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
◆摘? 要:本文重點介紹了TPRS(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教學法,分析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優勢,介紹了幾種其在課堂上常見的運用方法,即三步問答法、插畫法、手勢示意法、個性提問法、情節循環法、活頁故事法和文化對比法。
◆關鍵詞:TPRS教學法;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本人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八年了,這八年中本人幫助很多留學生通過了HSK(漢語水平考試)四級,順利申請了專業學習。在留學生考試過級方面,本人非常自豪,但是對于這些已過級留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方面,本人深感擔憂,擔心他們在專業學習時語言運用能力的不足將給其帶來諸多問題,致其不能完成學業。
本人于去年暑假參加了一個由北美外語教師舉辦的“TCI訓練營”,受益頗豐,并在留學生中使用了TPRS教學法。備課過程非常痛苦,因為沒有現成的教學資料,需要自己收集大量的故事并且改編語言,制作課件,設計教學流程,組織開展教學。課堂教學中也遇到了比較大的阻礙,因為這樣的教學設計不符合教學大綱,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沒有其他班的高效,因此,有部分學生有些抵觸情緒。到現在,我已經使用TPRS教學法快一年了,我們班的留學生照樣通過了HSK四級考試,而且語言綜合能力進步很快,特別是聽說能力比以往學生有了顯著提高。
一、TPRS教學法
TPRS(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教學法也被稱為行為情境教學法,于20世紀80年代末由西班牙裔美國教師Blaine Ray提出,其理論基礎建立在Tracy Terrel提出的自然教學法和Stephen 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性輸入法上,并對James Asher創立的TPR(Total Physic Response全身反應法)做出了補充和延展。TPR強調將聽覺、視覺和動覺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語言和肢體反應中強化對單詞和句型的記憶。隨著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學生需要處理更為復雜、更為抽象的語言素材,然而TPR教學法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逐漸減弱。TPRS在傳統的TPR上添加了大量的閱讀和書寫任務,不僅為語言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且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多重感官和多元智力,通過師生一起創造故事、講故事、閱讀故事、表演故事等方法幫助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將語言知識內化,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TPRS教學法強調為二語學習者創造母語學習的語言環境,即“聽力先行”、可理解、趣味性、低焦慮和有意義的練習。課堂上老師營造出母語學習的氛圍,不強調短期內學生能說能寫,不強調語言考試,讓學生沉浸在大量的閱讀和書寫中,綜合提高語言能力。
二、TPRS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優勢
TPRS教學法非常適合對外漢語教學,特別是中國本土的留學生語言教學,具體表現在如下三點:
1. 為留學生提供大量的閱讀素材
中國傳統文化中充滿了各種神話故事、成語故事、紅色革命故事等,為TPRS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語言素材,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和思政元素能有效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強化其“知華友華親華”的態度。
2.符合留學生的學習風格
留學生國家的教育體制、思想觀念和文化習俗與中國的具有一定的差異,導致其課堂表現與中國學生的所差甚遠。因此,傳統的以老師為主導的講授法不能得到留學生的青睞,而TPRS教學法營造出的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能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展示自己、表達自己,適合留學生的學習風格。
3.提高留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往往將留學生的聽、說、讀、寫四個能力分割后授課,缺乏對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初級階段的課文學習以對話為主,雖然設置了一定的情境,但是只展現了語言對話的片段性,不利于留學生整體漢語思維的形成,對后期教學不利。TPRS教學能將學生的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形成一個整體,以講故事、讀故事和表演故事的綜合形式完整地教授給學生,能有效提高其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三、TPRS具體技巧
TPRS教學法的核心理念可歸納為可理解性、重復和趣味性,對應的教學過程環節包括:確立意義、故事詢問和閱讀、討論。
1.確立意義
確立單詞的意義是TPRS的第一步。每則故事中,以3到5個新單詞為最佳,還可以輔以2到3個語法結構中重點單詞。單詞講解可以采用圖片法、實物法、肢體動作法和直接翻譯法,保證每個學生能充分理解新單詞的含義。
講解單詞時,常用三步問答法提問,以鞏固單詞的意義。三步問答法的第一步是用一般疑問句引導學生做出肯定的回答;第二步是用選擇疑問句引導學生用陳述句回答;第三步是用一般疑問句引導學生做出否定的回答。例如:老師指著新單詞“籃球”的圖片,提問:
老師:這是籃球嗎?
學生:是,這是籃球。
老師:這是籃球還是排球?
學生:這是籃球。
老師:這是排球嗎?
