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農廣校潼南區分校

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到鄉村來發展?讓他們在鄉村有事業可干,有美景可享、有感情可寄,有政策受惠、有責任壓身、有利益可得。近年來,潼南區農廣校圍繞當地需求,擴大教育培訓覆蓋面。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制度、加強領導。成立由區分管領導任組長的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由區農業農村委牽頭,相關部門協作,區農廣校具體實施的工作機制,強化了對項目實施的領導和統籌協調,成立了培訓組和督導組,落實了專人負責全區農民教育培訓的宣傳、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檢查。
(二)走訪調研、明確方向。通過走訪、問卷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了解培訓需求,了解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產業發展情況及存在的瓶頸問題。
(三)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各鎮街、村依據本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的實際情況,以鎮街或村為單位,確定培訓班,針對不同對象的不同需求,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進行分期分類培訓。
(四)明確對象、突出重點。重點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村本土大學生、村社干部、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等十類人群為主要培訓對象,培養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型、技能服務型三大類的高素質農民。以生產型人才、經營型人才、技能服務型人才、技能帶動型人才和社會服務型人才等五類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為目標,將他們培養成為具有一定專業技能、達到一定生產規模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新時代高素質農業從業者。
(五)訓前準備、打好基礎。加強師資庫建設,從區、市內外聘請了解農村、熟悉農業、親近農民且具有相應專業中級職稱以上、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作為授課教師,同時聘請一批有思想、有專長的“土專家”“田秀才”和經過知識更新培訓的基層農技人員為貧困群眾授課及實作指導。精心策劃培訓方案,做好培訓計劃,確保整個培訓過程有條不紊地扎實開展。
二、主要特點
(一)創新模式、提升效果。一是理論教學階段。主要采取送教上門與在校集中學習相結合,開展分段式學習,學時與農時季節相銜接,系統地開展了有關種養加專業知識、現代農業產供銷等方面的理論培訓。二是實踐操作階段。針對教學內容,依托農民田間學校、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等平臺,統籌協調區科協、鎮街農服中心等人力、物力、智力資源,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田間農業技術示范等活動,帶領農民進社入企、走進田間地頭,實現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培訓指導。三是技能拓展階段。通過線上線下開展培訓,助推掌握先進技術。線上方面,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支付方式,利用云平臺開展在線學習,同時組織發動農業專家、農技推廣人員、培訓教師開展在線指導服務;線下方面,把農民帶到各類現代農業科技實訓基地、大型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等實習場所進行生產實踐,參觀學習,交流經驗,促進提升。
(二)跟蹤服務、成果運用。一是加強政策扶持。整合政策資源,引導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向參訓農民傾斜。加大融資擔保力度,鼓勵農業信貸擔保公司面向農民開展符合規定的信用貸款擔保業務,優先為參訓農民提供低息貸款。二是支持抱團發展。支持農民協會、聯合會、產業聯盟等農民社會團體建設,幫助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運行機制,促進健康發展;支持農民參加展覽展示、發展論壇、項目路演、技術技能比賽、跨省交流等活動,拓展理念視野;支持農民在產業發展、生產服務、營銷促銷等方面開展合作,通過專業合作、資金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發展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經濟組織。三是營造輿論氛圍。通過在報紙、電視上開設《三農微課》《三農先鋒》專欄,組織開展農民體育賽事,遴選推薦“三農”典型人物,大力宣傳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的重要意義、具體政策、成效亮點,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農民成長的良好氛圍,引導傳統農民自覺向高素質農民轉變。
三、取得成效
2013年以來,潼南區農廣校圓滿完成上級安排的高素質農民培育任務8636人,辦班156期。扶貧培訓9715人,辦班153期。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1434人,辦班20期。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455人,辦班5期。在浙江大學、貴州大學、西南大學異地培訓150人,辦班3期。學員中涌現出不少先進代表,成為學校的驕傲,學員朱席武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學員陳春蘭榮獲“重慶市三八紅旗手”“重慶市杰出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學員楊華先后榮獲雷沃杯全國二十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第十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2018年度“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等榮譽稱號;學員黃銳在第三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農作物植保員)比賽中獲得“全國農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不斷涌現的優秀學員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人才動能。
經過高素質農民培訓,農民總體素質明顯提升,高素質農民隊伍規模持續壯大。新時代,新征程,潼南區農廣校將秉承“培訓一天,服務一生”的辦學理念,繼續探索完善農民教育培訓模式,讓培訓更加生動,讓農民更加滿意,讓農業更加高效,讓鄉村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