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東,孫瑋,張燕
(1.宜春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影像科,江西 宜春 336000;2.宜春市中醫院影像科,江西 宜春 336000)
肺結核與肺癌均屬于呼吸系統常見疾病,肺結核發病率居于傳染病中第2 位,肺癌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二者臨床表現相似,因此,鑒別診斷具有一定難度[1]。同時,肺結核還是導致肺癌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二者在病情進展方面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因此,早期鑒別肺結核與肺結核合并肺癌具有重要意義[2]。穿刺活檢雖為診斷肺癌的金標準,但該方式具有創傷性,患者依從性不高,導致臨床受限。肺部影像學檢查是常用的診斷方式,CT 用于心肺等胸腔疾病的診斷中具有較高準確率,且隨著CT技術不斷發展,診斷效率也不斷提高,但CT用于肺結核與肺結核合并肺癌鑒別診斷的相關研究較少[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CT 在肺結核與肺結核合并肺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宜春學院第二附屬醫院2017年1月至2020 年9 月收治的60 例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38~66歲,平均年齡(52.12±2.35)歲;病程6~10 個月,平均病程(8.08±0.62)個月;體重指數(BMI)18.6~24.2 kg/m2,平均BMI(21.52±0.71)kg/m2。所有患者均行CT 診斷及穿刺活檢,并以穿刺活檢診斷結果為金標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痰培養檢測結核菌呈陽性;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既往有肺部手術史者;合并肺炎、肺氣腫、哮喘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者;合并胸腔感染者;合并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者;對穿刺活檢不耐受者。
1.2 方法 CT 診斷:采用美國GE 公司提供的BRIVO 325雙排螺旋CT,患者取平臥位,頭先進,檢查前指導患者吸氣、屏氣。檢查范圍從肺尖至膈肌穹隆,從上向下一次掃描。設置掃描參數,電壓:120 kV,電流:40~80 mA,螺距:1.0 mm,層厚:1.25 mm,矩陣:512×512,肺窗寬度:150 Hu,中心:600 Hu,縱膈窗寬度:400 Hu,中心:40 Hu,之后轉為增強掃描,選擇非離子型對比劑,采用高壓注射器注射,流速:2.5~3.0 mL/s,劑量:100 mL。檢查結束后,由2 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專家單獨對圖像進行分析,最終綜合評價得出一致結論。CT 檢查結束后,擇期行穿刺活檢,證實CT診斷結果。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病理學檢測結果。②以病理學診斷結果為金標準,評估CT 鑒別肺結核合并肺癌的特異度[d/(b+d)]、靈敏度[a/(a+c)]、準確度[(a+d)/n]、陽性預測值[a/(a+b)]、陰性預測值[d/(c+d)],其中a 表示真陽性,d 表示真陰性,c 表示假陰性,b 表示假陽性。③評估CT 鑒別肺結核合并不同類型肺癌的符合率(CT 鑒別不同類型肺癌與病理學診斷結果一致例數/真陽性例數×100%)。④分析肺結核合并肺癌的影像學特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一致性采用Kappa檢驗,Kappa>0.75表示一致性極好,0.4~0.75表示一致性較理想,<0.4表示一致性差。
2.1 病理學診斷結果 60例肺結核患者經病理學檢測診斷出肺癌36 例,占比60.00%,其中腺鱗癌14 例,占比38.89%,鱗癌12例,占比33.33%,腺癌6例,占比16.67%,小細胞肺癌4例,占比11.11%。
2.2 CT診斷效能 以病理學診斷結果為金標準,CT鑒別肺結核合并肺癌的靈敏度為83.33%(30/36),特異度為83.33%(20/24),準確度為83.33%(50/60),陽性預測值為88.24%(30/34),陰性預測值為76.92%(20/26),CT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一致性較理想(Kappa=0.658),見表1。

表1 CT鑒別肺結核合并肺癌的診斷效能
2.3 CT 鑒別肺結核合并不同類型肺癌結果分析 CT 診斷肺結核合并不同類型肺癌的符合率為80.56%(29/36)。CT診斷肺結核合并不同類型肺癌與病理學鑒別結果一致性極好(Kappa=0.953),見表2。

表2 CT鑒別肺結核合并不同類型肺癌結果分析
2.4 肺結核合并肺癌的影像學特征 CT檢查顯示,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肺部可見不規則腫塊影,伴有分葉征、毛刺征、棘刺征較常見。胸膜凹陷征、空炮征不典型,少見斑片狀滲出影、小結節影、孔洞影。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主要發生于肺組織、氣管、支氣管等部位,發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肺癌為呼吸系統常見惡性腫瘤,與肺結核臨床表現相似,主要以咳嗽、咯血、發熱等癥狀為主,肺結核是引發肺癌的危險因素之一,雖與肺癌發病機制不同,但對肺癌發病有一定促進作用,故對于肺結核患者應加強診斷,及早明確患者是否合并肺癌。
穿刺活檢是檢測惡性腫瘤的常用方式,但具有一定創傷性,患者依從性較低。肺部影像學檢查為肺部疾病早期診斷的常用方式,有研究認為,CT在診斷胸腔疾病方面具有較高特異性和敏感性,用于多種肺疾病的鑒別診斷中準確率較高,且CT 屬于無創檢查,患者接受度高,早期診斷效率較高[4-5]。本研究結果顯示,60例肺結核患者中,經病理學檢測診斷出肺癌36 例,CT 鑒別肺結核合并肺癌的靈敏度為83.33%,準確度為83.33%,陽性預測值為88.26%,可見CT鑒別肺結核與肺結核合并肺癌的診斷效能較高。本研究還發現,CT 鑒別肺結核合并不同類型肺癌的符合率為80.56%,與病理學鑒別結果一致性極好,表明CT還可準確鑒別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的腫瘤臨床分型。肺結核CT表現為“三多、三少”特征,即多態、多灶、多鈣化,少結節聚集、少腫塊、少增強[5]。肺結核病理組織學主要分為滲出、增殖、干酪、空洞,CT 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現為纖維條索影,高密度斑片影,鈣化影,無壁或薄壁,且內壁光整的空洞,病灶伴有鈣化[7-8]。當肺癌病灶逐漸增大、浸潤,破壞支氣管黏膜形成病變影時,典型表現為肺門腫大,呈橫S 征,增強掃描時,肺部結節影或腫塊影可見快速強化和高密度病灶,但肺結核病變較少出現強化,故對于肺結核與肺結核合并肺癌可通過CT影像進行鑒別診斷[9-10]。多層螺旋CT在檢測肺部空洞時,可同時收集多層投影數據,使掃描范圍擴大并縮短掃描時間,提高Z 軸分辨率,從而獲得更清晰的三維圖像,有助于臨床鑒別結核空洞和肺癌空洞[11-12]。因此,對于肺結核患者可早期行CT 診斷,有助于判斷肺癌發生率,指導臨床做好防治措施。
綜上所述,CT 在鑒別肺結核與肺結核合并肺癌中具有較高準確度,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