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丹 源泉
◆摘? 要:新化山歌是流傳于湖南省新化縣內的民間藝術音樂,是研究湖湘文化和新化文化的“活化石”。新化山歌在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批名錄,2008年新化山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化山歌音樂特色活潑,激越、大膽,具有“土、野、蠻、俏”等地域鄉土特色,山歌內容涉及情歌、勞動歌、生活歌、兒歌等多方面,生動的反映了新化地區的民俗和文化傳統。本文旨對新化山歌的保護性開發進行初步研究、探討。
◆關鍵詞:新化山歌;開發研究;傳承與發展
新化山歌作為梅山地區最具歷史文化內涵和地區特色的民間歌謠,產生于勞動與民俗生活之中,是當地的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和農耕文明的遺韻。新化山歌依托梅山地區的文化土壤而生,是人們思想和情感的集中表達,但隨著文化的變遷,逐漸演變,有的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但在新化山歌里,我們分明可以感覺到他們的熱情、浪漫和幽默,新化山歌里不僅傳達的是勸人勤勞、向善,更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一、新化山歌的保護性開發性策略
1.搭乘“新媒體”的快速列車
新媒體的普及給新化山歌提供了新的傳承方式,比起從前的口耳相傳,新媒體可以很大限度地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把新化山歌帶到更遠的地方,唱進更多人心里。微信公眾號“新化焦點”是新化山歌最早的新媒體傳播渠道之一,該公眾平臺致力于推廣新化本地文化,關注發生在新化地區的新聞時事,粉絲量在15萬左右,頭條文章平均閱讀數上萬,很多新化山歌的視頻片斷就是這個平臺傳出來的。隨著現代短視頻行業的快速發展起來后,人們開始通過抖音、快手和小紅書等平臺傳播了新化山歌。此外,微信朋友圈也是新化山歌傳播的重要陣地。每逢出游,人們總免不了發幾條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所見所感,近年來各地游客在新化旅游時錄制山歌視頻上傳至朋友圈,比起公眾號和短視頻來,朋友圈內主要是親朋好友,傳播范圍更小、更具真實性,能給受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與現代城鎮舞臺演藝的結合
劇院演出只是局限于新化當地,受眾大多是新化本地人,而隨著傳播方式的變遷和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逐漸重視,新化山歌逐漸走出新化,走向全國,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且欣賞。除了選秀節目外,各種文藝展演也是宣傳新化山歌的契機。比如,2018年春節,湖南衛視新春走基層節目《直播奉嘎山》,就利用傳統媒體結合新媒體的優勢,將新化山歌文化推向年輕一代,讓當代青年有機會、有渠道全方位了解新化山歌的優秀傳統文化。電視節目面向全國觀眾,和在現場看演出相比,電視節目錄制時的場地更高級,音響和燈光更專業,道具和服飾都較為精美,導播可以運用多機位最大限度地展現舞臺上的新化山歌之美。與旅游演出不一樣的是,城鎮演出的主要作用是向當地人普及新化山歌,增強當地人對于新化山歌的認同感,這些舞臺或大或小,聽眾有多有少,但都是新化山歌為了自身的傳承與發展而進行的探索。
3.建設建立新化山歌旅游文化傳習區
這種方式屬于生產性保護的措施,也是跨業態整合的一種形式。把非遺保護和旅游開發相結合,在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也為新化山歌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土壤。近年來,國內的旅游業已經逐漸形成規模,游客不再滿足于單一的人文景觀或自然景觀,游客們更渴望有沉浸式的旅游體驗,在享受好風光的同時,也能領略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魅力,感受當地積淀下來的文化內涵。因此,可以在旅游景區設立新化山歌傳習區,通過山歌傳承人的演唱、互動和教學,讓觀眾自覺地加入到欣賞山歌、學唱山歌和傳播山歌的隊伍中來,讓游客了解新化山歌的美感與功能。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旅游景區的山歌演出既要能夠吸引觀眾,有一定新意,又不能脫離新化山歌的文化內涵,否則就會陷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誤區。與此同時,也可以銷售和新化山歌的周邊產品,如有紀念意義的光盤、精心定制的U盤、精美的服飾和手辦等,盡量避免同質化,區別于中國其他地域的民族特色紀念品,突出梅山特色,既實現了經濟效益,又傳播了文化價值。旅游點的旅游消費品幾乎令人厭倦,但是,都是在有形產品中轉來轉去,而人們對各旅游景區的產品熟視無睹的時候,新鮮的文化產品至少可以吸引游客的目光。
二、結語
新化山歌作為湖南梅山地區最具歷史文化內涵和地區特色的民間歌謠,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泥土的芬芳。新化山歌首先是一種精神文化,其次才具有商業開發的價值,故步自封是不可取的,但過度注重其商業性而忽視其文化內涵的發展也是不可取的,期待新化山歌作為一個文化品牌,健康地走出新化、走向全國甚至走向國際舞臺。只有更多的專業人士和民歌愛好者以及傳承志愿者致力于新化山歌的研究和傳承這項偉大的工作中來,才可以讓新化山歌得到更好的傳承開發,容易被更多的人民群眾所接受和傳播,讓新化山歌在我國乃至世界的藝術道路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鄒珺.論梅山文化的歷史衍變及價值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10(03):98-99.
[2]楊紅.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承到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3]西沐.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9.
[4]唐博.新化山歌傳承與旅游開發的對接[J].大舞臺,2015(09):232-233.
[5]祝真偉.湖南新化山歌的文化藝術特征初探[J].音樂創作,2012(12):155-157.
[6]梁金平.湘中民歌的審美特征[J].中國音樂(季刊),2005(3).
作者簡介
康曉丹,女,漢族,湖南婁底,碩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及民俗文化。
源泉,男,漢族,湖南婁底民政局,研究方向:歌曲寫作及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