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棟,李德元,曹貴章
胃癌為我國多發惡性疾病,病死率較高。因胃癌臨床多無特異性,且病灶多位于胃體下部,臨床診斷困難,多數胃癌病人確診時已至進展期,臨床治療存在較大困難。開腹胃癌D2根治術(OD2RS)可徹底切除病灶,清掃局部淋巴結,改善病人預后,目前已成為局部進展期遠端胃癌(LADGC)的標準術式。但因該術式創傷大,恢復慢,常易給病人帶來較大痛苦。隨著微創技術的進展,腹腔鏡胃癌D2根治術(LD2RS)已逐漸應用于臨床,并獲得了一定的好評。本研究將LD2RS應用于LADGC的治療,在評價其療效的同時探究其對病人血清糖類抗原724(CA724)、胃蛋白酶原(PG)及胃泌素-17(G-17)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青海省交通醫院的LADGC病人116例,男性75例(64.66%),女性41例(35.34%);年齡范圍48~76歲,年齡(58.62±6.05)歲;病灶直徑范圍1.60~6.60 cm,直徑(4.23±0.44)cm。浸潤深度:T43例(37.07%),T63例(54.31%),T10例(8.62%)。TNM分期:Ⅱ期63例(54.31%),ⅢA期27例(23.28%),ⅢB期18例(15.52%),ⅢC期8例(6.90%)。病理:高中分化64例(55.17%),低分化47例(40.52%),黏液腺癌5例(4.31%)。納入標準:病理診斷為LADGC病人;未轉移病人;知情同意病人;預期生存>90 d病人。排除標準:遠處轉移及復發病人;合并其他腫瘤病人;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放化療史或行放化療病人;免疫性疾病病人;依從性差病人。病人或其近親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病人分為腹腔鏡組(n
=58)與開腹組(n
=58),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局部進展期遠端胃癌116例基線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開腹組開腹組行OD2RS治療。全麻,仰臥位,于上腹正中左繞臍位切開,切除病灶,并行周圍淋巴結清掃。消化道重建后常規放置引流管,腹腔逐層關閉。
1.2.2 腹腔鏡組腹腔鏡組行腹腔鏡輔助下LD2RS治療。全麻,截石位,于臍下穿刺置入Trocar(10 mm)為觀察孔,建立二氧化碳氣腹,于左右上腹位建立主操作孔、輔助操作孔。腹腔鏡全面探查腹腔,徹底游離全胃,清理胃內淋巴結,關閉二氧化碳氣腹,荷包包埋后于腹腔鏡下行遠端胃大部切除及根治性全胃切除。常規放置引流管,腹腔逐層關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切口長度、術中失血量、病灶近端切緣、病灶遠端切緣、淋巴結清掃數目、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流質飲食進食時間、首次下床時間等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術前、術后7 d血清CA724、PG及G-17等腫瘤標志物水平;術后并發癥及術后3年生存情況等指標。CA724、PG及G-17均以ELISA法檢測。術后,兩組均隨訪3年,病人死亡隨訪自然結束。
2.1 兩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腹腔鏡組術中失血量、切口長度、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開腹組(P
<0.05);兩組病灶近端切緣、病灶遠端切緣、淋巴結清掃數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腹腔鏡組手術時間長于開腹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局部進展期遠端胃癌手術指標比較表/±s
2.2 兩組CA724、PG及G-17比較
術前,兩組CA724、PGⅠ、PGⅡ及G-17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7 d,兩組CA724、PGⅡ及G-17水平均較術前降低,PGⅠ水平均較術前升高(P
<0.05);術后7 d,兩組CA724、PGⅠ、PGⅡ及G-17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局部進展期遠端胃癌CA724、PG及G-17比較/±s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腹腔鏡組術后發生吻合口出血2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90%(4/58),開腹組術后發生吻合口出血2例,吻合口瘺3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3例,胃癱3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2.41%(13/58),腹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2.4 兩組術后3年生存情況比較
腹腔鏡組術后3年無瘤生存率31.03%(18/58)、總體生存率39.65%(23/58)與開腹組術后3年無瘤生存率34.48%(20/58)、總體生存率43.10%(25/5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腹腔鏡治療早期胃癌療效確切,目前已成為成熟術式。但因LADGC病灶已侵犯漿膜、肌層,術中病灶切除及淋巴結清掃范圍均相對較大,若行腹腔鏡治療操作上常存在一定的困難。盡管腹腔鏡治療LADGC目前尚存爭議,但臨床研究證明與開腹手術相比較,腹腔鏡治療LADGC具有下述優勢:①腹腔鏡術切口小,可減少機體創傷,緩解機體應激反應。②腹腔鏡下視野開闊,可準確掌握病灶的位置、直徑等特征。③腹腔鏡可徹底切除病灶、清掃淋巴結,避免病灶殘留、復發及轉移。④術中以超聲刀不但能夠快速止血,減少術中出血量,銳性分離病灶,避免擠壓病灶組織,避免腫瘤細胞經微血管及淋巴管轉移。⑤術中以持物鉗鉗取病灶可避免臟器過度暴露,減少應激反應,有助于術后恢復。在本研究中,腹腔鏡組術中失血量、切口長度、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開腹組,兩組病灶近端切緣、病灶遠端切緣、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3年無瘤生存率、總體生存率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LD2RS治療LADGC不但創傷小,恢復快,且可達到與OD2RS相同的療效。
血清腫瘤標志物是評價腫瘤發生、進展及轉移的重要指標。CA724、PG及G-17均為血清腫瘤標志物,在胃癌愈合評價中具有重要價值。CA724為胃癌抗原,在胃癌檢測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PG為胃蛋白酶原,包括PGⅠ、PGⅡ兩種亞型,其水平可準確評價胃黏膜分泌功能,對胃黏膜病變情況較為敏感。發生胃癌時,病人PGⅠ及PGⅠ/PGⅡ水平迅速降低,PGⅡ水平迅速升高。G-17分泌于胃竇細胞,可刺激胃黏膜細胞分裂分化、促進胃酸分泌,可準確評價胃竇萎縮及其分泌功能。G-17可引發高胃泌素血癥,長期刺激胃黏膜,促進胃癌發生。在HP感染后發生胃癌的病人中,G-17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研究證明,高水平血清G-17與胃癌臨床分期密切相關。在本研究中,術后7 d,兩組CA724、PGⅡ及G-17水平均較術前降低,PGⅠ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且兩組CA724、PGⅠ、PGⅡ及G-17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LD2RS治療LADGC可有效切除病灶,與OD2RS療效較為一致。
淋巴結清掃數目是評價淋巴結清掃是否徹底的重要指標。因LADGC淋巴結引流范圍廣,轉移淋巴結多位于血管周圍,并且部分血管不但解剖結構復雜同時還存在變異,若操作不當,常易導致出血。為避免出血,術中局部牽拉切不可過度用力,并以面狀牽拉代替點狀牽拉。發生出血后電凝止血選擇較大功率,或填塞止血材料壓迫止血,也可夾閉相應動脈止血。對于肥胖病人可適當擴大輔助切口,使操作更為順利。本研究腹腔鏡組2例病人術中出血,分別以大功率電凝、夾閉相應動脈的方式徹底止血。
綜上,LD2RS治療LADGC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可有效清除CA724、PGⅠ、PGⅡ及G-17,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可達到與OD2RS相同的療效,可推薦于LADGC的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