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張佳偉 謝桂才
◆摘? 要: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要“活化”課程,“多化”平臺,“深化”協同,更應該搞好思政課一體化評價改革。課題組修正出一套立足于學習實踐、側重于行為養成,既重視過程、又重視結果,既重“量”、又重“質”的思政評價新模式:立足于學習實踐,注重身體力行;側重于行為樹立,良好習慣養成。
◆關鍵詞:注重實踐;側重養成;思政評價
我?!俺踔袑W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被確立為泰安市社科聯2021年社會科學課題(編號21-YB-152)后,課題組全體成員積極行動起來,多次組織學習活動,認真做調查研究、取樣抽樣問卷調查,詳細找出思政課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別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創造性提出了思政課主陣地上“活”、上“新”、上“深”;多學科協同、多渠道創新,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家庭小環境、社會大課堂三個平臺,努力開創思政教育的新天地的設想;積極開拓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節日文化等豐富的社會資源,拓寬了思政課課程,深化了思政課理念,提高了思政課效率,為創新思政教育一體化做出來積極探索。
在課題研究前一階段細心觀察調研思政課現狀,找出存在問題及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并做出可行性改善與創新之后,我們發現: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要“活化”課程,“多化”平臺,“深化”協同,更應該搞好思政課一體化評價改革。此后,課題組將視點轉入思政課一體化評價體系的創新與構建,正在取得越來越好的效果。
根據國家思政課教育教學一體化建設的指導思想與方針,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堅持立德樹人,立足于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培養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我們不斷探索,不斷修正出一套立足于學習實踐、側重于行為養成,既重視過程、又重視結果,既重“量”、又重“質”的思政評價新模式。
1立足于學習實踐,注重身體力行
1.1思政課學科教學活動注重實踐性。思政課課堂教學,通過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符合時代要求的鮮活的人物及其先進事跡進入思政課堂,豐富了思政課鮮活的教育教學內容,增進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厚度、精度、新鮮度;教“活”了思政課,增進思政課的立體感、時代感、責任感。多學科協同,多渠道創新,充分利用學校主陣地、家庭小環境、社會大課堂三個平臺,多形式、多辦法、多渠道,努力開創思政教育的新天地。這些活動,增進了孩子們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提高了他們身體力行的機遇,把“要你學”真正變成了“你要學”。
1.2創設思政課參與評價量表,忠實記錄學生思政課學習過程。每節思政
課、思政課活動、思政課項目,都要在評價量表上做好登記與忠實地記錄,列明參與活動、節次、活動內容、亮點表現等。
1.3在思政課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是評價的主體作用。在思政課評價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思政課教學評價中來:在小組評價中,積極參與到對同小組學生的評價中去;在思政課教學中,注意觀察、總結別的學生的課堂或活動表現;積極評價老師在思政課堂、各學科思政滲透、日常思政活動中的表現。在思政評價中,學會觀察,學會積累,學會思考,學會公正公道待人對事,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4腳踏實地,增進認同,不斷改進學生思想政治評價新模式,全面促進初中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與愛家愛黨愛國愛人民健康情感的不斷深化。每學期都要對思政課評價量表,進行匯總,分別賦值,得出每一個孩子本學期的量化總分,并據此賦予優秀、良好、合格、改進的結語與等級結論。參照泰安市近年學業考試等級量化辦法,量化總分前15%的孩子為思政評價“優秀”等級,前30%的孩子為思政評價“良好”等級,前45%的孩子為思政評價“合格”等級,前10%的孩子為思政評價“改進”等級?!案倪M”等級為新創等級,區別于原來的“后進生”、“差生”、“待轉生”等帶有一定歧視性評價的稱謂,賦予一個無歧視性、有激勵性的嶄新稱謂,體現出創新與鼓勵。
2側重于行為樹立,良好習慣養成
2.1深入貫徹黨和國家對思政教育一體化設想與建設的精神與要求,根植于初中思政教育的現實需要,嚴格遵循初中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力爭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2立足于行為評價,行為修正,行為養成,要思政課結出“碩果”。
所有學科的學習,最終都要在學生行為上看出成效,思政課改革也是這樣。所以在思政課堂、學科協同滲透、各項活動安排上,都要關注學生的行為,及時做出行為評價,借以指導該學生的行為修正,養成良好的行為模式,做一個文明、禮貌的優秀少年。
2.3持續關注行為習慣,持續關注后習慣養成,持續關注行為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創新思政課評價方式,實現量化與質性評價相結合、活動參與與學科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定量與定性結合,實踐與理論結合,使思政課評價趨于多元化、多樣化、科學化,將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本文在撰寫過程中,一直接受課題組負責人、我校高級語文教師周長海老師的指導與幫助,深表謝意。
參考文獻
[1]潘滿生.淺談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J].引文版:教育科學, 2015, 000(017):P.273-273.
[2]鄧俊燕.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淺談[J].好家長, 2015.
【本文為泰安市社科聯2021年社會科學課題“初中學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編號21-YB-15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