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瑋

在今年7月最后一次夏季記者會上,有記者問默克爾,卸任總理后她會懷念什么。默克爾答道:“只有當真正離開后,才會知道懷念些什么。”圖/法新
16年,意大利換了九位總理,英國換了五位首相,美國和法國各換了四位總統(tǒng),德國總理府卻從未易主。當安格拉·默克爾第一次當選德國總理時,和她共事的法國總統(tǒng)是希拉克,意大利總理是貝盧斯科尼,美國總統(tǒng)是小布什,這些名字如今聽起來已經年代久遠,但默克爾卻始終活躍在世界政壇,直至此次德國大選標志著她的謝幕。
默克爾的政治生涯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歷史: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兩德統(tǒng)一后首位出身東德的聯(lián)邦總理、21世紀以來任期最長的西方政治家之一。當她在今年秋天卸任后,一代德國人將不得不開始適應一個沒有默克爾的時代。
十多年來,默克爾始終是七國峰會領導人合影里的少數(shù),有時甚至是唯一的女性,但她總是站在談判的前線。在2018年七國峰會期間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中,默克爾在周圍一群男性政治家的注視下與時任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對峙。
默克爾的離去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新的時代將走向何方仍是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再有像默克爾這樣的政治家了。她不是典型的政治家,低調、謹慎,沒有推特賬號,常被懷疑缺乏個人魅力,但她卻是世界上最受信任的領導人之一。
將近20年過去,默克爾所生活的世界從擁抱全球化轉向質疑全球化,曾經邊緣的極右翼政黨崛起,她努力維持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政治的完整。
“世界將懷念這樣一個政治家:她聚焦于事實和證據(jù),對極化不感興趣,只想解決問題。這種實用主義將被懷念……我對默克爾的離開感到遺憾。然而在一個民主政體,沒有人應該永遠統(tǒng)治下去。16年已經夠長,治理國家需要一雙新的眼睛。”默克爾傳記作者、英國考文垂大學政治學教授馬修·克沃特魯普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作為一個路德教會牧師的女兒、一個在東德長大的女物理學家,默克爾在人生的前35年并未對政治表現(xiàn)出太多興趣,她考慮更多的是如何避免秘密警察的監(jiān)視,這成為她在大學選擇物理作為自己專業(yè)的原因之一,因為意識形態(tài)無法干預自然法則。
默克爾于1954年7月在德國漢堡出生。這年秋天,她的父親接到教會新的任命,帶著家人遷往東德。默克爾在東德接受了教育,她聰明、勤奮,在數(shù)學和俄語這兩門科目的表現(xiàn)尤其出色。她曾因為在俄語比賽中獲獎而得到一個前往莫斯科的機會,在那里購買了她的第一張披頭士唱片。
1973年,默克爾進入萊比錫大學就讀物理專業(yè),和數(shù)學家萊布尼茨、鋼琴家舒曼、詩人歌德成了校友。她在這里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物理系同學烏爾里希·默克爾。這段婚姻沒有持續(xù)幾年,但因默克爾在離婚后仍保留了夫姓而給世界政壇留下一個載入史冊的名字。
畢業(yè)后,默克爾進入東德科學院的物理化學研究所,并于1986年取得了量子化學博士學位。
1989年11月9日,橫亙在東西德之間長達28年的柏林墻倒塌。默克爾的政治意識隨著那堵墻的倒下而覺醒,她決定離開工作了12年的研究所,加入剛成立不久的民主覺醒黨。在1990年3月舉行的東德大選中,民主覺醒黨與東德的基民盟結盟。基民盟的勝出使從政僅幾個月的默克爾走上更大的政治舞臺,成為東德政府的一名發(fā)言人。
德國統(tǒng)一后,默克爾得到時任德國總理科爾的賞識。這個來自東德的年輕女性,身上沒有丑聞,不像民主覺醒黨的創(chuàng)建人施努爾被發(fā)現(xiàn)曾是斯塔西的眼線。默克爾先是出任科爾內閣中的婦女青年部長,后來又擔任環(huán)境部長。
科爾有一次曾叫默克爾“小女孩”,于是她被媒體稱為“科爾的小女孩”。但在1999年,當昔日的政治恩師因陷入政治獻金丑聞而接受調查時,默克爾毫不留情地與科爾劃清界限。在1999年12月發(fā)表在《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文章中,默克爾指出,科爾應該辭去基民盟名譽主席的職位,基民盟應該學會在沒有科爾的情況下自立。
這篇文章成為默克爾政治生涯中的重要篇章,外界因此對默克爾有了重新的認識,她在必要時刻表現(xiàn)出的決絕表明了她的果斷和勇氣。與科爾的決裂挽救了基民盟,默克爾在黨內的支持率迅速攀升。2000年,默克爾以96%的得票率當選基民盟的新一任主席。
在2005年的聯(lián)邦大選中,默克爾代表基民盟與基社盟組成的聯(lián)盟黨出戰(zhàn),以微弱優(yōu)勢戰(zhàn)勝了來自社民黨的施羅德。經過兩個月的聯(lián)合組閣談判之后,聯(lián)盟黨與社民黨組成了40年來首個左右大聯(lián)盟政府。2005年11月22日,默克爾正式就職,開啟了她漫長的總理生涯。這一年她51歲,開始得到德國“鐵娘子”的稱謂。
默克爾接手的德國剛剛經歷了一場經濟改革,她的前任施羅德對勞動力市場進行了自由化,德國就業(yè)市場在默克爾任內實現(xiàn)了持續(xù)繁榮,經濟增長率則位列工業(yè)化國家之首,一些經濟學家將之形容為德國經濟的第二個奇跡。在默克爾的領導下,德國經濟實現(xiàn)了從“歐洲病夫”到“歐洲經濟火車頭”的轉變,德國再次成為歐洲的中心。
德國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國家變得前所未有的富足,成為全球經常賬戶盈余最大的國家,出口形勢一片大好,物價穩(wěn)定,大部分人都找得到工作。
過去16年,德國平均年度經濟增幅為1.1%,是其他歐元區(qū)國家的兩倍。但考慮到德國大規(guī)模的貿易盈余和公共財政盈余,德國的GDP增長率并不高,這意味著德國在消費和投資上有更多支出。
默克爾奉行財政保守主義,大幅削減了德國的預算赤字。金融危機期間,默克爾在談及雷曼兄弟的垮臺時說:“人們應該去問一個施瓦本家庭主婦,她會告訴我們,從長遠來看,你不能入不敷出。”來自德國西南部的施瓦本家庭主婦以勤儉持家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