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潭,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漣漪旋其中,雄鷹舞其上”而得鷹潭市名。鷹潭市位于浙、皖、贛、閩四省交匯處,區位優勢明顯。浙贛、皖贛、鷹廈、滬昆高鐵四條鐵路干線在此交匯,是中國最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之一。
一、鷹潭鐵路樞紐
鷹潭位于江西東北部、信江中下游,歷來是個交通樞紐,兵家必爭之地。鷹潭在古代早已是皖浙閩粵湘贛的交通要沖。現代交通特別是浙贛(現滬昆線之一段)、皖贛、鷹廈東西南北縱橫的三大鐵道干線,更增添了鷹潭的文化活力,擴大了鷹潭的文化傳播。
由于位置的優越,新中國成立后福建省內的第一條連接內地的鐵路線,就是由王震親率十萬官兵在這開工建設的著名鷹廈鐵路。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干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鷹廈鐵路于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干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滬昆鐵路,是中國一條連接上海市及云南省昆明市的東西向鐵路干線。
皖贛鐵路,自安徽省蕪湖市至江西省鷹潭市,全長570千米,自安徽省蕪湖經江西省景德鎮到貴溪,溝通安徽、江西兩省的鐵路干線,為單線鐵路。鷹潭鐵路樞紐的建成對加速工農業發展,促進華東中南的物資交流,發展旅游事業,繁榮國民經濟和鞏固國防起著重要作用。
二、鷹潭火車站
鷹潭雖小,卻是中國火車站為數不多的“特等”火車站之一,它集客運貨運編組為一體,可以說只要通有鐵路的中國各中大城市在鷹潭坐上火車都可以直達,特別是那些坐火車去過福建廈門或是福州的旅客那就更對鷹潭火車站深有感受。
鷹潭站位于浙贛線鷹廈線皖贛線匯合點上,閩贛浙皖四省鐵路的交通樞紐,由鷹潭客場編組場鷹潭南貨運站組成。鷹潭站是鷹廈線、皖贛線、滬昆線的交匯處,是一個集客、貨為一體的綜合性特等站。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在上個世紀,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不超過十個,鷹潭便是其中之一。1958年鷹潭站自鷹廈線建成通車和鷹潭編組場投入運營后,成為華東鐵路的咽喉,亦是通往福建的唯一通道,一度保持了唯一通道數年。
由于地利的因素,今天的鷹潭站已經是個浙贛、鷹廈、皖贛三條鐵路干線交匯的大型樞紐綜合性特等站。它集編組,貸運,客運于一身,日發迎送旅客列車160多列;日均編組1.4萬多輛;貸運中轉量已達百萬噸級了。
三、鷹潭是個好口子
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省轄鷹潭市成立。一九八五年七月鷹潭被評為國家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和沿鐵路重點發展城市。鷹東編組站是全國最大的火車車輛編組站之一。鷹南貨運站是全國五大貨場之一,鷹西客站是江西省境內唯一的特等站。鷹潭北站是現代化的高鐵客站。鷹潭是江南重要的交通樞紐,雙高速雙國道在這呈井字型縱橫交錯,就連咱們的鄧大人那年從江西出山,也是在鷹潭上的火車進京。他老人家臨走還特意給這留下了一句話:鷹潭是個好口子。從鄧小平第三次短暫停留鷹潭,并有了鄧小平的親筆題詞"鷹潭是個好口子",從此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成了鷹潭的最響亮的招牌。
如今,“鷹潭是個好口子”已經成為鷹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小市有大作為的強勁動力,成為百萬鷹潭人民投身城市建設的堅定信念。
四、獨特的鐵路文化
鐵路的建設和發展給鷹潭烙下了深深的鐵路文化印記。1954年王震將軍率20萬鐵道兵修建鷹廈鐵路,大量的人員、物資在鷹潭集散,使鷹潭出現“鐵路人多、外地人多、軍人多”的三多現象。鷹潭鐵路地區現在職工家屬四萬五千人,鐵路用地占了鷹潭市中心城區的四分之一。鷹潭主城區至今保留著許多與鐵路關聯的地名和建筑以及美食和語言。鐵路文化成為鷹潭“厚道、通、自信、尚特”城市精神的重要體現。
五、旅游文化
鷹潭濱江公園是一個集生態景觀、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現代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景區,并與鷹潭公園、東湖公園、濱江公園一期、梅園公園,共同構成"一江兩岸、一帶四園"的城市綠色生態景觀走廊。占地面積23萬平方米,全長約2.7公里,分為老碼頭文化區、景觀游覽區、江灘生態區三個區域,有老碼頭文化廣場、火車頭文化廣場、民俗風情街和"山、水、道、銅"主題公園,體現了鷹潭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其中最具特色與文脈表達的是:火車頭文化廣場。
火車頭文化廣場正中是一輛退役的蒸汽機車,烏黑的蒸汽機頭上鑲嵌的是耀眼的1983朱漆大字。寓意鷹潭1983年建市,同時也寓意鷹潭是火車拉來的城市。火車作為工業文明的代表元素,蒸汽機車在一段時間曾是工業文明的代表。
今日的鷹潭,已經是全國首批甲類開放城市,是鐵路、公路、水路橫貫東西、承接南北的交通樞紐,是全國最大的銅產業基地,是中國道教祖庭、崖墓文化探奇、丹霞地貌碧水青山旅游勝地。
按照江西“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建設全國后花園”的戰略要求,鷹潭正著手打造全國優秀旅游城市、花園城市、文明衛生城市,打造一個更加開放的口子、崛起的口子、強市富民的口子!
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正以她獨特的文化綻放在世人面前。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開創了新時代鷹潭發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先峻敏,杜伊,鄧小艷,代靜.嘉陽小火車歷史文化與發展前景展望《美與時代·城市》;2016-08-30.
[2]張紫菱(導師:蔡小培).基于軌道質量狀態的高速鐵路軌道維修周期的預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專業:交通運輸工程);2013.
作者簡介
蔣燕(1975.03.29—),漢,女,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西省,教授,碩士,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