學生:不,這不是排球,這是籃球。
此外,老師有必要和全班商量形成一個統一的動作,表示“我聽不懂這個知識”。一旦學生做出這個動作,老師應該迅速做出相應的調整,要么放慢速度再講一遍,要么從新的角度解釋清楚,直到所有學生都能理解為止。
在信息化教學的大背景下,多數老師會將單詞用多媒體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而在TPRS教學法中,強調老師將單詞板書在黑板上,或者制作成卡片放在教室顯眼的位置,方便在講故事環節老師可以隨時指出或者向學生展示出故事中使用的新單詞或者新句法結構,強化記憶。
2.故事詢問
TPRS教學法中的故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現有的故事,可以是傳統的經典故事,也可以是老師事先編好的故事;另一類故事只有框架,沒有具體細節。前者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適合漢語綜合訓練課;后者主要是師生一起編故事,適合集中練習某個語法知識或者某些單詞。
老師在給學生講故事時常用插畫法和手勢示意法。插畫法有利于學生直觀感受故事情節,既可以是多媒體資源中的圖片,也可以是老師現場作畫的作品,還可以是學生現場作畫的作品。手勢示意法是學生對老師的指令用手勢給與反應,大拇指朝上表示肯定的答案,大拇指朝下表示否定的答案,大拇指朝左或者朝右表示不清楚答案。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老師說“愚公很愚蠢。”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這句話的正誤。如果學生認為這句話正確就給出大拇指向上的手勢,反之則給出大拇指向下的手勢;如果沒聽懂問題或者沒聽懂原文,則給出大拇指向左或者向右的手勢。手勢示意法的好處在于避免學生之間跟風應和,還可以消除學生因怕答案錯誤而引起的焦慮情緒;老師也可根據學生的手勢迅速判斷學生是否已經充分理解。
師生一起編故事時,除了上述兩種方法外,還經常使用個性提問法。老師依據故事情節,向學生提開放式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喜好回答問題,然后老師將學生的喜好用于故事情節中。老師要有意識地記住學生的喜好,在今后的教學中合理運用學生的真實情況作為教學案例。這樣不僅能豐富教學素材,而且會讓學生有一種老師很重視他們的感覺,能有效拉近師生距離。
3.閱讀、討論
現在市面上針對留學生的閱讀書刊較少,大多數都是對外漢語教材系列,充滿了單詞和語法的學習和練習,將留學生的學習目的鎖定在零散的單詞和語法學習上,而忽略了閱讀故事本身的完整性、系統性。因此,TPRS教學法鼓勵師生編寫故事書,鼓勵使用活頁式故事書。
老師在使用已有故事開展TPRS教學時,要注意對原有故事的打磨修改,特別是對語言表達的再創造。比如說在講 “亡羊補牢”的故事時,可以將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農夫丟失羊和狼叼走羊的句子進行重復。雖然故事看起來會顯得重復啰嗦,實則是在幫助學生強化句子的練習,加深對句子的記憶。老師和學生一起編故事時,也要注意情節的循環性。比如說主人公在完成某項任務時,學生對具體的情節可以自由選擇,但是在關鍵情節中老師要設定障礙,讓主人公嘗試另外幾種方法去達到既定目標。最后再由老師將故事內容匯總打印,分發給每個學生形成活頁式故事。
傳統的中國故事中會展示出很多文化元素和思政元素,老師在講解的時候要注意和留學生所在的國家進行對比,還可以就某些現象開展討論和辯論。比如,在“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學生對“王母娘娘”這個道家中的神話人物比較陌生,老師可引導學生將其與自己國家文化中相同的角色進行對比;在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花木蘭對父親的孝,并對比學生自己國家孝道的體現,從而對留學生進行課程思政的教育。
學生在充分理解故事的前提下,老師可以引導其表演故事或者故事中的片段。老師可以通過提供道具,增加音效等方式增加趣味性,并且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演繹故事,而不是照讀故事腳本。
四、TPRS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發展
對外漢語教學旨在為留學生提供漢語言和文化教學,幫助其具備在中國繼續學習專業,或者從事與中國交流、貿易等工作的能力。而語言能力的獲得不能完全由考試反應出來,語言知識的教授不能完全由考試來限制,語言課堂的開展也不能完全由考試來組織,否則,就是本末倒置。對外漢語教學要以提高留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為主要知識目標,以形成漢語思維能力和漢語處事能力為主要技能目標,以培養“知華友華親華”的國際使者為主要素質目標。為完成這三個目標,本文淺析了TPRS教學法中幾種常用的技巧,希望能給TPRS教學法的普及提供一定的思路。
參考文獻
[1]霍甜,楊芙蓉.TPRS教學法及其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J].跨學者,2020(8):172-173.
[2]朱紅梅.TPRS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基于“互聯網+電影”模式[J].教育觀察,2018,7(13):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