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娟 陳靜波



四川艾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四川省廣漢市金魚鎮的新型農業創業龍頭企業,致力于旗下品牌“八零耕夫”系列優質糧油的生產和銷售。一次偶然的機會,艾加農業創始人吳春參加了廣漢市農業農村局舉辦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結業后在導師的幫助下開始以稻麥輪作為生產基礎,以稻麥加工銷售為產業基礎,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新技術試驗示范的農業創業模式,在辛勤的耕耘中,走出了一條振興鄉村的“耕夫”路。
老農業煥發新活力
創業前,吳春發現,雖然當地農業生產已向集中流轉、規模種植方向發展,但大多數農戶種田全憑經驗,品種老化,技術傳統,小麥抗病性差、產量低,而且農藥投入量大,且投入頻繁。這直接制約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5年,吳春在金魚鎮集中流轉土地600余畝,并在月灣村成立艾加農業。創業之初,艾加農業在品種選擇上采用了由四川省農科院研發的突破性高產新品種川麥104,該品種產量高、抗倒伏、對白粉病免疫,對條銹病高抗,同時高抗穗發芽。單這一新品種的應用,就為每畝小麥減少了2次施藥次數;抗穗發芽,使得每畝節本50元,增產200斤以上,增收300元。
四川秋季多雨,土壤黏性強,過去種小麥,農民習慣先旋耕整地再播種,花了很多精力和成本,出苗率不高。針對這種情況,艾加農業主動聯系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的專家,協助研發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播種技術。這種技術不需要提前整地,田再濕也能播下去,質量高、成本低,每畝用種量可以節省一半。目前該技術已經成為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
特色銷售拓寬市場
“現在種糧大戶這么多,如何才能做出特色?”創業之初,艾加農業就陷入思考。
一方面,長期以來,稻谷、小麥等糧油產品缺少加工,附加值低;另一方面,現在的大米市場,基本上被幾家龍頭企業壟斷。“我們只能走差異化經營道路。”最終,吳春鎖定方向——把“新米銷售”作為主營業務,并推出“7天新鮮到家”服務。
為此,艾加農業建立糧食加工倉儲基地,創立“八零耕夫”糧油品牌。艾加農業投入了60多萬元用以建立符合國家標準的大米生產線、稻谷低溫倉儲設施,建成糧食綜合加工倉儲基地。
艾加農業雖然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但并未一味追求高端。大米售價在每公斤7.6元,目標人群還是普通消費者。最關鍵的是要把質量做優,把服務搞好,即使購買一袋米,都包郵服務。在艾加農業的加工廠房內,正在運行的大米加工設備發出“隆隆”響聲。
“我們的鮮米系列都是用的當季稻谷倉儲,下單現打。”吳春說,現代農產品特別是糧油等基礎農產品,很多還是以很粗放的方式加工銷售,附加值低,“我們依托自有生產線,主打自有品牌的鮮米、糙米、菜籽油等高端產品,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精準銷售。”吳春對自己的思路信心滿滿,通過細分產品市場,針對特定消費人群形成更精準的產品結構。
吳春展示了贏取消費者信任的“法寶”:3張檢測報告——由權威檢測公司出具的三張報告分別對新米、糙米和菜籽油進行了檢測分析,結果顯示沒有農殘。“不是低農殘,而是無農殘。”吳春表示,科技成了艾加農業區別于其他種植大戶的最大特色。
精準增強“造血”能力
創業六年來,艾加農業保持著穩扎穩打的風格。艾加農業自有基地規模不增,但也要提質增效,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發展。通過開展農技培訓,帶領當地貧困戶發展規模種植業,并以高于糧站的收購價收購水稻、小麥。
月灣村位于廣漢市金魚鎮北面,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產業無法聚集,經濟發展落后,2014年被定為德陽市級貧困村。
江賢俊以前是村里的貧困戶,父母身體有病,一家五口人的溫飽,只能靠他外出務工1萬多元的年收入勉強解決。看到艾加農業的糧食規模化生產搞得風生水起,江賢俊也決定放手一搏。2016年,他通過銀行貸款和借錢湊夠了“起步金”,在村里租賃了120畝土地進行農業生產,同時跟著艾加農業學習科學種植配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去年,拋開所有成本后,江賢俊賺了3萬元。
這樣的扶貧效果得益于艾加農業和村兩委總結出來的經驗:分類扶貧,精準增強“造血”能力。
“要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幫扶措施,才能從根本上幫助村民們實現脫貧。”在吳春的牽線下,艾加農業對做事比較細致周到的貧困人員進行培訓,培養他們轉變為農業技術人員;對沒有受過系統教育或無一技之長的貧困人員,則通過土地流轉和雇傭做工,使其有穩定收益;對于有創業意愿的貧困戶,則積極同金魚鎮政府合作,組織他們免費參加農業生產技術培訓,還幫助他們打通優質農產品與互聯網消費的終端渠道。
如今,艾加農業已經成為廣漢市高素質農民培訓基地、四川農業大學教學實踐基地,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每年新米上市的季節,找艾加農業預定大米的客戶很多,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陽、綿陽地區。大米年產量穩定在170噸左右,年銷售額突破300萬元。接下來艾加農業將準備研發功能性大米,如針對糖尿病人群的低糖大米,目前有10多個品種都在研發當中。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漢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