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山
摘要:農村老齡化問題嚴重,農村養老問題將成為社會問題,文章從當今農村的實際出發,分析農村養老問題,提出通過土地承包權和宅基地房屋置換,建立農村新社區和養老社區,建立農村養老金保障制度,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
關鍵詞:農村養老;土地經營權轉讓;宅基地房屋轉讓;農村養老社區;養老基金
一、引言
有專家運用數學模型對我國農村人口進行了預測分析,預測結果顯示,2020~2025年, 農村人口由5.28億人下降到4.55億人,全國60歲以上人口由2.48億人增加到3億人, 成為超老年型國家。面對全國這么龐大的農村養老人口基數,完全由財政負擔顯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沒有國家層面的政策調控,要解決農村養老的現實問題也是不可能的。完全依靠過去“養兒防老”的養老體系,獨生子女新生代很難有這個承擔能力,必須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村養老體系。
二、農村養老現狀及問題
“養兒防老”一直是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和主要養老方式。居家養老是現在大多數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我國計劃生育,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三十多年來,農村獨生子女新生代大多到城市定居生活,父母用一輩子的勞作成果幫孩子在城里買上了樓房,新生代年輕人在城里發展后,年老的父母或者顧慮生活成本,或者不愿意給孩子增加負擔,大多選擇在農村居家養老,逢年過節期盼著孩子回家看看。我國第一批獨生子女生于20世紀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留守父母現在的年齡大多在70歲左右,已經進入了高齡化階段,大多失去了勞動能力。獨生子女新生代既要工作,還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很難天天奔波在農村與城市之間,守在父母身邊。留守父母獨立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特別是體弱多病或者喪偶獨居的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家里的承包地已經沒有能力耕種,有的不得不無償或者低價流轉,有的任由其荒蕪了。比這個更嚴重的是有些老年人在吃飯、就醫等方面遇到了很多現實困難,特別是獨居老人,生活孤獨,生活質量不高,精神生活很匱乏,由此衍生諸如老年性亂等許多社會問題。也有的老年人隨子女到城里生活后,家中的房屋閑置,承包土地無人耕種,造成大量農村房屋空置、土地撂荒。這些問題已經是農村的普遍問題。隨著農村老年人口年齡的不斷增大,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將更加突出,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與城市相比,農村養老問題比城市養老有著更多的困難,城市老年人大多有退休待遇,退休金可以保障基本生活,而農村老年人沒有退休待遇,年齡增大后又無力耕種土地或者外出打工,基本是零收入。年輕時的積蓄也大多為孩子在城里買房子用了,剩下的積蓄不足以維持老年后的生活。如果遇到生病或者突發情況,整個家庭的生活狀況就會致貧致困。農村的醫療資源有限,雖然有居民醫療保險,但很多老人生病后,大多還需要到城鎮就醫,除了醫療費用外,住院治療期間缺少人手陪護和關懷,對于一些慢性病老年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更成為獨生子女一代的很大負擔。
另一個方面,對于在城市有穩定工作的獨生子女,收入基本可以保證家庭開支,但對于一些沒有穩定收入的獨生子女新生代,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讓他們生活吃緊,房貸、車貸、基本生活開支等費用讓他們生活壓力很大,有的還要靠老人的接濟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投入,能不啃老的就算是孝道了。讓他們來解決老人的養老問題,無論在費用的保證上還是時間精力的陪護上都是有困難的。
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主要集中在,一是沒有充足的生活資金保障;二是身邊缺少人照顧和陪護。如何解決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是各級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
三、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村養老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重要的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制約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農村養老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也影響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應該充分發揮國家政策的調控作用,調動社會、個人等各方面的積極性,探索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一)盤活土地資源,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房屋所有權有償轉讓,使之成為農村養老的資金來源
農民最大的資源是土地,農民祖祖輩輩以土地為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鬧革命,首要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農民有了土地,就有了生活的保障。雖然工業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農民依靠土地生存不是唯一的選擇,但對農民來說,土地仍然是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至少可以保證基本生存。所以農村的養老應該基于土地資源的配置,讓農民依靠屬于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房屋所有權,通過有償轉讓獲得收益,成為農民老年后的一部分收入。當然這需要國家統一的政策安排,既要保證土地的國有屬性不變,又要讓農民通過土地經營權的志愿有償轉讓獲得一定的養老收入。農民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國家和集體,由國家和集體將土地承包權重新分配給有經營能力的單位和個人。為什么要強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經過國家或者集體進行轉讓,就是要通過國家和集體的力量保證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后能獲得收益的保障。農村的宅基地房屋,農民是產權所有人,農民自古以來把有房屋作為安家之本,這是農民最大的資產。農村老人過世后,大多把宅基地房屋傳給子女繼承,成為天經地義的事。但現如今獨生子女一代大都奔向城市居住,沒有人愿意在農村的老房子里居住生活,這些宅基地上的房屋資產對于在城市居住的子女來說,就像雞肋一樣,棄之可惜,留著也沒有多大用處,天長日久,房屋還需要維修維護,成了不少的負擔。居住在農村老房子的父母們因為年老體弱等原因,已經無力維修房屋,房子的安全成了負擔。農村還有一些房屋是父母為獨生子女準備的,現在這些房屋基本上沒有人回來住,占用了很大的土地資源和社會資源。將農村老年人居住的房屋和閑置的房屋,經過專門機構進行價格評估后,由政府主導,按一定價格由國家、集體或者由農業開發集團收購,農民通過有償轉讓房屋所得資金,可以作為老年人養老的資金來源。國家、集體或者開發公司將房屋集中收購后進行統一規劃,或者開發利用或者還原耕地資源,土地集中統一經營后,國家應該通過專門的稅收等方式將經營收入的一部分納入農民養老基金,用于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公益資金,用于養老社區的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