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雪
體檢被醫院重新拾起來了。
一位醫療行業分析師在調研公立醫院改革時發現,在醫保控費、藥械零加成等政策影響下,原本不被公立醫院看重的體檢業務,正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
在三甲醫院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下稱“南大二附院”)的二期工程里面,為體檢中心規劃用地8100平方米,現今已開放的東湖院區也于2014年12月擴建改造,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成為一棟單獨用于體檢的大樓,實現醫檢分離。
“以前也不是不重視。” 南大二附院體檢中心主任黃紅衛說,2000年左右開始,很多部隊醫院陸陸續續在開展體檢,衛健委也要求大型醫院一定要有體檢科,但原來人員場地都會有限制,面積小,醫院剛開始也不知道怎么做體檢比較好。
從摸著石頭過河、起起落落,到現在很多醫院都在逐漸擴建體檢中心。
黃紅衛表示,“現在三甲醫院都定了調,努力做學科,往臨床走,做好疾病預防。”
在一個醫療行業投資群中,一位股民在談及某明星基金重倉A股唯一一只民營體檢股“美年健康”時,表示想不通重倉邏輯,“這是與醫院搶生意”。
關鍵是,民營體檢機構能搶得過公立體檢嗎?
“以前公立醫院看病都看不過來,體檢需求難以滿足,民營體檢機構就風行起來,第三方資本也進來了。”黃紅衛說。
據黃紅衛給出的數據,作為三甲醫院,南大二附院每年服務10萬多人。2019年北京市體檢中心開展各類各項體檢36.12萬人次。相較之下,似乎公立醫院服務的人數跟民營體檢機構不是一個量級,遠遠比不上。
其實從整個中國體檢市場看,仍以公立醫院為主,民營機構為輔。《2019線上體檢消費報告》數據顯示,公立醫院在整體健康體檢中市場份額仍占比超過七成,民營體檢中心市場份額僅為21.5%。
一位前民營體檢機構從業人員告訴《財經》記者,民營連鎖體檢機構的數量相對于全國公立醫院的數量簡直不值一提,擁有600多家機構的美年,在數量上算是民營體檢機構老大,但全國公立醫院有多少?
《2020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末,公立醫院1萬余家,三級醫院近3000家,其中三級甲等醫院就有1580家。
更何況,像公務員招錄,行政單位、事業單位體檢之類的業務,更多的還是在公立醫院的口袋中。
黃紅衛分析,部分醫院開始重視體檢,但仍沒有引起一些二甲醫院、縣級醫院的重視,沒有把體檢作為一個臨床學科來建設。
這也是民營體檢機構的市場縫隙。“還是從公立醫院搶了一些客戶。”上述前民營體檢機構從業人員對《財經》記者分析,比如民營體檢機構美年健康每年服務千萬人次。美年健康2020年報數據,2020年檢查1663.43萬人次。
排除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美年健康全年服務人次從2014年的528萬,增加到2019年的2602萬,看似增長很快。
然而,2014年時,美年健康只有109家門店,而2019年時,參股店+直營店的數量已經達到703家。相對來說,店均客流量有所下滑。
對此,上述前民營體檢機構從業人員認為,“現在民營體檢機構還處于一個教育的過程。”
今年“十一”長假期間,在北京工作的王雙回老家做了一次體檢,這是個二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她以前也曾去過民營體檢機構,她覺得兩者之間沒什么太大的區別,門口會有人檢查你的單子,看有哪些項目,然后告訴這個項目往哪邊走,檢查完之后,關注醫院的公眾號,綁定身份證,體檢結果就會推到公號上面。
讓她印象較深的是“加項目”。以前去民營體檢機構會被推銷其他自費的項目,比如HPV篩查等,在民營體檢機構很常見,“還好,不是強制消費”,王雙也在公立醫院做過體檢,就不會提及加項目,就是“愛做不做的那種”。
民營體檢機構最被人詬病的還屬“假醫生”“假體檢”。
直接掀起對民營體檢機構質疑高潮的要屬2018年美年健康的“假醫生”事件,當年一則網帖對美年健康下屬醫療機構的部分醫生資質情況,以及醫療設備無證操作等問題提出質疑。
在2018年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愛康國賓董事長兼CEO張黎剛直說,“某些體檢機構做的都是假體檢,用護士冒充醫生看超聲,更有甚者抽了血不做檢查就扔掉,直接出結果,因為真正得癌癥的比例僅有3‰。”
之后,美年健康雖否認“假醫生”指控,但也承認管控有疏漏。此類負面事件對民營體檢機構的準確度和質量的信賴都產生影響。
年輕的護士和年老的醫生,是不少民營體檢機構的一道特殊風景。黃紅衛就曾看到某民營體檢機構打著自己醫院某位90多歲退休超聲醫生的名號在攬客,她覺得特別不可思議,這位醫生自己做超聲的話,手都應該是發抖的,“簡直就是亂來”。
黃紅衛還見過民營體檢機構免費做PET/MRI的,原來只有北京301醫院做,江西公立醫院一臺沒有,民營機構有,而且是送項目,PET/MRI做一次1萬多元。
“人家才兩三千元錢的體檢費,憑什么送你?這就叫亂象,讓很多老百姓看不清楚,什么是專業體檢中心?”黃紅衛說。她是多個健康管理學會的主任委員或委員。
不少人做體檢時會優先考慮公立三甲醫院。三甲醫院的MDT多學科會診、及時轉診是體檢的一大優勢。黃紅衛記得,“9月在體檢中發現一個心梗患者,我們立馬通知他,隨即就有人帶到心內科去,安排住院,像甲狀腺腫瘤也是一樣,我們就會立即輸送到臨床。”
民營體檢機構的確缺少這樣一個環節,上述前民營體檢機構從業人員告訴《財經》記者,如果去醫院就醫,可能還需要去醫院再次復查、確診。
這樣的情況隨著政策的推動可能進一步改善。2021年7月,國家衛健委發文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目前美年健康已有部分下屬體檢中心納入當地互認體系,如新疆和銀川的美年體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