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遼寧省撫順市第四醫院,遼寧 撫順 113123)
結核病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傳染疾病,是由于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所致,經飛沫傳播,表現為咳嗽、咳痰、發熱、消瘦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1-3]。因此,及時診治結核病已成為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預后的關鍵。結核菌快速培養法、結核分歧桿菌抗酸染色涂片是診斷結核病的常規方法,雖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無法滿足快速診斷的需求,尤其是結核菌快速培養法,其確診時間需3~4 周。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檢測法因操作簡便、特異性及敏感度高等特點被廣泛用于診斷結核病,但該檢測法費用昂貴,且對設備要求較高。因此,積極探尋一種高效、快速的檢測技術方法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γ-干擾素釋放試驗(interferon gamma releaseassay,IGRA)作為一項新型的體外免疫檢測技術,已逐漸用于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患者的診斷,診斷率較高,且安全可靠[4]。本研究旨在探究結核菌快速培養法、γ-干擾素釋放試驗在診斷結核病中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疑似結核病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28~75 歲,平均(57.21±17.10)歲。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神志清楚,依從性高;接觸結核病患者時間≥3年,且表現出不同程度癥狀體征(咳嗽及咳痰≥2周、胸痛、呼吸急促、發熱、咯血、消瘦等);診斷性抗結核治療療程≥1 個月;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書寫、理解、表達等困難;合并心理疾病、占位性病變、艾滋病陽性、免疫系統疾病等;因自身原因主動退出本研究。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結核菌快速培養法、γ-干擾素釋放試驗。結核菌快速培養法:①采用BD960結核菌快速培養儀器;②采集患者痰標本,按照1:3比例加入消化液,然后置于漩渦振蕩器內,留取上清液,3 000 r/min持續振蕩5~10 min;③取PBS重懸細胞沉淀加入上清液內,再對其進行培養、鑒定,待干燥,借助光學顯微鏡進行鏡檢;④分離致病菌,其濃度≥105CFU/mL,為陽性。
γ-干擾素釋放試驗:①采用結核桿菌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檢測試劑盒(海口維瑅璦生物研究所);②采集患者晨起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3 mL,置于試管內,充分混勻,取1 mL標本分別置入陽性對照組培養管、檢測培養管、本底對照培養管,混勻后再置于培養箱(溫度37 ℃),3 000 r/min 離心10 min,留取上清液;③按照酶聯免疫法測定各管上清液吸光度,并制作標準曲線,計算血清IFN-γ含量。
1.3 觀察指標 以結核分枝桿菌培養試驗為金標準比較兩種檢測方法的診斷符合率、特異性、敏感度。診斷符合率=(真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特異性=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敏感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診斷情況 經結核分枝桿菌培養試驗診斷66例疑似結核病患者中,確診結核病患者29例,非結核病患者37例。
2.2 結核菌快速培養法和γ-干擾素釋放試驗法診斷結果比較γ-干擾素釋放試驗診斷符合率(89.39%)、敏感度(82.76%)、特異性(94.59%)均高于結核菌快速培養法(69.70%、58.62%、78.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表1 結核菌快速培養法診斷結果分析
結核病的發生除與結核分歧桿菌感染相關外,還與免疫力低下、吸煙及飲酒、通風不良、前往高發地區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感染部位不同,可分為肺內結核、肺外結核,同時,按照耐藥狀況也可分為耐藥結核病、非耐藥結核病,需以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消化道系統、生殖系統等結合癥狀進行診斷。目前,結核病已成為危及我國居民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及公共衛生問題。據統計,全球2018年結核病新發病例為1 000萬左右,而我國2018年結核病新發病例為86.6萬左右,死亡病例為3.94萬左右[5-6]。近年來,隨著我國環境、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結核病發生率仍呈不斷增長的趨勢,直接加重家庭及社會負擔。因此,加強防控結核病具有重要意義,而如何做好結核病的診斷則是預防、治療結核病的關鍵。

表2 γ-干擾素釋放試驗法診斷結果分析

表3 結核菌快速培養法與γ-干擾素釋放試驗法診斷效果比較(%)
結核菌快速培養法因操作簡便、檢測快速而被廣泛用于臨床,且已成為診斷結核病的有效方法,然而該檢測技術接種量較少,因此,易造成陽性檢出率偏低,影響診斷效果的準確性[7]。此外,該檢測技術診斷敏感度較低,結果易受潛伏性結核感染的干擾影響,進而降低特異性[8-9]。γ干擾素釋放試驗技術作為一項新技術,可通過檢測結核感染患者體內的特異性效應T淋巴細胞,效應T淋巴細胞再次受結核抗原刺激時,分泌的INF-r水平會升高,可明確診斷結果,如陽性、陰性、不確定[10]。近年來,該技術因檢測快速、實驗室質量控制效果好等優勢逐漸運用于臨床。相關研究表明,該技術在高質量實驗室準確率可達96%[11-12]。臨床實踐發現,γ干擾素釋放試驗的敏感性、陰性預測值較高,可有效輔助診斷結核病,以指導醫生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13]。
本研究結果表明,γ 干擾素釋放試驗診斷符合率、敏感度、特異性均高于結核菌快速培養法(P<0.05),表示γ 干擾素釋放試驗整體診斷效果優于核菌快速培養法,更有助于保證結核病患者的診斷質量,同時,γ干擾素釋放試驗具有操作簡便、實驗周期短、特異性及成本效益較等優勢。此外,與傳染源接觸后的感染結核桿菌患者比例為30%左右,感染結核桿菌后的活動性結核病患者占比為10%左右。而γ 干擾素釋放試驗并不能判斷結核桿菌感染后患者是否會發展為活動性結核病,如若過度使用γ 干擾素釋放試驗,易增加結核病誤診率;且對于結核病中、低收入國家,特別是結核病/HIV高負擔地區,仍缺乏開展γ 干擾素釋放試驗檢測的條件,因此,在資源有限地區并不建議將γ干擾素釋放試驗替代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作為公共衛生干預措施。
綜上所述,γ-干擾素釋放試驗對結核病的診斷效果優于結核菌快速培養法,利于保證結核病患者診斷效果,提高敏感性及特異度,使其盡早得到相應的治療,從而控制病情,改善癥狀,促進預后恢復。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不足、結局指標不完善等局限性,今后工作中還需深入探究結核病患者診斷情況,進一步明確結核菌快速培養法、γ-干擾素釋放試驗的效果差異,以提升我國結核病患者診治水平,降低結核病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