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楠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科室康復理療中心,遼寧 遼陽 111000)
腦卒中屬于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具有起病急、多發等特點。該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腦內循環障礙,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腦功能障礙,分為一次性或永久性[1]。急性腦卒中后可誘發吞咽功能障礙,導致進食困難,且易引發食物吸入肺部,進而造成肺炎,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腦卒中后偏癱是指下肢的異常運動呈現伸肌運動模式,主要表現為足內翻、足下垂等。研究[2-3]表明,僅給予患者針灸治療,療效不佳,而電刺激療法是目前治療吞咽功能障礙的新方法,已被廣泛應用,并取得滿意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探究針灸結合電刺激療法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吞咽功能障礙及運動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17例;年齡18~69 歲,平均(43.59±4.28)歲;腦梗死16 例,腦出血14 例。觀察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19~70 歲,平均(44.53±4.30)歲;腦梗死18 例,腦出血12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4]的診斷標準;經MRI、頭顱CT檢查確診為腦卒中;所有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腦卒中后嚴重癡呆、精神異常;無法配合完成飲水試驗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針灸療法,首先取患者水溝、合谷穴、風池、廉泉等穴位行常規消毒,上述穴位得氣后給予平補、平瀉,留針30 min,每隔10 min 行針1 次。采用1 寸毫針以斜向上的趨勢刺入水溝穴0.3~0.5 寸;采用1.5 寸毫針以直刺方式刺入合谷穴0.5~1.05寸;采用1.5寸毫針沿鼻尖方向傾斜刺入風池穴0.7~1.2 寸;采用2 寸毫針沿舌根部傾斜刺入風池穴約1.5 寸。得氣后,出針且不留針,每天1 次,持續治療10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電刺激療法,針灸療法與上述一致。采用VitalStimTM吞咽障礙治療儀(美國chattanooga公司,型號:5900),控制電流量以患者能明顯感受到肌肉收縮,但無明顯不適感為標準。根據患者吞咽障礙類型調整治療的強度,同時,根據病情程度及感覺情況適當調節。操作方法:沿患者頸部的正中線方向,放置電極,將第1電極置于舌骨上方,將第2電極置于甲狀軟骨上切跡的上部位置,將第3、4電極按照第1、2電極的同等方式,向下等間距放置,最下端電極可置于患者環狀軟骨上方位置。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采用藤島一郎吞咽試驗對療效進行評價,顯效:吞咽障礙完全消失,且飲水試驗為1級;有效:吞咽障礙明顯改善,且飲水試驗為2級;無效:吞咽障礙無任何改善,且飲水試驗>3級。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治療前后臨床各項指標和運動功能,臨床各項指標:Holden步行功能評分(FAC)、10 m最快步行速度(10 m WT)、起立行走計時測試時間(TUGT)。運動功能:參照Fugl-Meyer評定量表(FMA)[5]對所有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總分100分,輕度:96~99分;中度:85~95分;重度:50~84分;加重度:<5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臨床各項指標、運動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FAC、TUGT、10 m WT、FAM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FAC、10 m WT、FAM 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TUGT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各項指標、運動功能比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and moto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
腦卒中后偏癱是腦卒中所導致的偏癱,因該病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礙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對患者身心健康危害較大,且嚴重影響臨床康復,增加病死率。吞咽障礙是因患者腦干內運動核以上的神經受損所致,相關研究[6]指出,其可能與感覺、認知、運動神經元損傷有關,進而引發協調障礙。因此,選擇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礙及運動功能的方案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
針灸是根據患者偏癱的部位給予針刺,以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其主要是通過刺激癱瘓肢體,對反射弧中各運動神經元的興奮劑給予適當調節。其中針刺合谷穴,具有促進面部氣血、肢體功能恢復的作用;針刺水溝穴具有清熱熄風、醒神開竅的作用;針刺廉泉穴具有利喉舒舌、消腫止痛、開竅除痰的作用;針刺鳳池穴具有消除眩暈、頭痛等作用[7]。電刺激療法是一種神經肌肉電刺激,對治療腦卒中后癱瘓患者在功能恢復過程中出現的足內翻、足下垂等病癥具有針對性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扭傷或摔倒等發生風險,提高步行安全性,促進后期運動功能恢復。電刺激療法機制原理是依據出廠時已設定的程序,通過低頻脈沖電流對患者在步行時的下肢相關肌肉進行刺激,模擬正常人類的步行模式,并重建患者下肢肌群的運動功能[8]。該療法憑借豐富的電流刺激,對于癱瘓肌群,具有促進神經元重塑、重建神經功能的作用。電刺激可根據癱瘓的肢體,產生主動、重復及任務導向性的動作,與針灸療法聯合應用,可有效調節患者肢體的肌張力,激活其運動功能、癱瘓肢體的感覺,進而大幅度增加感受器沖動傳入的頻率,有助于改善腦皮質的可塑性。在患者步行周期的過程中,當癱瘓肢體一直處于擺動的狀態時,電刺激可模擬正常運動模式,改善患者因足下垂導致的足廓清不足,不會對患者足離地時踝跖屈動作造成任何影響[9-10]。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FAC、10 m WT、FAM 均高于對照組,TUGT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針灸結合電刺激療法確切,可有效恢復并重建吞咽反射弧。
綜上所述,針灸結合電刺激療法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困難障礙,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