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王一涵,魯思彤
(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遼寧 沈陽 110031)
冠心病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臨床表現為突感心前區發作性絞痛或壓榨痛,多見于中老年群體中。心臟血流灌注減少、脂質代謝異常、吸煙、糖尿病、糖耐量異常、肥胖等因素均可能導致冠心病[1]。冠心病可損害心臟功能,引發心力衰竭或猝死。冠心病治愈難度較大,臨床治療可采用藥物、介入、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等方法進行治療,以達到重建血運,抑制疾病進展的目的。氯吡格雷與替格瑞洛是治療冠心病的常用藥物,臨床實踐表明,兩種藥物使用后療效差異較大[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據治療藥物的不同,分為替格瑞洛組和氯吡格雷組,每組31 例。氯吡格雷組男16 例,女15例;年齡61~79,平均(68.75±2.15)歲;病程1~5 年,平均(2.43±0.96)年。合并癥:糖尿病8例,高血壓15例,心絞痛3例,急性心肌梗死5 例。替格瑞洛組男12 例,女19 例;年齡62~80 歲,平均(69.15±2.76)歲;病程2~6 年,平均(2.98±1.08)年;合并癥:糖尿病9例,高血壓11例,心絞痛7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CT/MRI 檢查,符合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3];臨床資料完整,可參與本研究;無藥物過敏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先天器官發育不健全者;惡性腫瘤者;其他臟器功能衰竭不耐受治療者;中途退出者。
1.2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解痙、抗感染、抗血小板凝聚、擴張冠狀動脈血管、抗血栓等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替格瑞洛組給予替格瑞洛(AstraZeneca AB,國藥準字J20130020,規格:90 mg×168 片)治療,口服,起始劑量為每次90 mg,每天1 次。30 d 為1 個療程,連續用藥3 個月。氯吡格雷組給予氯吡格雷(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6,規格:75 mg×10片)治療,口服,每次75 mg,每天1次。30 d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3個月。
1.3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肘血3 mL,離心分離血清,使用邁瑞全自動分析儀BS240,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患者HCY、hs-CRP、IL-6水平。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HCY、hs-CRP、IL-6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替格瑞洛組HCY、hs-CRP、IL-6水平均低于氯吡格雷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x±s)Table 1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替格瑞洛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冠心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且年輕化趨勢,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冠心病具有致死率高、致殘率高、治療難度大、預后效果差等特點。老年患者由于身體各項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發生冠心病后若治療不當,可引發心臟破裂、心室壁、心肌梗死綜合征、栓塞等嚴重并發癥,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有研究[5]顯示,支架內血栓形成與冠心病患者血液高凝、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凝聚等表現密切相關。因此,臨床治療以抗血小板凝聚、抗血栓形成為治療原則。藥物治療是冠心病的常用治療方式,常用的藥物有硝酸酯類藥物、抗血栓藥物、纖溶藥物、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斷劑、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等,用藥后可穩定心絞痛癥狀,抑制血小板凝聚,避免血栓形成,擴張血管,恢復血流,預防心律失常,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延長患者生存期,提升生活質量。
機體炎癥反應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免疫細胞活性可直接影響IL-3、IL-4、IL-6 等炎性細胞活性。機體患病后,巨噬細胞、T 淋巴細胞、單核細胞高表達,可刺激炎性因子水平上升,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IL-6 直接參與肝臟產生血漿纖維蛋白及急相蛋白的形成,加速血栓形成[6]。同時,IL-6還可刺激心肌細胞粘附因子高表達,增強心肌細胞的粘附作用,加重心肌負擔。作為臨床常用的冠心病非特異性炎癥反應標志物,hs-CRP直接參與心血管炎癥反應,通過調節單核細胞活性,刺激炎癥因子釋放,選擇性結合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引發血管內膜損傷。HCY 為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HCY高表達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刺激炎性因子釋放,促進機體發生氧化應激反應,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均具有重要作用[7]。
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均為抗血栓藥物。氯吡格雷的作用機制為,用藥后經氧化生成2-氧基-氯吡格雷,之后,水解形成活性代謝物,可選擇性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與其血小板受體結合,抑制ADP 介導的糖蛋白GPⅡb/Ⅲa 復合物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時,氯吡格雷還可阻斷其他激動劑通過釋放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用藥后可在1 h內達血藥濃度峰值,起效快,療效突出。但氯吡格雷對血小板ADP受體的作用不可逆,用藥后可直接影響暴露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生命周期。用藥后患者易出現心絞痛、消化道出血、心肌梗死等不良反應,加重機體負擔,臨床應用有一定局限性[8]。替格瑞洛為新型的抗血小板凝聚藥物,屬環戊三唑嘧啶(CPTP)類化合物,其作用機制為,用藥后能可逆性地與血小板P2Y12ADP 受體相互作用,刺激紅細胞分泌ATP,ATP經體內酶轉化,形成腺苷,腺苷與體內A2a結合,抑制炎癥因子活性,阻斷信號傳導和血小板活化,抑制血小板凝聚,阻斷血栓形成,保護心肌功能。替格瑞洛用藥后起效快,可迅速透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可在30 min達到血藥濃度峰值,且無需經肝臟激活,藥效可持續8 h。替格瑞洛主要經糞便排出,在體內殘留率低,對肝腎影響小,藥物安全性高[9]。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替格瑞洛組HCY、hs-CRP、IL-6 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低于氯吡格雷組(P<0.05)。提示替格瑞洛對降低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有積極作用,且藥物安全性高,用藥后機體耐受性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突出。與趙芳等[10-12]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可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HCY、hs-CRP、IL-6水平,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