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習娟 李王莉



澄城地處陜西關中平原東部,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總人口40萬,其中農業人口31萬,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國現代蘋果產業20強縣、陜西10萬畝櫻桃種植示范區,國家生豬標準化養殖示范區、國家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和陜西省百萬頭生豬大縣,擁有“澄城生豬”“澄城蘋果”等品牌,“澄城櫻桃”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初步形成北果、南藥、西旅、東椒農業產業格局。6年來,澄城縣農廣校緊扣全縣農業發展,以農民為主體,人才是關鍵為引領,以高素質農民培養、龍頭企業培育、農業技術服務為抓手,大力實施強農支農“三個一”工程:即創新了一個“五化”培育模式,成立渭南首家職業農民協會,打造出一個全國高素質農民培訓品牌,共培育高素質農民2018人。這些人已經成為新興特色產業的帶頭人、新技術新裝備的示范者、市場經營的參與者、農村基層班子的中堅力量。
一、創新培育模式,堅持“政府+平臺+機制”運作思維,造就高素質農民
澄城縣農廣校立足澄城農業,圍繞“誰來種地”,探索出高素質農民培育“合作多元化、培訓信息化、方式系統化、幫扶模式化、成效顯著化”的“澄城五化”模式。
一是合作多元化。由政府統籌,明確了農廣校牽頭抓總,多部門歸口的密切協作、綜合發力職能作用。與澄城縣扶貧辦合作,實施“職業農民產業扶貧百千萬工程”;依托縣委組織部黨員教育遠程培訓系統,設立培訓點30個,進行遠程培訓;與商務等部門聯合,舉辦“互聯網+”創業技能培訓、農產品市場營銷、短視頻培訓;攜手人社部門建成高素質農民“雙創”基地、全省首家櫻桃實訓基地;與縣農村信用聯社、郵儲銀行、農業銀行合作,為初、中、高級職業農民授予20萬、30萬、50萬信用等級,提供產業扶持專項貸款,2020年已完成1567名高素質農民的入庫調查工作,發放貸款3120萬元。與扶貧部門合作,實施“職業農民產業扶貧百千萬工程”,通過股份合作、土地流轉、銷售幫帶等形式利益鏈接貧困戶,高素質農民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
二是培訓信息化。依托平臺完善和支撐,進行資源融合和共享,借助“互聯網+”優勢,建立“視頻教室+專家指導+農民互動”的高素質農民網絡培訓平臺;實現莊頭潤強等5個實訓基地無線WiFi信號全覆蓋;利用“澄城農廣校”微信公眾號,發布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動態、實用技術、經驗交流,重磅推出“微課堂”和“云考試”系統,既順應了互聯網趨勢,又實現了碎片時間切換播放持續觀看,“線上+線下”“網上+網下”相結合的培訓、考核模式,為全省高素質農民培育引領方向、樹立標桿,模式值得復制。
三是方式系統化。聚焦農民對種植技術、營銷知識以及資金扶持方面的需求,澄城縣農廣校堅持高標準定位,構建一主多元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制定出臺《澄城縣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吸引18-50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植根農村發展產業,成為種養大戶、致富帶頭人、技術能手。采用固定課堂“領學”、流動課堂“送學”、空中課堂“引學”、田間課堂“導學”的教學方式,實現線上線下雙管齊下,視頻實操齊頭并進融合助高素質農民練就“過得硬”的看家本領。整合實訓基地、教學網點、田間學校各方力量,圍繞蘋果、櫻桃、中藥材、生豬等主導產業,精準設計培訓課程、方案,設置專業技能、能力拓展、實踐操作等板塊,自編農業產業扶貧培訓簡要讀本、高素質農民培育自編教材、手機應用技術操作3個系列18本本土教材,同時拓展推出休閑農業、互聯網+、產業融資、產業扶貧、農產品品牌建設、美麗鄉村+農旅結合等培訓內容。聘請全國櫻桃首席專家張開春,陜西省蘋果首席專家趙政陽、中藥材專家王渭玲,電商專家王天玉、翟文波,抖音紅人張大龍等省內外專家以及本地“土專家”“田秀才”李忠賢、問有智等組成優質師資庫,打造一支優質師資隊伍。積極運用專家講授、現場教學、交流研討、參觀考察等形式開展培訓,實現了培訓的套餐化和系統化。連續三年高規格舉辦冬季櫻桃培訓,2020年吸引了新疆、甘肅、山東等7個省和周邊省、市、縣區學員觀摩學習,有了自己的流量,在萬眾矚目下,獲得了滿堂彩,成為引領櫻桃產業發展的引路人。
四是幫扶模式化。澄城縣農廣校與縣扶貧辦聯合實施了高素質農民“十百千”產業精準扶貧工程,選定10名農業專家、100名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高素質農民,通過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技術幫扶、銷售幫帶等多種形式,幫扶100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初步形成了“職業農民+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共幫助貧困戶解決23類農業技術問題共2200余個,有效增加了貧困戶產業收入。同時,吸納貧困戶426人入社入企,把他們嵌入產業鏈條,帶動貧困戶長效化增收脫貧。
