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慧
(沈陽二四五醫院外科,遼寧 沈陽 110042)
近年來,膽囊結石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該病與生活習慣變化、膽囊功能異常、脂質代謝異常等因素相關,多發于超重或肥胖、長期食用高脂肪類食物以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人群[1]。膽囊結石在患者患病初期膽囊損傷程度較小,因此,并無明顯特征,而當膽囊結石向膽囊頸處發展時,可能會出現膽絞痛、上腹隱痛等癥狀[2]。目前,臨床常用手術切除的方式治療膽囊結石,傳統手術主要以開腹膽囊切除術為主,隨著微創技術發展,具有創口小、愈合快等特點的腹腔鏡手術逐漸應用于臨床。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開腹膽囊切除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膽囊結石患者92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3例;年齡36~70歲,平均年齡(56.38±5.49)歲;體質量48~72 kg,平均體質量(59.64±3.73)kg;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壓10例,高脂血癥11例。觀察組男23例,女23例;年齡35~69歲,平均年齡(55.71±5.26)歲;體質量50~74 kg,平均體重(61.64±3.64)kg;合并糖尿病13 例,高脂血癥12 例,高血壓11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第6 版)》[3]中關于膽囊結石的診斷標準,并經病理學或影像學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系統疾病;合并膽管結石、惡性腫瘤;存在嚴重精神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于術前進行各項常規檢查,以排除手術禁忌證。對照組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患者取平臥位,行全身麻醉,實施氣管插管。在患者右肋緣下做一8 cm 左右長度的切口,將腹直肌與皮下組織進行鈍性分離,之后充分暴露膽囊;將膽囊管、動脈進行常規分離,切除膽囊,將腹腔內殘留物進行清理并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手術切口,關閉腹腔。
觀察組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患者取平臥位,并適當抬高頭部,行全身麻醉,實施氣管插管,建立CO2氣腹,控制壓力為12 mmHg。采用三孔法進行手術操作,在患者劍突下、肋緣下右鎖骨中線處以及腹壁肚臍處的位置做一10 mm長的切口作為操作孔,將腹腔鏡置入腹腔內進行探查,將粘連物分離,腹腔鏡由腹壁處穿刺減壓,確定膽囊三角區域中肝、膽總管以及膽囊管的所在部位,通過鈦夾將膽囊管及膽囊動脈夾閉,采用順逆結合的方式將膽囊切除并取出,結扎膽囊管及膽囊動脈,依照手術中具體情況對腹腔粘連等殘留物進行清理,并接通負壓球引流管,將腹腔鏡取出,并將手術穿刺孔采取由內向外逐層縫合的方式關閉腹腔。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情況,包括手術持續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肛門排氣時間。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腹腔出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x±s)
1.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3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39%(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膽囊結石的形成是由最初的細菌感染通過體內血液循環造成膽囊炎癥,膽汁逐漸出現濃縮、析出等,最后聚集成核,形成結石。膽囊結石可阻塞膽囊管,損傷膽囊黏膜,從而使膽囊功能受到限制,還會引起一定程度的炎癥反應[4]。該病癥在臨床上常表現為右上腹絞痛、腹脹等不良反應。
開腹膽囊切除術作為傳統手術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對治療膽囊結石具有一定的療效。但該手術存在出血量大、耗時長、患者恢復慢等缺點,且該手術治療后各種癥狀反復發作率較高,因此,該手術療效不佳[5]。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屬于近年來應用較廣泛的微創手術,該手術通過使用腹腔鏡探查腹腔情況,在腹腔鏡下進行切除膽囊的操作,其手術所需時間短,建立的手術創口較小,疼痛感較小,因而能縮短術后恢復的過程[6]。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較開腹膽囊切除術效果更佳,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手術創口盡快愈合。
開腹膽囊切除術需建立長度8 cm 左右的手術切口,通過將膽囊周圍所粘連的組織進行剝離,從而達到降低膽囊張力的效果,但也因此導致患者在術后常伴有感染等并發癥狀出現[7-8]。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建立的手術切口較小,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小,有助于患者傷口愈合、盡快恢復胃腸功能,且愈合后的瘢痕較為隱匿,不會對患者造成過多的心理負擔;腹腔鏡雖然切口小,但可通過光源支持保證手術具有足夠的視野;相較開腹膽囊切除術,腹腔鏡可建立氣腹,無需將手完全伸入患者體內進行操作,從而可減少臟器損傷,降低腹腔感染的發生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切口小、恢復快、美觀度高等特點,符合現代醫療中微創手術的醫療理念,患者接受度較高[9-11]。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34%)明顯低于對照組(17.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較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患者效果顯著,可縮短住院治療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切口盡快愈合,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