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斌,趙晨光,孫瑋,琚芬,薛白潔,孫曉龍,牟翔,袁華
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LBN)是指發生于在腰部或骶尾部的疼痛。發病病人既沒有神經根受累也無嚴重潛在疾患的下腰痛,稱為非特異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NLBP約占LBP的85%以上。由于軍事訓練的特殊性,使得戰士長期承受著遠超出正常水平的腰部負荷,因此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發病率遠高于普通人群的發病率,嚴重影響正常作訓,成為影響部隊戰斗力的重要因素。近些年來,新的康復治療技術不斷涌現,這其中以肌內效貼技術和深層肌肉刺激(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技術為代表。為了探討更為有效和便捷的方法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與肌內效貼聯合深部肌肉刺激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武警陜西總隊醫院及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的非特異性下腰痛戰士中篩選符合試驗條件的病人85例,經武警陜西總隊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開展相關臨床試驗,批準號:WJZDYYLL-2017-36。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具體診斷標準參照《軍事訓練傷診斷標準及防治原則》中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診斷標準:局限于腰背部的疼痛,患病同側發生肌肉痙攣或肌緊張,但無下肢遠端放射痛,觸診椎旁肌肉外緣可伴有壓痛,肌筋膜可觸及結節或條索,影像學無特異性表現,腰椎間盤未發生典型結構性病變,排除胸腹部、盆腔及泌尿、婦科疾患。在填寫知情同意書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5例病人隨機分到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42例)。觀察組:男35例,女8例;年齡(38.43±15.02)歲;病程(17.25±4.33)周。②對照組:男33例,女9例;年齡(40.23±14.77)歲;病程(16.82±5.07)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1.2 治療方法
兩組戰士均給予常規物理治療,包括干擾電治療,磁振熱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肌內效貼及DMS治療,除肌內效貼外治療時間均為1次/天,6天/周,共治療2周。干擾電治療:止痛處方,耐受閾,以腰3為中心交叉放置,每次20 min。磁振熱:以疼痛區域為中心放置,溫熱量,每次20 min。肌內效貼治療(南京斯瑞奇醫療用品有限公司,批準文號為蘇寧食藥監械(準)字2011第1640043號):首先準備2條I形貼布,分別自下而上貼于脊柱兩側皮膚,起始點為髂骨的邊緣,將肌內效貼布拉長15%,使貼布向上延伸到1、2肋骨水平的位置,然后貼于皮膚之上;再準備一條I形貼布進行橫向支撐貼扎:將貼布起始點固定在第十二胸椎棘突,向兩側橫向將貼布拉長50%后貼于皮膚之上,如腰部支撐不夠,可加一條I型貼布行同樣貼扎法進行加固。貼扎隔日1次,每次持續48 h。DMS治療方法為:戰士俯臥位在治療床上,肌肉放松,在其腰背部上墊2~3層厚度毛巾,治療師手持DMS對豎脊肌、腰方肌、梨狀肌等肌肉進行操作治療,操作時采取不加壓方式,避開骨性標志,順沿著肌纖維走行方向來反復移動,振動頻率36.5 Hz,移動速度5 cm/s,每次10 min。兩組病人均進行非特異性下腰痛健康教育,內容包括:NLBP的常見病因、診斷標準、一般癥狀、有關疼痛的性質及評價,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可以使用的藥物及服用時間,以及其它緩解疼痛的方法,并向病人說明NLBP的預后,消除病人顧慮,發放《腰部的運動訓練演示圖》。同時給病人一個記錄圖表及聯系方式,方便病人記錄實施方案,病情變化及隨訪。1.3 評定方法
分別在治療前(T)、治療1周(T)、治療2周結束時(T)進行評分。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和功能障礙調查量表評分(RMDQ)。①視覺模擬評分:首先在紙面上劃出一條直線,均分十等份,選擇直線左端標為數字0,代表無疼痛;選擇另一端標為數字10,代表劇烈無法忍受的疼痛;中間不同數字部分則代表不同程度的痛感,依次加重,病人根據自己的疼痛程度在橫線上做標記,以此反映疼痛程度。1~3分為輕度疼痛,4~7分為中度疼痛,8~9分為重度疼痛,10為無法且忍受的劇烈疼痛。②功能障礙調查量表評分,共有24指標,包括彎腰坐位,臥位,睡眠,行走,穿衣,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指標。每項1分,分值越大,功能障礙越嚴重。

2.1 不良反應
