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濤,趙興玲
(棗莊市腫瘤醫院,山東 棗莊 277500)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會侵犯臟器,且以肺部結核感染最為常見。但人體感染結核菌后不一定發病,僅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細胞介導的變態反應增高時才能發病。有研究表明,肺結核好發于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及糖尿病等人群中,臨床多表現為低熱、盜汗、乏力及消瘦等,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1]。結核菌培養和纖支鏡檢查是肺結核患者常用的檢查方法,并作為金標準,但結核菌培養所需時間較長,難以動態了解患者病情變化情況,而纖支鏡檢查屬于一種入侵式操作,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創傷性,導致患者診斷依從性較低。近年來,隨著醫療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CT 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具有較高的分辨率,能獲得完整的病灶信息,并為醫生提供清晰度相對較高的影像,有助于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2]。同時,CT 操作簡單,可避免對患者心臟、骨骼、呼吸產生影響,但目前關于該方法診斷效能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CT在肺結核患者治療中的指導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肺結核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齡24~49歲,平均(33.59±4.61)歲;病程2~8個月,平均(4.34±0.61)個月;雙肺下葉基底段23例,隱藏部位病灶27例,雙肺上葉間后段病灶18例,雙肺下葉背段4例。納入標準:符合肺結核診斷標準,均經結核菌培養和纖支鏡檢查(金標準)確診[3-5];臨床多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咳嗽及低熱等癥狀;均擬行抗結核治療,并擬行CT檢查;均可耐受[6-7]。排除標準:精神異常、認知功能異常或血液系統疾病者[8];凝血功能異常、除肺結核外存在其他肺部疾病者[9];惡心腫瘤或難以耐受治療者。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患者均行CT檢查,采用GE LightSpeed 64排CT機對患者進行檢查,檢查時取仰臥位,接受胸部平片及薄層CT檢查。掃查范圍為肺尖到肺底;根據患者情況設置相關參數:層間距為10 mm、層厚5為mm、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為200 mA,檢查時患者上舉上臂,并保持屏氣;平掃完畢后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進行CT多層螺旋CT檢查,檢查前經肘靜脈注射碘帕醇對比劑100 mL,以靜脈團注方式注入,并在團注后60、120 s 進行檢查,并將獲得的圖像、數據傳輸至工作站,完成多平面重建[10]。
1.2.2 治療方法 所有肺結核患者均給予常規抗結核方案治療,抗結核方案為2HREZ/4HR方案,異煙肼(福元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0387,規格:0.1 g)治療,每次0.3 g,每天1次;利福平(中山可可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677,規格:0.15 g)每次0.6 g,每天1次;吡嗪酰胺(蘇州弘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4490,規格:0.25 g)治療,每次0.75 g,每天2次;乙酰丁醇(大同市利群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4020503,規格:0.25 g)治療,每次1.0 g,每天1次,連續治療6 個月(1 個療程,強化期2 個月,鞏固期4 個月),治療后再次行CT檢查。
1.3 觀察指標 分析CT在肺結核患者中的診斷符合率,并繪制ROC 曲線,分析CT 在肺結核患者中的診斷效能(靈敏度、特異度)。比較治療前后肺結核患者CT征象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 在肺結核患者中的診斷效果 72 例肺結核患者均經金標準確診,CT 檢查最終確診69 例,診斷符合率為95.83%。肺結核病患者CT 下伴有毛玻璃樣影、樹芽征、支氣管增厚;部分患者還伴有鈣化灶、肺門縱膈淋巴結腫大及胸水;ROC 曲線結果表明,CT 在肺結核患者中AUC 值為0.845,診斷靈敏度為84.29%,特異度為0.67%,見圖1。

圖1 肺結核診斷ROC曲線
2.2 肺結核患者治療前后CT 征象比較 治療6 個月后,肺結核患者毛玻璃樣影、樹芽征、肺實變、支氣管壁增厚、空洞、斑塊、支氣管擴張、纖維索條及線影、球星病灶及節段肺部小葉中心結節發生率均低于治療前(P<0.05),見表1。

表1 肺結核患者治療前后CT征象比較[n(%)]
近年來,CT在診斷肺結核病患者中應用廣泛,且效果理想。本研究結果表明,CT 檢查最終確診69 例,診斷符合率為95.83%。肺結核病患者CT 下伴有毛玻璃樣影、樹芽征、支氣管增厚;部分患者還伴有鈣化灶、肺門縱膈淋巴結腫大及胸水,說明CT用于肺結核患者中能獲得較高的診斷符合率,可為臨床診療提供影像學依據。同時,CT可通過對層距與層厚的合理設置,能避免由于體位、其他疾病等對檢查結果產生影響,從而幫助患者確診。有研究表明,影像學檢查方法是檢測肺結核的主要手段,具有簡單、無創等優點,檢查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實變、磨玻璃密度、空洞及樹芽征等,也可與胸水、腫塊等相互結合,實現不同疾病的診斷與鑒別,降低臨床診斷的誤診率與漏診率。本研究中ROC 曲線結果表明,CT 在肺結核患者中AUC 值為0.845,診斷靈敏度為84.29%,特異度為0.67%,說明CT用于肺結核患者中能獲得較高的診斷效能,能為臨床診療提供影像學依據。目前,臨床上對于肺結核以抗結核方案治療為主,通過藥物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延緩病情發展。同時,抗結核方案的使用能降低患者治療后復發率,能獲得良好的預后。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患者毛玻璃樣影、樹芽征、肺實變、支氣管壁增厚、空洞、斑塊、支氣管擴張、纖維索條及線影、球星病灶及節段肺部小葉中心結節發生率均低于治療前(P<0.05),說明肺結核病患者經抗結核方案治療后,患者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并進而改善患者影像學征象,能預測及評估患者預后。但由于肺結核治療時效果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治療前應完善有關檢查,評估患者身體狀態;治療過程中定期加強患者肺部CT檢查,了解病灶的吸收情況,并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調整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CT用于肺結核患者診斷符合率較高,可提高患者診斷靈敏度,為臨床診療提供影像學依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