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
(遼寧省鐵嶺市婦嬰醫院口腔科,遼寧 鐵嶺 112000)
鵝口瘡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見于嬰幼兒,癥狀表現為口腔黏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形似奶塊,患兒可產生痛感,影響進食,進而影響生長發育,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發展至食道、支氣管,引發念珠菌性食道炎等,并發呼吸、吞咽困難癥狀,甚至影響終身免疫,繼發其他細菌感染[1]。鵝口瘡的治療方法相對簡單,制霉菌素是最常見的治療藥物,具有一定療效,但恢復較慢,復發率高,且長期服用抗生素會增加治療風險[2]。雙歧桿菌膠囊可調節腸道菌群,起到抑制致病菌侵襲的作用,但目前在鵝口瘡患兒中的應用研究報道較少[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制霉菌素結合雙歧桿菌膠囊治療鵝口瘡患兒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3 例鵝口瘡患兒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n=46)和觀察組(n=47)。觀察組男27 例,女20例;年齡15 d~3 歲,平均(1.69±0.32)歲;病程2~6 d,平均(4.32±0.38)d;合并癥狀:呼吸道感染2例,腹瀉3例,營養不良6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1 例;年齡10 d~3 歲,平均(1.73±0.31)歲;病程1~9 d,平均(4.28±0.33)d;合并癥狀:呼吸道感染2例,腹瀉3例,營養不良5例。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兒科學》[4]中鵝口瘡相關診斷標準(口腔黏膜表面覆蓋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形似奶塊,不易擦去,無炎癥反應,重癥患兒可伴有吞咽困難、低熱情況,取白膜顯微鏡下檢查,可見真菌);首次發病;肝腎功能正常。排除標準:近期使用服激素類、抗真菌類藥物者;重度脫水者;合并皰疹性口腔炎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者。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環境干預,房間定期通風,加強餐具、擦嘴毛巾、玩具、衣物等清潔消毒,喂奶前清潔乳頭,在餐后使用2%碳酸氫鈉溶液清潔患兒口腔,每天2 次,同時,采取預防或治療脫水措施,加強營養干預。對照組給予制霉菌素(山東魯抗醫藥,國藥準字H37022917,規格:50萬單位/片)治療,取1 片制霉菌素碾成粉末,加魚肝油(青島雙鯨藥業,國藥準字H37022647,規格:每1 g 含維生素A1500 單位與維生素D150 單位)調成糊狀,涂抹于口腔,早、中、晚各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雙歧桿菌膠囊(上海上藥信誼藥廠,國藥準字S10950032,規格:0.21 g/粒,),1歲以下患兒,每次1 粒,每天1 次,取出藥粉溫水送服;1 歲以上患兒,每次1粒,每天2次。兩組均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5]評價標準:治愈,口腔表面白色黏膜完全消失,顯微鏡檢查口腔分泌物未見真菌;有效,口腔表面白色黏膜大部分消失,顯微鏡檢查口腔分泌物未見真菌;無效,口腔表面白色黏膜面積無明顯改變,顯微鏡檢查口腔分泌物仍有真菌;加劇,臨床癥狀無好轉,且感染向食道、支氣管等部位擴散。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比較兩組患兒恢復情況,包括用藥時間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兩組患兒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惡心、過敏性皮炎、腹瀉等。比較兩組患兒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用藥時間、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x±s,d)Table 2 Comparison of recovery between two groups(x±s,d)
2.3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n(%)]
2.4 兩組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總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率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鵝口瘡易發于營養不良、身體虛弱的患兒,且可發于任何年齡段,但以2 歲以下小兒較多見,雖然臨床癥狀并不顯著,但若不及時治療,仍有全身擴散可能,進而誘發彌漫性酵母菌感染[6]。鵝口瘡是真菌感染導致的疾病,通常給予局部用藥治療,癥狀嚴重者可全身用藥,制霉菌素為常用的治療藥物,可外用涂抹于創面,與口腔內白假絲酵母細胞膜結合,從而破壞細胞膜,有效抑制感染,但長期使用抗生素會提升病菌耐藥性,且口腔中酸性環境易使白假絲酵母大量繁殖,延長治療時間,病情也易反復,影響患兒營養吸收,長期可導致患兒免疫力進一步下降,雖然配合2.5%碳酸氫鈉溶液可暫時改變口腔環境,但并不能從根源上抑制病菌生長繁殖[7-8]。因此,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對鵝口瘡患兒具有重要意義。
雙歧桿菌膠囊是一種從母乳營養兒糞便中分離的厭氧菌,可在腸內發酵產生乳酸、醋酸,提高機體鈣、磷、鐵的吸收率,在治療慢性腹瀉、乳糖消化不良等疾病中均有良好的應用效果[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用藥及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制霉菌素結合雙歧桿菌膠囊可提升鵝口瘡患兒治愈率,縮短用藥時間、癥狀消失時間,有效控制不良反應情況,同時,可有效預防疾病復發。分析原因為,雙歧桿菌膠囊中雙歧桿菌屬于有益菌,可抑制人體有害細菌繁殖,抵抗病原菌感染,促進腸道正常菌落生長繁殖,有效調節腸道環境,同時,可促進人體所需維生素合成,提高機體免疫,從而提高患兒抗病能力,改善鵝口瘡并發的營養不良、腹瀉等癥狀,促進疾病恢復,并有效減輕制霉菌素咽下后產生的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控制疾病復發[10-11]。
綜上所述,制霉菌素結合雙歧桿菌膠囊可提升鵝口瘡患兒治愈率,縮短用藥時間,促進癥狀消失,有效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控制疾病復發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