所有病人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有兩名戰士出現肌內效貼布周圍輕度瘙癢癥狀,但未見明顯皮膚過敏,未給予特殊治療。2.2 VAS評分
治療方法和時間的交互作用對VAS評分的影響有統計學意義(F
=5.349,P
=0.029,η
=0.572)。對照組(P
=0.039,η
=0.208)及觀察組(P
=0.012,η
=0.412)兩組內的時間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病人治療2周后疼痛評分優于治療前評分(P
=0.006),而觀察組治療1周和2周后疼痛評分均明顯好于治療前評分(P
=0.031,P
=0.008),且明顯好于對照組評分(P
=0.029,P
=0.036),見表1。
表1 非特異性下腰痛85例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
2.3 RMDQ評分
RMDQ評分中有顯著性交互作用(F
=7.851,P=
0.019,η
=0.662)。對照組(P
=0.023,η
=0.314)及觀察組(P
=0.018,η
=0.473)兩組內的時間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病人治療2周后評分優于治療前評分(P
=0.023),而觀察組治療1周和2周后疼痛評分均明顯好于治療前評分(P
=0.028,P
=0.009),優于對照組評分(P
=0.039,P
=0.034),見表2。
表2 非特異性下腰痛85例治療前后RMDQ評分/±s
下腰痛是最為常見的軟組織損傷之一,患病率約為30%,而復發率更高達60%~85%。由于軍事訓練的高強度特殊性,合并訓練前熱身、訓練后放松不充分,使的非特異性下腰痛在部隊戰士中極易出現,遷延不愈,嚴重影響作戰及訓練工作。蘇巍報道山西省武警戰士非特異性下腰痛整體患病率高達36.4%,外軍報道患病率為18%。因此,探求一種便捷有效下腰痛治療方法顯得刻不容緩。
肌內效貼由加瀨建造(Kenso Kase)博士創用,經過多年發展,貼布材質以及治療理念得到不斷改進,在運動醫學界特別是在北京、倫敦和里約奧運會上到了廣泛的應用。肌內效貼可以通過以下作用起效:①根據閘門控制理論,增加Aβ觸覺傳入神經纖維,從而抑制Aδ和C類痛覺傳入神經纖維,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②貼布使皮下軟組織產生皺褶,改善筋膜及組織液的流向及局部血液循環;③通過散狀貼法產生池穴效應,將組織間液引流至臨近淋巴結,減輕水腫;④通過貼布自然回縮且方向一致時,協助肌肉收縮;⑤當回縮方向與肌肉收縮方向相反時,放松肌肉軟組織。Paoloni等報道顯示,肌內效貼布可以明顯緩解非特異性下腰痛病人的癥狀。曹賢暢等報道,肌內效貼聯合超短波對急性腰扭傷的治療效果滿意。
DMS一種肌肉震動放松治療儀,其可通過特定的頻率對肌肉、韌帶及筋膜產生牽拉作用,從而改善因肌肉短縮或牽拉導致的損傷,防止乳酸過多堆積或者筋膜間粘連而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礙。震動時可以使毛細血管開放增多,加強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淋巴回流,減輕炎性因子的吸收,進而緩解疼痛。其也可以通過本體感覺反饋及神經、體液的反射,增加肌梭敏感性和γ神經元活性,從而降低肌肉肌肉張力,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肌肉疲勞。
目前治療非特性下腰痛常用的物理療法包括:調制中頻電、干擾電、磁熱療法、麥肯基療法以及傳統中醫的拔罐、針灸、按摩等,這些常規物理因子療法起效時間較長,維持時間較短,并且由于戰士訓練的特殊性使得其依從性相對較差。因此如何在不增加治療時間的前提下提高療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大量研究都提示肌內效貼能夠更短時間的改善病人的頸腰痛癥狀。眭有昕等對肌內效貼治療慢性非特異性腰痛進行了Meta分析,顯示肌內效貼與傳統康復治療方法相比能快速減輕腰痛,并改善病人腰椎運動功能。莊鑫、張安邦等通過觀察肌內效貼對慢性非特異性頸腰痛的療效,發現與常規物理治療相比,其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有效的緩解非特異性腰痛。DMS作為一種新興的肌肉放松療法,能夠縮短療程,強化療效,提高癥狀改善率。本研究針對于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發病原因及病程特點,選擇了可以持續作用于肌肉軟組織的肌內效帖治療技術以及對肌肉放松有良好的效果的深部肌肉刺激技術,肌內效貼治療方法簡單,可持續作用于患部,而深部肌肉刺激治療時間非常短(<10 min),兩者聯合使用在不明顯增加治療時間,不影響日常訓練及作息的前提下,縮短了非特異性下腰痛治療的緩解時間。結果顯示通過在常規物理因子治療手段(干擾電、磁振熱)基礎上添加肌內效貼聯合深部肌肉刺激技術可以更為有效地緩解非特異性下腰痛,也顯現出這種聯合療法與常規康復治療的優勢所在。
綜上所述,與常規物理療法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相比較,肌內效貼聯合深部肌肉刺激可顯著增強常規物理因子對緩解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療效,減輕功能障礙,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