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鏡 王一鑫 于嘉雯
1青少年同伴關系的發展
青少年期時個體一生中同伴經歷最為豐富的時期。進入青春期后,個體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變遠,更多的時間是與同伴在一起,易受同伴的影響(田錄梅 等,2018),隨著青少年與其父母在各方面發展的差異拉大、沖突增多,青少年要求獨立自主的愿望日益強烈。青少年期個體信息表達能力增強、社會交往增加,有更多與同伴相處的時間,也會面對更復雜的人際溝通問題。青少年開始對友誼、人際期望等概念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隨著性別角色分化,青少年開始與異性交往,青少年的重要他人逐漸由同性轉為異性,并且之前的同性朋友圈會面臨分裂。其中,同伴關系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由同伴群體開始演化出族群(crowds)和小團體(clique)。
2同伴群體的作用機制
2.1同伴群體的規范作用(group norms)
在同伴群體中,會具有群體規范,這是由核心人物提出的,或者是大家不約而同認同的規范。這種規范一旦確立,就對群體中的成員具有塑造行為的作用,涉及學業表現、日常習慣等多個方面,從而會使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發展受到抑制。良好的群體規范可以矯正成員的不良行為、促進青少年心理和行為的健康發展,而不良的規范會導致不良的學業表現、習得不良的習慣,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同伴作為學校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認為是影響青少年外化問題行為的重要外部因素(張永欣 等,2018)。研究發現,同伴在場會影響青少年的冒險行為(田錄梅等,2018)。Logue, Chein, Gould, Holliday 和Steinberg (2014)認為同伴在場為青少年提供了一種特殊的社會線索, 使其不自覺地將自己在冒險任務中的表現與同伴評價聯系起來, 通過更多的冒險展現出自己的勇敢和自信, 讓同伴給予自己高度評價, 并以此獲取更多同伴接納和同伴影響力。
2.2青少年歸屬與愛的需要
進入青少年期的個體開始將同伴作為社會和情感支持的主要來源,受同伴的影響較大(田錄梅等,2017)。隨著青少年各方面的發展變化,青少年開始產生各種疑問、遇到種種挑戰,因此需要加入有同樣經歷的群體當中,以滿足其歸屬與愛的需要。同伴群體就是這樣一個由相同(定義),能夠為青少年提供理解、支持和幫助。當青少年遇到問題時,更會選擇與同伴交流、向同伴尋求幫助,而不再是父母。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的觀點,支持性的人際環境能夠滿足青少年的安全感、親密關系、歸屬感等心理需求; 而破壞性的人際環境使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受到阻礙,從而可能產生消極情緒或不良行為。紀林芹等人(2018)研究發現,同伴拒絕、同伴侵害和青少年抑郁之間顯著正相關。可見,同伴關系十分重要。
2.3群體動力機制(dynamics within peer group)
在同伴群體中的青少年會受到群體規范的壓力影響,有意無意地使自己的行為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同時,青少年會將群體中的成員作為學習的榜樣,同伴的表現具有替代強化的作用。青少年會進行觀察學習,以同伴榜樣的言行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作為指導。
2.4群體社會化發展理論(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該理論認為同伴在青少年發展和社會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不良(違紀)同伴與孩子行為問題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相關性。
“個體是在群體中實現社會化的”,并且具有同化和異化兩種方式。同化是指,成員的言行表現趨于一致,而異化是指當群體中的某個成員表現出不一致時,會被大家所排斥。這兩種機制使得成員經歷社會化的過程,同伴群體具有強一致性,并且形成獨特的群體文化。
3總結與討論
綜上所述,隨著青少年期個體身心發展以及環境的變化,同伴對青少年的影響日益增加。青少年對同伴關系非常敏感,考察同伴群體對青少年心理與行為適應的影響非常重要。此外,良好的親子關系能夠有效地減少青少年的違紀、犯罪行為。作為衡量親子關系的重要指標之一,親子親合既是保證青少年正常發展的基礎,也是幫助青少年對抗不利環境因素的重要保護性因素( Zhang & Fuligni,2006) 。因此,為了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我們在關注同伴關系的同時,也要重視家庭對青少年的影響,以促進其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Logue,S.,Chein,J.,Gould,T., Holliday,E.,& Steinberg,L.(2014).Adolescent mice,unlike adults,consume more alcohol in the presence of peers than alone.Developmental Science,17(1),79–85.
[2]Zhang,W.,& Fuligni,A.J.(2006).Authority,autonomy,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among adolescent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6( 4),527 -537.
[3]紀林芹, 潘斌, 王春燕, 等.(2018).青少年早期同伴拒絕、同伴侵害與抑郁的關系:交叉滯后分析. 心理科學, 233(03), 69-75.
[4]田錄梅, 袁競馳, 李永梅. (2018). 同伴在場和自尊水平對青少年冒險行為的影響:來自erps的證據. 心理學報, 50(1), 47-57.
[5]王艷輝, 李董平, 孫文強,等. (2017). 親子依戀與初中生親社會行為:有調節的中介效應. 心理學報(5).
[6]張永欣, 周宗奎, 丁倩,等. (2018). 班級同學關系與青少年外化問題行為:自尊和親子親合的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6, 73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