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紅芳,周呂蒙,梁華,羅俊,楊興萍
早期胃癌臨床癥狀不典型,大部分病人確診時已屬中晚期,80%的胃癌病人存在局部淋巴結轉移,導致病人錯失最佳手術時機。盡早診斷及治療對改善胃癌病人預后,提高病人生存率有重要的意義。近年研究發現,胃癌血清特異性腫瘤標志物在早期病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血清三葉因子3(TFF3)是由胃腸道黏液細胞分泌的小分子多肽,其可參與胃腸道黏膜上皮修復、重建,在胃癌發生及進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胃泌素-17(G-17)是目前診斷胃癌癌前病變及病情進展的常用的標志物。膜聯蛋白A7(ANXA7)屬于膜連蛋白家族成員,在細胞生長調節、分化、凋亡、鈣離子信號傳導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將探討血清TFF3、G-17、ANXA7對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臨床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選取攀枝花市攀鋼集團總醫院收治的經病理組織學確診為胃部病變病人168例,根據病理組織學將病人分為:淺表胃炎組38例,萎縮性胃炎組32例,低級別上皮內瘤變(LGIN)組35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HGIN)組33例,胃癌組30例。根據WHO國際診斷標準:將LGIN定義為僅局限于細胞學及上皮結構異常,將HGIN定義為上皮結構及細胞學異常擴展至全層,即為重度異型增生或原位癌。同時排除既往接受胃部手術、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及近3個月內服用過胃黏膜保護劑、質子泵抑制劑、H受體拮抗劑的病人。淺表胃炎組:男24例,女14例;年齡范圍18~75歲,年齡(48.8±3.7)歲。萎縮性胃炎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范圍25~75歲,年齡(47.9±3.7)歲。LGIN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范圍28~75歲,年齡(48.6±3.8)歲。HGIN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范圍28~75歲,年齡(48.1±3.5)歲。胃癌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范圍28~74歲,年齡(47.9±3.2)歲。另選取6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范圍30~75歲,年齡(48.3±3.5)歲,組間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血清TFF3、G-17、ANXA7檢測:所有研究對象于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3 mL,在室溫下離心處理,留取上清液,置于-20℃保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測定各組血清TFF3、G-17、ANXA7,TFF3試劑盒由上海語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G-17試劑盒由上海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ANXA7試劑盒由上海北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相關操作均按照試劑盒標準進行。評估評價:采用胃鏡及病理檢查確診,同時參照國際抗癌聯盟(2002年)相關標準對胃癌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結轉移等進行評價。

2.1 各組血清TFF3、G-17、ANXA7比較
LGIN組、HGIN組及胃癌組血清TFF3、G-17、ANXA7水平明顯高于淺表胃炎組、萎縮性胃炎組及對照組(P
<0.05),且HGIN組血清TFF3、G-17、ANXA7水平高于LGIN組(P
<0.05),胃癌組血清TFF3、G-17、ANXA7水平高于LGIN組、HGIN組(P
<0.05),見表1。
表1 胃部病變病人168例血清TFF3、G-17、ANXA7比較/±s
2.2 血清TFF3、G-17、ANXA7與胃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不同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結轉移胃癌組病人血清TFF3、G-17、ANXA7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血清TFF3、G-17、ANXA7與胃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s
2.3 血清TFF3、G-17、ANXA7診斷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臨床價值
