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暢 ,趙艷艷
(1.長沙礦山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2;2.金屬礦山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南 長沙 410012)
安全生產標準化是一種先進的安全管理模式,是我國礦山行業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隨著礦山行業的不斷發展,大部分企業已完成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的建設[1]。
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是企業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的重點結合。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自2016年4月陸續印發了《標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安委辦〔2016〕3號)等一系列文件,明確提出要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并在全國非煤礦山企業持續推廣[2]。
根據政策要求及企業需求,大部分礦山均開展了安全生產標準化及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的建設,但在實際的推廣和應用過程中,部分礦山出現了風險管控未落實、與現有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管理模式適配性差等問題,造成機制建設流于表面,未能與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原有的安全管理制度進行有效融合的局面,形成兩套安全風險管理內容,違背了機制推廣的初衷。因此,明確安全預防控制體系與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的關系,并進行科學、合理、有效地融合,是促進非煤礦山落實安全風險預控、提高安全績效的必要手段。
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與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皆以風險預控為基礎。風險管理本身即為非煤礦山企業安全管理的核心,一切的安全管理工作,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控制風險、消除隱患。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以風險為核心,堅持超前防范、關口前移,從風險辨識入手,以風險管控為手段,把風險控制在隱患形成之前。隱患排查治理就是管控安全風險,是對風險的各項控制措施落實情況的追蹤確認。通過隱患排查,及時找出風險控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缺失、漏洞,發現新的風險點、危險源,進而對風險點進行補充和完善,把隱患消滅在事故發生之前[3]。
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的建設,對安全生產標準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和運行過程的重點是風險管控,其內涵是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各項安全管理制度、推動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和運行、實施風險系統性管理的一種支撐工具或方法,進而促進企業形成內部關聯緊密的、系統的、完整的安全管理體系[4]。
風險管理是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中的核心工作,在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定級中占據主體地位。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提出并推廣后,下發了多個文件,并逐步制定評分依據,通過獨立評審進行規范管理。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是對管理風險和隱患方面元素進行細化、深化和規范,是為了保障安全生產標準化有效落實的重要手段[5]。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是從安全生產標準化中抽離出來的,重點關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內容的一個環節,應理解為一種推動體系運營的工具,不應獨立于管理體系之外[6],如圖1所示。

圖1 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與安全預防控制體系
在兩個體系融合的過程中,應堅持延用、完善、建立的原則。即對礦山原有的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管理內容進行適當的延用與完善,并結合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相關標準中新的要求,將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理念、創新要求融入到安全生產標準化的各項工作中,形成融合后的安全管理系統。
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是非煤礦山較系統、完整的安全管理體系。在堅持延用、完善、建立的融合原則上,融合過程中應按照元素關聯情況,結合已有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管理的執行方式,開展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的建立,如圖2所示。

圖2 體系融合流程
(1)明確組織機構。在創建一套安全管理體系前,一般要求企業根據體系實際需求情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若企業同時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及安全預防體系的建設,則應當建立同一套機構人員推動建設工作。若在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基礎上,開展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則應根據安全生產標準化的安全機構設置與人員管理制度及原有的安全風險管理相關制度中的要求,合理設置體系融合組織機構。兩者在原則上是一致的組織,不可理解為兩套班子。
(2)確保安全投入。根據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建立完整的安全投入保障機制,針對性地為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的完善與推行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
(3)組織宣貫培訓。按照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的標準和要求,在安全生產標準化風險管理的基礎上,再次組織針對性的宣貫培訓。培訓方式、流程、管理等應滿足標準化要求,并遵循自上而下貫徹的理念,實現全員的針對性培訓。
(4)安全責任規劃。在體系建設初期,根據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中各級崗位、各部門安全責任的要求,對安全預防控制體系中融合的職責進行明確。同時,在原有責任清單的基礎上,根據風險四級管控的需求,優化各層級、各崗位、各部門的安全責任區域、范圍、目標等具體內容。
(5)制度融合優化。企業在建立安全預防控制體系中,往往會根據標準要求重新建立風險識別、隱患排查、風險告知等相關制度,既沒有同原有安全生產標準化系統已建的風險管理、隱患排查制度融合,又沒有在其基礎上完善,進而形成兩套制度,且往往內容未統一,不利于企業管理[7]。
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風險管理過程中,在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提出的新標準與理念下,將統一按照四級風險(重大、較大、一般、低)進行評價。且評價過程中,融入基于事故后果直判風險的理念,針對影響非煤礦山事故后果嚴重的危險源,提出了直接判定為重大風險的條件,進而對后果嚴重條件的公司實現層級管控[8]。
在對各項風險定級的基礎上,對劃分的風險點確定等級。根據實踐經驗,給非煤礦山作業崗位、設備、工藝等各風險點定級,在具備專業的安全管理團隊的情況下可選用MLS風險評價法集中評定。對安全技術團隊尚未全面建立的小型企業,可按照短板原理選擇單元安全風險的最高等級作為該風險點的安全風險等級。
在確定各項風險點的基礎上,按照紅、橙、黃、藍風險等級代表色繪制礦山各區域風險分布圖,并在各區域公示。
風險管控措施應基于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已建立的各項技術、管理辦法,在延用、完善的基礎上,根據風險源頭及其后果,建立新的管控措施。每項管控措施對應的安全管理措施、工程技術措施、安全教育培訓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應能夠在安全標準化體系中持續運行,不斷優化完善,形成閉環管理[9]。各項風險管控措施與體系內容的關聯見表1。

表1 管控措施項目及內容
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建設中,根據風險識別及定級結果,對安全職責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明確了公司、部門、車間、班組4級的安全職責,同時落實到具體的人員,實現人人管控風險,各自履行職責,自上向下追責的體系。
通過分級管控,逐級完善及落實崗位職責、管理制度、操作規程、現場管理等,是對安全責任清單履職和記錄的過程,使安全生產標準化的各個要素的實施融入到全體員工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一套既涵蓋安全生產標準化關聯的各項管控責任的安全責任制,又體現公司、部門、車間、班組 4級具體人員的安全責任清單,實現責任清單的持續改進,將管控措施中設置的具體崗位人員管控職責全部內容,分區域、按類別融入責任清單中,如圖3所示。

圖3 分級管控責任規劃流程
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運行中,安全檢查按照日常、專項、例行、綜合等安全檢查類別執行。在安全預防控制體系中,結合安全檢查的原則,將管控措施作為排查對象,根據分級管控責任清單的劃分,將其分類、分層級、分專業形成統一、特色、內容具體、依據標準的隱患排查表,貫穿于安全生產標準化的各項檢查類別中。
在排查計劃、清單落實的基礎上,梳理隱患治理流程。根據確定的隱患層級及其對應的風險管控級別,明確隱患自動上報、治理、驗收流程,根據責任清單及組織機構,形成自下而上逐一對應的跟蹤、驗證關系,保障治理工作的有效實施。
本文基于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的建設與運行,研究了金屬非金屬礦山建設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過程中向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融合的方法,主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分析了兩體系之間的內容及元素關聯,確定了融合的基本準則,提出了安全預防控制體系融合后的流程及優化重點。在針對具體企業時,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確定融合過程中的體系文件建設,強化系統的可操作性。
(2)體系融合以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系統為核心架構,將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的建設與運行內容全面融合,進而全面、系統、規范地落實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的推進。
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系統涵蓋內容全面,涉及礦山建設、運行、改進等各環節所有的安全管理內容。在實際的融合作業中,應通過逐步改進、落實安全預防控制體系,以點帶面、閉環考核的方式管控企業各項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有效推動企業全面實現安全生產標準化,提升安全管理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