征)是氣質(遺傳和其他生物因素)與心理(成長或環境)因素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人格特征如神經質、內向性、服從性等與遺傳素質關系更密切。人格障礙患者早年環境諸如家庭環境、性和軀體虐待等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人格障礙表現的防御機制往往以不成熟的防御機制如投射和宣泄為特點,個人防御方式和行為模式的養成與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分不開的。例如,有自殺企圖者其父母養育方式更傾向于拒絕、否認,而較少肯定和鼓勵。童年期受虐待者成人后易患邊緣型人格障礙。
當然圍產期及嬰幼兒時期營養不良,或因產傷、感染、外傷等因素導致的輕微腦損害,也可引起患兒于少年期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沖動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如果家長和老師高度重視,引導呵護得好,隨著孩子長大成熟會好轉。反之,則易成為人格障礙的易感素質。
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格障礙的治療并不容易。治療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治療,勇于改變。
如果人格障礙患者出現明顯精神癥狀,可以用精神藥物對癥治療,可以快速緩解部分癥狀。更重要的是與患者建立穩定深入的治療關系,中長程心理治療有望重塑人格結構,明顯提高遠期療效。需要根據患者人格障礙類型、人格成長過程與成熟水平等綜合評估后,采用更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包括精神動力學治療、咨客中心療法、家庭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辨證行為治療等不同的治療方法。
性格養成自出生即始,父母養育方式對子女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更重要的是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修身養性的過程。認真工作,廣泛閱讀學習,培養興趣愛好,積極交友,相互學習不斷進步,對人格障礙患者的持續好轉十分重要。
當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頻頻受挫,事事不順時,有否反躬自問:“是否是自己性格有問題?”可以請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全面評估一下,排除人格障礙的可能。如果是,盡快接受治療,或許人生從此峰回路轉,走出困境。
見賢思齊,修心修德,好人一生平安。
肖澤萍,上海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專職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學系兼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碩士生導師。曾任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環太平洋精神病學學會副主席;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精神病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心理衛生學會理事長;上海市醫師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