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琴
(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針灸康復科,江西 贛州 341000)
隨著我國科技、經濟的快速發展,電腦、手機等普及及生活節奏的加快,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疼發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據統計,該病發病率約為39%[1]。該病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僅以腰背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均顯示無異常,因此,無特定的診療規范。患者易錯失最佳的診治時機,且該病治療周期長,長期反復的腰痛嚴重影響患者正常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與工作。有研究認為,該病與下肢生物力學的不良改變有關[2]。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藥物、針灸、物理療法等保守療法為主,雖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腰部疼痛,但難以完全改善腰部應力,治療結束后復發率較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在經筋辯證取穴指導下,浮刺法治療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疼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康復科治療的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患者74例,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37例。對照組男18例,女19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5.62±12.85)歲;病程3~6年,平均病程(4.68±1.07)年。治療組男17例,女20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5.38±12.91)歲;病程2~6 年,平均病程(4.70±1.12)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與《臨床診療指南-疼痛學分冊》[4]:①腰背部局限性疼痛,肌肉緊張或痙攣,活動受限;②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③可排除特異性病因;④癥狀反復發作,腰部肌肉有輕壓痛,神經系統查體無異常;⑤影像學多提示腰椎關節無異常改變。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符合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診斷標準;20~70 歲者;②ODI 評分≥25 分;③意識清晰,表述能力正常者。排除標準:①其他疾患導致的腰部疼痛者;②存在針灸禁忌證者;③依從性差或中途脫落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治療:取穴嚴格依據《針灸治療學》(第二版)中針刺治療腰痛病的針灸處方,取腎俞、大腸腧、腰夾脊、腰奇、委中、承山、昆侖。操作方法:患者暴露施針部位,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后,采用常規針刺手法,捻轉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針刺留針15 min時再行針1次,留針30 min。
治療組采用浮刺法治療:腰背部疼痛區兩側夾脊穴。根據疼痛放射部位分析所屬經筋。針刺取穴區域:在所取的兩穴之間,以兩穴連線為中線左右各旁開1.5 cm 的區域內,具體取穴情況詳見表1。腰部針刺同對照組。下肢部位針刺方法:在經筋辯證指導下尋找3~6 個陽性反應點,常規消毒,針刺時選取節段的穴位按腰-膝(或膝-踝)的方向,與皮膚呈15°~30°刺入皮下5~10 mm,針體不進入肌層,在皮下疏松結締組織,以進針點為支點,手持針柄,針尖上翹做青龍擺尾掃散手法3~5 min,留針25 min。以患者無酸、脹、麻痛感為度。兩組均每天1次,每周5次,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1~2個療程。

表1 取穴情況
1.5 觀察指標 ①ODI 評分:包括腰痛程度、生活自理能力、負重能力、行走能力等10 項內容,滿分50 分,分數越高表明腰部功能障礙越嚴重。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 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進行評價。②腰背部疼痛緩解時間:記錄兩組患者腰痛緩解至最佳程度所需的治療時間。③復發率:分別于治療后3、6個月時進行隨訪,統計復發情況。④臨床療效[5]:痊愈,癥狀完全消失,肌力正常,腰背、下肢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改善率≥90%;顯效,癥狀明顯減輕,75%≤改善率<90%;有效,原有癥狀減輕,病情或疼痛有改善,但均不顯著,30%≤改善率<75%;無效,癥狀完全未改善,改善率<30%。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D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兩組OD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x±s,分)
2.2 兩組腰痛緩解時間及復發率比較 治療組平均腰痛緩解時間為(10.76±2.62)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5.87±2.97)d(P<0.05);治療后3、6個月,治療組復發率為0.00%、5.41%,低于的對照組2.70%、13.51%(P<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慢性非特異性腰痛是指病因不可歸結于可識別的、已定的特異性病理(腰椎腫瘤、骨質疏松、骨折、強直性脊柱炎、畸形或馬尾綜合征)。也有研究者[6]認為炎性細胞因子IL-6、IL-1、PGE2 等引起的炎性反應是慢性非特異性腰疼的重要發病機制。該病在祖國醫學中屬“腰痛病”范疇,病因為風、寒、濕三邪侵襲經絡,阻礙氣血運行,下肢筋肉失其濡養發為麻木。目前臨床治療多采用保守療法,如針灸、小針刀、推拿牽引等,短期療效明顯,但復發率較高[7]。
經筋理論源于傳統醫學,功能為束骨骼,利關節,隨著現代醫學對人體肌筋膜了解的深入,發現二者在維持運動平衡與關節結構作用上重合度較高[8]。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氣血不通則易形成筋結,《靈樞》[9]中提到“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之上”,因此,治療慢性非特異性腰痛,不僅需疏通局部氣血,還應通掃經筋,松解下肢肌肉幫助腰部恢復正常應力,從而消除炎癥水腫以鎮痛。浮針療法由符仲華所創,是傳統針灸理論與現代針灸科研的結合,通過浮針在病變筋膜下掃散,擠壓牽拉皮下組織,改變疏松結締組織的液晶結構提高其生物電傳導能力[10],從而促進神經介質釋放,加快局部血液循環與炎癥物質吸收,緩解病變部位疼痛。從針刺手法上分析,浮針所用的皮下青龍擺尾法可有效疏通腰部經筋緩解肌肉痙攣與麻木,且不產生酸、麻、脹痛等不適感,更易被患者接受。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兩組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兩組OD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相較于普通針刺法,經筋辯證取穴指導下的浮刺法法治療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療效更優,可提升腰部功能,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