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婧
◆摘? 要:我國在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正式通過了《民法典》,在《民法典》頒立前,我國民法一直處于類法典化階段。從類法典化到法典化,《民法典》的編纂不僅僅是規范和總結,還要克服規則錯誤、規則沖突、規則不足等在類法典化松散民法中存在的問題。我國《民法典》規則的創新較之前類法典化松散民法更加完整和完善,且自成體系。本文從以下三個角度闡述了《民法典》較類法典化松散民法的規則創新,一是《民法典》在類法典化松散民法的基礎上查漏補缺,二是《民法典》結合新時代的發展進行了更貼合目前和未來需求的規則創新,三是《民法典》針對以往的錯誤規則進行了糾正與修訂,并完善了以往規則的缺陷和不足。《民法典》對類法典化松散民法的規則創新體現了《民法典》的進步性和優越性,但同時《民法典》的規則還需進一步驗證與完善,使《民法典》更加貼合民事主體的社會生活,發揮出更好的作用。
◆關鍵詞:民法典;類法典化;規則創新
《民法典》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國民法從類法典化正式步入法典化,這是我國民法立法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民法典》的順利推行不代表我們對于民法的思考就結束了,我們應回望整個《民法典》的編纂過程,總結出《民法典》在類法典化基礎上進行的規則創新,并提取經驗把握教訓,考慮并持續修訂《民法典》規則中待完善的部分,使之發揮出更大更好的作用。
一、《民法典》的編纂歷程
回望中國《民法典》的編纂歷程,其實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從1979年開始起草民法,之后又轉變立法政策停止起草民法,開始陸續制定并推行民事單行法,并在1986年制定了《民法通則》,這為我國民事法律體系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二是民法典編纂的二次啟動,因為此前打下的理論基礎和充分寶貴的實踐經驗,我國民法典的編纂在2014年被正式提上議程,并于2020年通過民法典草案。這說明我國對于《民法典》的編纂絕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深入研究了理論,夯實了基礎,并收集整理了充分的實踐經驗才決定啟動這個龐大的編纂計劃。
我國《民法典》的編纂其實是先分后合的階段性立法。民法覆蓋面很廣,規則錯綜復雜,立法過程很難一蹴而就。因此我國首先是制訂了民事單行法,接著又制訂了《民法總則》,再然后把各民事單行法整理成民法典分編草案,最后才把各分編整合并予以修訂補充完成了《民法典》的制定,整個歷程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這也體現了我國《民法典》的優越性。
二、《民法典》立法過程中規則創新面臨的挑戰
(一)我國類法典化松散民法的規則存在短缺
《民法典》是在類法典化松散民法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松散民法通常以《民法通則》為主導,而《民法通則》從1987年施行至2021年廢止中間只修訂過一次,隨著新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千變萬化,《民法通則》已然無法全面覆蓋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且當時制定通則時因缺乏經驗存在認識不足等問題,規則存在短缺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民法典》在立法過程中需查漏補缺,結合當今常見社會問題多多考慮類法典化松散民法中短缺的規則。
(二)我國類法典化松散民法的規則存在不當
民法是我國保障各民事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然而在此前三十幾年間的類法典化制定的過程中,因立法倉促且缺乏全面的認知,再加上對國內實際情況把握不足,想當然的立法決策使我國一些民法規則并不適用我國的情況,影響了我國民事主體間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例如只規定了兩個法定繼承順序,忽略了其他復雜情況,又比如取得結婚證才被確定為夫妻關系,忽略了事實婚姻的情況。此外還有很多例子,《民法典》在編纂中充分的吸收了吸收類法典化立法的經驗,減少規則沖突,避免產生規則不當甚至是與實踐不符的問題
(三)社會的快速發展為《民法典》立法規則創新帶來挑戰
法律規范社會生活,同時也應適應社會生活,如果法律的產生脫離了社會生活,忽略社會的發展,那法律規則必定會與社會生活產生沖突。例如百年前社會對于同性戀的認知是不客觀的,西方國家還發明了切除搗毀前額葉等手術用于限制同性戀行為的出現,可百年后的今天,同性戀已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合法。人的社會觀念是在進步發展以及變化的,使法律規則的制定跟上社會觀念發展的腳步是一項必須面臨的挑戰。同時,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也是《民法典》立法規則創新中必須要值得關注的,此前南科大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引起社會廣泛熱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倫理的認知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些都是《民法典》編纂過程中面臨的難題。
三、我國《民法典》對于類法典化立法的具體規則創新
(一)《民法典》在傳統規則上進行了查漏補缺
《民法典》比起類法典化松散民法在完整性和完善性都有了明顯提高,在傳統規則上查漏補缺,新增了很多此前被忽略的新規則。例如《民法典》在物權編引入了添附和居住權的概念,對于判定所有權有重要作用。在債與合同的規則創新中,《民法典》合同編在原有規則上于第517條和第518-521條詳細規定了按份之債以及連帶之債,并在515、516條新增了選擇之債這一規則,《民法典》合同編還在第533條確立了情事變更規則,完善了合同法規則體系。此前類法典化松散民法中的《婚姻法》僅對不同關系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規范,卻并沒有具體規范各身份權的稱謂,而《民法典》人格權編第1001條完善了這點,引進并使用了“身份權利”這個概念。除此以外《民法典》新增了很多傳統規則,在此不一一贅述。
