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復興構筑核心吸引力,以旅游激活傳導價值,能夠實現鄉村文化價值與市場價值的閉環,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的意義。
創建文化IP與品牌,文化鑄魂,文農旅在地化融合模式
對于文化資源較為突出的鄉村,在規劃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以原有特色產業為基礎,進行文創提升與文農旅產業融合,以體驗經濟展現鄉村特色文化的魅力,創建文化IP與實現品牌化發展,以文農旅的復合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將鄉村生產、生活、民俗、民居、休閑等系統加以鏈接,構建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鏈條,創造新的價值增長空間。
基于農村非遺生產性保護基礎上的文創+旅游模式
非遺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對于非遺資源較多的鄉村,以非遺生產性保護為核心,實現文化創意化生產,并與旅游結合,構建鄉村生產體系,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模式。
從區域層面構建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集聚地,實現區域文旅融合的模式
對于單個文化資源不突出的鄉村,需從區域文化產業聚集的角度尋找發展的一席之地。產業集聚視角下規模化生產模式,主要指基于農村區域特定歷史文化、技藝傳承、人力資源等因素,在同一個村或相鄰幾個村形成同一特色文化產業集聚,并進行規?;a的發展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邊際成本,實現產業聚集效應。
主要的方式有民俗、文創演藝、傳統手工藝振興等,要注重鄉土文化特色的挖掘,加大無形文化資源的轉化,有計劃分階段地啟動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培育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培養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促進鄉村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做大品牌。
例如,山西文旅扶貧項目中,挖掘磧口古鎮黃河沿線村莊皮影、棗雕、嗩吶、轉九曲等特色民俗文化或特色手工藝構建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聚集地,實現文旅融合發展。
景村一體化發展,融入區域文旅產業集群
明確鄉村在區域文化與旅游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針對客源市場進行精準的功能定位與文化定位,融入區域文旅產業集群,借勢發展。例如山西文旅扶貧規劃中結合磧口古鎮5A級景區和北武當山4A級景區進行景村一體化發展,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業態,與景區功能形成互補,實現聯動發展。
相關鏈接
文化IP如何為鄉村振興“鑄魂”
挖掘:從鄉村文化價值出發。應恢復舉辦鄉村傳統賽事、文娛活動,如賽龍舟、歌舞比賽、書畫競賽、農業技術競賽,不僅能夠活躍鄉村文化,起到一定的經濟、技藝交流作用,也能增強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參與感。
創新:IP賦能鄉村文旅發展。創新的底線在哪里?鄉村文化建設應該堅持“四個不能”:不能用工業文化取代農業文化,不能用城市文化改造鄉村文化,不能用現代文化置換傳統文化,不能用注入式參與代替融入式參與。
破圈:融合共創鄉村IP新故事。在鄉村IP發展過程中,要想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恰如其分地連接,需要兼顧三個方面:尊重與了解在地文化,通過設計、跨界、破圈等創新產業和業態,并深諳細分市場運營的規則。鄉村具有深厚的資源稟賦,但其改變與成功連接消費者需要各種創新型產品突圍;跨界方面,需要借助不同的資源,將新的資源源源不斷引進鄉村,創造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