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麗 康愛梅
摘要:黨的十九大代表大會上提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時,我國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 2019-2030年》,希望在10年的時間內能夠使全民的應急救護技能得到普及。[1]而就目前而言,我國應急救護技能普及率低至1%左右。遠不能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2]可以說提高全民急救技能工作量巨大,是一項龐大而系統的工程。應該從多環節尋找急救護技能培養的契合點,本文以校大學生為切入點探討大學生應急救護技能培養及推廣模式,響應我國2030年大健康目標,為實現全民應急救護技能的普及出一份力。
關鍵詞:大學生;應急救護;培訓
大學生文化基礎好、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易培養急救意識、在校大學生畢業后在各個領域工作的同時能起到傳播急救思維和技能的示范作用,是適宜的培訓對象。
一、大學生應急救護能力現狀
大學生學習急救技能意識強烈,然而救護技能薄弱。未參加應急救護培訓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找到培訓的便捷渠道,或者認為需要前往省紅十字會進行培訓太麻煩。在遇到突發災難或有人受傷需要幫助時,多數學生由于種種原因,選擇盡快離開事故現場或躲避救護,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身沒有學習過救護技能,或者救護技能薄弱,害怕承擔后果,沒有自信邁出救援的步伐。[3]
二、大學生應急救護技能培訓可行性分析
應急護技能的普及涉及到專業設備、專業技術、人員的協調,能否實現現場模擬,能否一對一教學,是否需要取得救護員證。而含有醫學專業的高校擁有現成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心肺復蘇模擬設備,各類急救所需物資,專業教學場地等專業的教學資源。我國含醫學專業類高校眾多,除醫科大學、醫學院、醫學高專、衛生健康職業學院、中醫藥大學、藥學院、護理學院等,還有大量含有醫學院系的綜合性大學,可以此類高校作為突破口探索培訓模式。學生可以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應急救護技能培訓。同時,遵循本校上課周期,確定培訓課程時段,在不干擾在校大學生完成其專業課的同時,保證其可以集中進行應急救護的培訓。
三、校會合作培訓應急救護人才
紅十字會有國家政策和社會資源,而其師資力量較缺乏,往往不能滿足各地區急救培訓的缺口。[1]高校可與當地紅十字會資源共享,確定“校會合作模式”。高校擁有現成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紅十字會可通過培訓高效教師,使其取得救護員培訓師資質,同時高校鼓勵教師獲得救護員培訓師資格證,在為紅十字會提供相對穩定的培訓項目的同時教師通過授課增加自身的課時量。簡而言之,高效教師通過紅十字會培訓取得應急救護培訓師資質,為在校大學生提供穩定而專業的急救培訓渠道。而紅十會對高校應急救護培訓的監督與扶持。
三、對大學生進行應急救護培訓的實踐探索
應急救護能力的培訓,本身對于學科專業性的要求并不高,普通百姓的救護技能也可以通過培訓也可以在短期內得到極大的提升,以湖北省武漢市紅十字會為例,湖北省武漢市紅十字會對于完成16學時的培訓課程并通過技能與理論考核者,即可頒發救護員證。[4]對于大學生而言,當應急救護培訓走進學校時,學生可以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培訓,完成選修課獲得學分的同時能夠獲得救護員證,并且16學時的課程學習相對而言周期短。可以周末兩天的時間,進行集中的培訓,培訓效果好,學生更愿意通過這種高效短時的培訓習得技能并獲得學分與救護員證書。
四、大學生進行應急救護培訓項目的推廣
由于應急救護課程的短時高效性,可每學年開展多期多班培訓,并從優秀學員中挖掘救護員培訓師,以課外學分的獎勵機制鼓勵其在校期間參與到應急救護的培訓工作中來,從而源源不斷產生新的中堅力量。而對與無醫學專業的院校而言,可周邊醫學類院校進行合作,以共同認可相應課外學分的方式,鼓勵學生“就近”進行應急救護技能的培訓。
總之,高校特別是含有醫學專業類高校與當地紅十字合作,實現校會之間形成資源互補。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得到提高同時可促進院校招生,而紅十字會依托高校完成應急救護培訓目標,并且獲得社會的認可。通過校會合作模式為實現全民應急救護技能的普及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胡大一.健康中國,我們在行動[J].青春期健康,2018,7(8):16-17.
[2]吳麗影.五人一班-紅十字會急救培訓模式橫向推廣與縱向拓展的探索與思考[J].農家參謀,2020,3(38):247-248.
[3]任亞麗,楊洋.在校大學生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培訓的實踐探索[J].傳播力研究,2019,2(20):239.
[4]祝建波.急需補上急救這堂課 [N].兵團日報(漢),2019-02-19.
作者簡介:張敏麗(1988年10月),女,漢族,湖北,碩士,中級職稱,研究方向(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