(二)《民法典》糾正了類法典化松散民法中的不當規則
此前類法典化松散民法制定并施行的三十幾年里,不當甚至錯誤的規則嚴重影響了民事主體間利益分配的公平性,而《民法典》在編纂中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加以糾正。此前《物權法》第191條規定在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可自行轉讓抵押財產,雖然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可不經抵押權人同意,但該規則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民法典》就完善了這點,《民法典》物權篇第406條第1款中明確規定了抵押人在轉讓抵押財產時無需抵押權人統一。近些年醫鬧事件頻發,《民法典》對于醫務人員的說明義務進行了比較大的修改,《民法典》第1219條有兩部分區別于以往的修改,首先是醫務人員在履行說明義務時不能含糊其辭,必須具體說明,二是在取得患者和患者近親屬同意時不再強行要求書面表達形式,只要獲得明確的同意表達即可,但需要有證據作為支撐。這樣的修改彌補了以往松散法典的漏洞,讓法更加公平公正,這種規則創新無疑對于立法施行有積極意義。
(三)《民法典》為應對時代發展與進步進行了規則創新
上文提到,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水平的進步,法律也應隨之進行一定調整,脫離社會生活產生的法律注定是空洞且不切合實際的,而《民法典》的編纂無疑考慮了這種情況,并進行了一定的規則創新。例如《民法典》總則編在127條規定了法律應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起到保護。網絡虛擬財產承載于互聯網,脫離了具體實物,區別于傳統財產形態,而類法典化松散民法這種傳統民法無法規范這種新形態。因此《民法典》雖然未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具體的概念界定,但這已然是一種打破傳統觀念的規則創新。伴隨著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也是新時代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民法典》考慮到“綠色發展”的原則,在傳統規則上增設了多條關于環境保護的規定,在環境侵權懲罰、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環境損害等多方面制定了賠償范圍與責任確定的規定。這種規則創新響應了新時代發展的號召,結合了國情,對我國民法發展有深遠意義。
四、進一步完善《民法典》的建議
1.加深理論研究
民法體系很龐大,雖然民法的基本規則體系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鑒,但我國的國情區別于其他國家,有的理論并不能直接沿用。在《民法典》正式實施前,很多傳統規則已經在充分實踐下為我國民法理論基礎添磚加瓦,但《民法典》有一半以上的法條都進行了規則創新,這些新增或修訂的規則缺乏理論基礎,在具體實踐中缺乏理論依據作為支撐。因此從業人員應加深理論研究,進一步完善民法理論體系。
2.總結實踐經驗
理論和實踐都不能相互脫離,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的驗證。為了進一步完善民法理論,并驗證理論效果,《民法典》在具體實施中需要大量提取和總結實踐經驗,確保《民法典》沒有脫離社會生活沒有脫離實際。總結經驗教訓除了能驗證理論,還可以及時發現司法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發現問題不可怕,及時總結及時反饋問題可以促進《民法典》的發展,讓法律更加適用于我們的社會生活。
3.做好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分為審判解釋以及檢察解釋,主要由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在法律適用過程中針對具體的法律應用問題做出解釋。《民法典》較類法典化松散民法做出了大量的規則創新,以往的很多司法解釋已不再適用,需要及時更新。《民法典》中很多創新規則沒有對概念進行具體的區分和界定,只做了一般性規則說明,在實際應用中缺乏具體的操作規則,這都需要利用司法解釋進行補充說明。以往的司法解釋不是完全被淘汰,而是需要完善和創新。司法解釋工作應跟隨《民法典》實施的腳步同步進行,讓司法實踐過程更有依據,規則更加清晰。
4.必要時進行修訂
《民法典》剛剛施行不久,現階段考慮修訂屬實太早,但應該具備修訂的意識。深入研究理論和總結實踐經驗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完善《民法典》,當理論實踐研究積累一定成果后,針對發現的必要性問題可以通過修訂規則的方式促進《民法典》的發展。當然,修訂不是大范圍更改規則,把法律條文的順序全部打亂重排,而是點對點得修訂,把錯誤規則予以刪除,需增添的規則直接在原條文后分條補充等。社會是變化的,法又會因為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必要時修訂《民法典》可以讓《民法典》在具體司法實踐時更能順應時代發展,并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
五、結語
《民法典》的編纂除了總結整理類法典化松散民法,還在其基礎上結合實際進行了一定規則創新,這些規則創新使《民法典》更加完整且完善,作用更廣更大。推行《民法典》是我國完善法制的現實需要,對我國全面依法治國有重要意義。需要注意的是,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民法不能脫離民事主體,不能脫離社會生活,《民法典》在具體施行中,應注意收集實踐經驗,進一步完善民法,實現以良法促善治。
參考文獻
[1]屈茂輝.《中國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72-373.
[2]楊立新.民法總則規定網絡虛擬財產的含義及重要價值[J].東方法學,2017(03):69-72.
[3]劉超.《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綠色制度創新[J].法學雜志,2020,41(10):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