進一步探討血清TFF3、G-17、ANXA7對胃癌及癌前病變[胃癌及高低級別的上皮內瘤變(LGIN/HGIN)]的診斷價值。2.3.1 各指標的單獨應用以良性病變(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為陰性樣本,以胃癌及癌前病變(胃癌+高低級別的上皮內瘤變LGIN/HGIN)為陽性樣本,建立ROC診斷分析模型。三指標均為連續數值性資料,參考臨床實踐劃分成7~10個組段。經ROC分析知:該兩指標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AUC(95%CI)分別為0.844(0.731~0.974)、0.717(0.558~0.921)、0.748(0.578~0.968)。見表3,圖1。
2.3.2 各指標的聯合應用采用SPSS軟件的聯合應用ROC理論模式(LogP模式:對各單獨應用指標進行logistic綜合回歸,再依據所得回歸系數B,歸一化加權計算并對應處理各樣本資料,并據其進行聯合應用的ROC分析)。結果:聯合應用對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診斷價值:AUC(95%CI
)為0.880(0.823~0.941),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903、0.872。顯然其診斷效能均比單一指標均有明顯提高。亦見表3和圖1。
表3 血清TFF3、G-17、ANXA7診斷胃癌及癌前病變的ROC分析結果

圖1 血清TFF3、G-17、ANXA7對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臨床價值
血清腫瘤標志物是近年用于診斷腫瘤常用的手段,具有操作簡單、敏感性高等特點。近年研究指出,多種糖類抗原(CA125、CA199、CA153)、癌胚抗原(CEA)是診斷胃癌及癌前病變的常用的標志物,但上述標志物靈敏性、特異性較低,并不能有效對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病人作出全面的診斷,因此尋找新型的、高靈敏性的腫瘤標志物對提高胃癌早期診斷有重要的作用。
血清TFF3是由杯狀細胞分泌的新型肽,位于腸黏膜表面,具有抗酸、抗蛋白酶、抗熱性的生物學特性,是胃腸黏膜重要保護因子,當胃腸道黏膜發生炎癥或潰瘍時,其表達水平顯著升高。Lee等研究指出,TFF3的表達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及侵襲有密切的關系。Jin等發現,TFF3能有效抑制細胞粘附、促進癌細胞浸潤及侵襲,阻斷細胞凋亡,從而促進癌細胞轉移及擴散。Huang等發現,胃癌組織中TFF3中陽性表達率顯著高于正常組織,并認為TFF3在促進細胞增殖、影響細胞凋亡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血清G-17是由胃竇及十二指腸分泌物的胃腸激素,可引起胃黏膜組織損傷,導致胃潰瘍。相關研究指出,血清G-17可參與胃潰瘍形成,并刺激胃壁細胞分泌鹽酸,形成胃酸環境,引起胃酸與胃蛋白酶失衡。當胃黏膜發生炎癥會導致炎性因子大量釋放導致胃壁黏膜損傷,從而刺激G-17分泌,引起胃酸分泌增多。高胃酸環境下會加重胃黏膜損傷,最終形成胃潰瘍。血清ANXA7屬于鈣依賴性磷脂結合蛋白,它可參與廣泛的細胞信號傳遞通路,尤其是機體炎癥、細胞分化及細胞增殖等相關通路。另外,ANXA7可參與鱗狀上皮細胞分化及腺上皮細胞分化。研究指出,敲除小鼠ANXA7基因后,小鼠產生自發性腫瘤,提示ANXA7基因表達異常參與腫瘤發生發展過程。最近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ANXA7基因突變會影響病人機體細胞信號通路的調節,從而刺激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表達增強并促進腫瘤生長,降低神經膠質瘤生存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LGIN組、HGIN組及胃癌組血清TFF3、G-17、ANXA7水平明顯高于淺表胃炎組、萎縮性胃炎組及對照組,且HGIN組血清TFF3、G-17、ANXA7水平高于LGIN組,胃癌組血清TFF3、G-17、ANXA7水平高于LGIN組、HGIN組,表明血清TFF3、G-17、ANXA7表達與胃組織病變及胃癌病情進展有密切的關系。本研究中不同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結轉移胃癌組病人血清TFF3、G-17、ANXA7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血清TFF3、G-17、ANXA7在胃癌浸潤轉移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作為胃癌預后不良的標志物,同時也可作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發現的標志物。經ROC曲線發現,血清TFF3、G-17、ANXA7聯合診斷胃癌及癌前病變的靈敏性及特異性高于單一指標診斷。
綜上所述,血清TFF3、G-17、ANXA7水平升高與胃組織癌前病變及胃癌病情進展有密切的關系,可作為胃癌病人預后的評價指標,聯合應用可提高其診斷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