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教育質量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要義,它包含學校的資源配置、教育教學及一切管理行為和支撐行為過程的理念系統、學生的學業成就和綜合素質實現學校辦學目標和育人目標的程度、學校提供教育服務滿足學生、家長等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并使其滿意的程度以及學校組織系統自我完善、自身質量管理有效性提升、整體運行水平自我改進提高的程度等。它是發展變化的動態質量,是多維度、多向度的系統質量。其內涵變革具有變革頂層設計、變革組織系統、變革人才成長模式、變革育人課程、變革學科課堂、變革質量評價等特征。
◆關鍵詞:學校質量變革;內涵;特征
“質量強國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是和平占有市場最有效的武器,是經濟社會發展最強大的驅動力”。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質量強國”。努力提高學校質量,是新時代“建設質量強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教育質量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要義。因此,學校必須明確新時代學校教育質量變革的內涵及特征,牢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
一、學校質量內涵變革的歷程
關于教育質量,《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是:“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它有宏觀與微觀之分。宏觀教育質量即“體系質量”,是指其與系統規模、結構和效益之間的協調問題。微觀教育質量“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其衡量標準是教育目的和學校培養目標。學校質量內涵的變革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最初,人們把學生(產品)的質量當作學校的質量。因此,學校質量要么被狹隘理解為應試教育的相關指標——考試分數、達標率、升學率、考上重點中學(大學)的學生人數,要么只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和道德水平。在這樣的質量觀引領下,學校校長和教師抓質量就是抓教學、抓課堂、抓考試。
后來,人們意識到學校質量還應包含學校教育的服務質量——“學校提供教育服務滿足學生、家長等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并使其滿意的程度”。在這種觀念下,人們關注的是教育的結果質量,把學校質量當作是一個預先規定的靜態結果——“基于產品(學生)和服務水平的靜態描述,其核心是對結果質量的評價、控制和保障”。
伴隨著現代質量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大質量”概念的產生并被人們普遍接受,學校質量的內涵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它已“開始脫離原有的學生(產品)和服務質量,朝著學校組織向度發展”。其概念范疇從最初的產品和服務質量,逐漸擴展到整個學校組織系統開展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質量。
二、新時代學校質量的內涵
對于新時代學校質量,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學校教育輸入(資源配置)、過程(學校圍繞提高質量這個核心展開的一切管理行為和支撐行為的理念系統)和結果(學生的學業成就和綜合素質)實現學校辦學目標、育人目標的程度,學校提供教育服務滿足學生、家長等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并使其滿意的程度,以及學校組織系統自我完善、學校自身質量管理有效提升、學校整體運行水平自我改進提高的程度。這種質量已從傳統的結果性與靜態化質量、達標性與符合性質量轉變為過程性與動態性質量、組織性與系統性質量。這樣的質量觀才是《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提出的“科學的教育質量觀”。
從質量主體來看,新時代學校質量是產品(學生)的質量、學校服務的質量、學校組織系統整體運行過程的質量、學校組織系統自我提升持續改進的質量。從質量客體來看,其內涵是學校產品(學生)、學校服務及學校組織系統整體運行過程、學校組織系統自我提升持續改進滿足學生、家長、社會、教育主管部門、黨委政府等各方利益的程度。從構成維度來看,新時代學校質量分為結果質量、過程質量、服務質量、組織系統質量四個維度。結果質量包括學生學業成就和綜合素質表現。綜合素質表現又稱為基礎性發展目標,具體指學生的公民素養與道德修養、學習與創新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運動與健康素養以及審美與表現素養。過程質量主要表現為學校整個組織架構和系統元素圍繞提高質量這個核心所展開的組織與規劃、領導與實施、控制與反饋這些環節不斷循環、不斷改進提升的全過程的效率和水平。
三、新時代學校質量內涵變革的特征
新時代學校質量體現了時代特征、新發展理念,體現了未來社會需求,體現了當今時代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回應了學校“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其內涵變革具有以下特征:
(一)變革頂層設計,領航學校健康協調發展
新時代學校質量要求學校系統回顧學校辦學歷史,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深刻分析辦學的成功經驗與不足,準確研判新時代及未來教育發展方向、特征和要求,傳承學校優秀傳統,融合新時代及未來教育的需求,重新審視、科學厘定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愿景、育人目標,擬訂學校的發展規劃。
(二)變革組織系統,強化機體自我建構
新時代學校質量要求學校必須重新審視組織結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介于層級制和網絡型之間的新型組織結構、管理制度和運行制度體系,讓學校組織結構與學校辦學目標、發展戰略、技術水平、人員配備相匹配,形成學校組織自我改進、自我提高、持續完善的組織動能和慣性。
(三)變革人才成長模式,提升領導力和執行力
校長是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第一責任人,既要跳出學校對學校質量進行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思考,鍛煉并提升自己的戰略領導力,當好領導者;更要經常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參與并指導科研教研、指導教學,提升自己的課程領導力、教學領導力,當好教育者。學校要反思既有的教師成長模式,探索創新,建立起多渠道、多維度、多平臺、多視域的教師成長模式,引領教師積極投身教育科研、課程研發,自覺走內涵式專業成長道路,增強課程執行力。
(四)變革育人課程,促進內涵發展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邁入“核心素養”新時代。這就要求學校重新審視學校課程體系,精準指向辦學理念、辦學愿景和育人目標,廣泛調研學校、學生、家長、社會的真實現狀和未來需求,厘清課程理念,明確課程目標,建構課程哲學,論證課程規劃,挖掘課程資源,系統整合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開發創建校本課程,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體系化。
(五)變革學科課堂,撬動學育方式轉變
一切改革只能落實到課堂上才有真正的意義,一切變革只有在課堂上才能真正發生。因為課堂不僅是課程實施的場所,更是課程發展與教學改革的實驗室。要真正實現學校教育質量的徹底變革,學校就必須引領全體教師轉變課堂教學理念,厘清課堂教學目標,重組課堂教學元素,重構課堂教學過程,通過變革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撬動師生學育方式的根本轉變。
(六)變革質量評價,構筑提高質量的有力保障
新時代學校質量要求創新質量評價模式,變革傳統質量評價以衡量判定為主要目標,缺乏系統性和動態性的單項式、散點狀的評價方式,對學校辦學結果質量、學校組織內部的質量管理活動、學校機制整體運行的自發性、主動性、有效性、成熟度進行視域多向、內容多維、主體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建立起基于校本的立體評價、自我完善、持續改進、自我生長的質量評價體系。
正確把握學校質量變革的內涵及特征,才能緊緊抓住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整體變革,系統推進,為建設質量強國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蔡若夫:《新時代質量變革的豐富內涵》,中國質量新聞網,2017-12-2810:30:08.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卷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劉堯,《國內外教育質量認知述評與研究啟示》,《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16年2月第32卷第2期,96.
[4]朱守信:《組織質量:學校教育質量管理的變革與成熟》(《當代教育科學》2018年第10期).
[5]熊德雅,《學校質量及其評價》,在廣安市中小學校長研修班上的講座,2019年12月25日.
[6]《新課程課堂行為創新》,幼兒小學教育-教育管理,豆丁網,https://www.docin.com/p-2174822763.html.
作者簡介
印仁德(1969.08—)、男、漢族、重慶市合川區、本科、高級教師、小學語文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學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