二、成立協會,實施“帶頭人+技術+活動”運營理念,實現高素質農民抱團發展
2018年,澄城縣農廣校牽頭籌備成立職業農民協會,組建籌備專班,核定協會名稱,協調辦公地點,擬訂協會宗旨和業務范圍,制定章程草案及各項制度,開設銀行賬戶,落實注冊資金,協調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驗資報告,聯系民政局審查審批。同年9月28日,澄城縣新型職業農民協會正式掛牌成立,從此,澄城千名高素質農民有了歸屬感,這是渭南市成立的首家職業農民協會,更是澄城“三農”工作新的里程碑。協會在農廣校的指導下,積極適應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新趨勢,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搭建合作發展平臺,進行農業新技術實驗示范和推廣。
一是加快培養致富“帶頭人”。堅持“產教融合、創新模式、提升質量、強化效果”的思路,開展農業技術交流和合作,培養致富“帶頭人”,建成省級農民教育培訓實訓基地3個、市級2個、縣級13個、田間學校5個,高素質農民真正成了農村“雙創”及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其中,李會軍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引領澄城谷業種植向現代農業挺進,綠色無公害農業產品持續走俏;袁麗成立渭北興農果業協會、高原之星果業生產專業合作社,聯結帶動農戶1638戶;段智永帶領潤康源蘋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研發澄城SOD蘋果填補陜西功能蘋果空白。
二是開展技術支持,提供精細服務。為了突破澄城櫻桃、蘋果樹齡老化、品質下降、產量降低、管理落后等瓶頸,澄城縣農廣校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有效突出澄城縣北果、南藥、西旅、東椒產業發展格局,及時率先在全縣成立了櫻桃、蘋果、農機、生豬養殖、酥梨、設施蔬菜、電商等10個小紅帽技術服務小分隊。技術服務小分隊成員長期扎根基層生產一線,業精技專,接受過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土專家”“田秀才”,以技術集中展示、果業政策宣傳、市場營銷、科技普及、進田間地頭等形式開展技術服務。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充分發揮了傳、幫、帶作用,進一步規范澄城果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全面提升全縣果業管理水平。
三是輻射帶動農戶共同走上致富路。圍繞培養“創業能成功、帶動有成效”的致富帶頭人目標,通過組建農業龍頭企業,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基地+農戶”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培養了李忠賢、樊建武、趙小建等一批“一人帶多戶、一人帶一村”的先進典型,共同奔富裕。其中,李忠賢建設了陜西省第一個占地200畝的國家級高水準櫻桃試驗站,并投資1500萬元建成了一個渭北首家櫻桃交易市場;培育一個重點涉農龍頭企業——潤強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實現設施農業的精細化管理,帶動全村櫻桃實現年產值6000萬元,畝均收入8萬-10萬元,人均收入3萬元以上。
四是廣泛開展活動,擴大協會影響。組織職業農民協會會員觀摩學習25屆和26屆楊凌農高會、渭南市農民豐收節,開展農業技術交流和合作;赴南京參加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并成功推介SOD牛奶蘋果、富硒小米、純紅薯粉條、純小米香醋等農產品;特邀省內外知名專家,共同探討農產品發展規劃,舉辦“澄城新型職業農民協會SOD系列農產品研討會”;赴渭華起義紀念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緬懷革命先烈,弘揚革命精神主題教育活動;組織450余名高素質農民會員在馮原鎮壺梯山、莊頭鎮櫻桃實驗站、寺前鎮吳坡農業園區唱響紅歌慶祝祖國70周年華誕,深入韋莊鎮中心敬老院、縣殘疾人托管中心、馮原鎮敬老院開展關愛老人“送溫暖獻愛心”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的舉辦,有效提升了新型職業農民協會組織實踐和服務社會能力,也讓高素質農民增強社會責任感,懂得既要做產業發展領頭雁,還要做社會事業服務先行者,實現協會組織的社會價值。
高素質農民培育和職業農民協會發展,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長期性的事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回眸走過的路,有艱辛、有甘甜,有汗水、有收獲,一次次轉型跨越的思想破冰,一段段砥礪奮進的探索實踐,澄城縣農廣人始終走在前、作表率,把高素質農民的需求作為努力方向,把職業農民協會的發展作為前進動力,用實際行動書寫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時代答卷。
(作者單位:陜西省澄城縣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