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高職院校必須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盡量消除課堂中存在的不良教學環節,調整教學內容以突出技能訓練、開放實訓室、創新實訓教學方法、引入合適平臺進行過程性評價,把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能力、開發智力、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等各種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完善整個教學系統的工作程序,多方面結合提高實訓課堂效果。
關鍵詞: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課堂;效果
一、引言
“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是高職高專所有理工科和文科專業的必修課程,這不僅是教育部指導意見的要求,也是現實中各行各業對人才的最基本需求,好笑的是在2021年的招生宣傳中,全國有幾所知名大學居然把測繪、土木、先進制造等打包到計算機大類,有網友說:“這樣不合理吧,不能把需要用到計算機就劃到計算機類吧,現在還有什么專業不要用計算機哦!”。對,現在沒有專業不要用計算機了。計算機已經代替了我們的筆,計算機的使用就像我們小學入門時如何拿筆寫字一樣的重要。所以,“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已經是各高職院校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各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大力投資購買硬件和軟件,經過多年的不斷嘗試,已經取得較大的成效,“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內容也基本固定下來了。
二、“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
1.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課時嚴重不匹配
本課程一般按照七大板塊的模式進行編排,即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Word、Excel、PPT、多媒體技術介紹和網絡基礎知識。課時一般是64課時,大多數學校將按1:1的比較安排理論課和實訓課,也就是32課時在教室進行,32課時在實訓室進行。像我們學校條件算比較好的,能保證64課時都在實訓室進行。教育部指導意見中非計算機專業第一學年必修課太多,人才培養方案都只能將“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安排每周2課時,連續2個學期完成。另外,各學校都非常重視教材建設,考慮到系統性和完整性,教材內容總是全面、完整、包羅萬象無可非議。而要在這么少的課時內完成這么多內容的教學,學生和教師都感到困難。與各學校專業課的改革相比,這公共基礎課的改革任重而道遠。
2.學生基礎差異很大,教學設計很難把握
由于各地區的資源和學校要求不一致,所以來到高職后的學生基礎差異相當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從認識鼠標和鍵盤開始的教學,那么就會出現有基礎的學生認為所學的知識太簡單,上課就不認真聽講,開小差;顯然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了。這時是否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度挖掘的問題就凸顯出來,提升內容的深度似乎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3.過程性評價工作量大。
對于該課程我們應該采取何種考核方式?這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實際問題。公共課評價多為教師為主體,按照教材制訂教學計劃,自行組織教學、出卷、監考、 閱卷、上報分數等。這種評價方式隨意性強,漏洞多,難以監控,導致考核水分很大,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反饋與激勵的功能,造成教學管理困難,影響教師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新課程評價提出在教學中使用過程性評價,為我們的評價方式指明了方向,但是面對復制能力如此強大的計算機工具,教師既要對學生所完成情況進行評分,又要能判斷出這個任務是否為學生本人完成?對一個學生人數較多的班級來說教師的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三、改進措施
1.開放部分實訓室,重視技能訓練
高職實訓是培養學生技藝、技能的重要環節,實訓體系是 實現其培養目標的關鍵,85%以上的高職都在現有人才培養 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中安排了相當豐富且合理的課程實訓等教 學內容。但由于條件的限制,根據課時的多少,實訓時間一般 是 2~4 學時,其中包含教師的講授與演示時間,一般只夠正 常速度做一遍就下課了,因學生接受能力的高低不同,有可能 存在部分學生不能在課內完成實訓項目,再加上因各種社團 或事病假耽誤了課程,由于大多數學校的實訓室是根據班級 課表來開放的,學生除正常上課外是不能進入實訓補課的,如 果學生不在課外進行自修,對于前后課程內容關聯性比較強 的實訓課來說,如果耽誤 3 次以上的課,基本上可以斷定這門課程是沒辦法跟上進度,即使他后面都來到了課堂,那也只是 人來了而已。如果是考查課,老師也會根據他的考勤勉強給一 個及格。不少學生,拿著畢業證而不能勝任該工作崗位,學了 幾年的專業只能丟棄。本人認為要開放部分實訓室,使學生能充分利用晚上或周末等業余時間對實訓教學內容進行補課、練習、加強、熟練的場所,規模不一定要很大,但時間上必須讓學生在業余時間可自由的進去,能有指導老師那就更好了。這樣學生在實訓課堂耽誤的課程就有場所補上或加強了,讓學生有較多的實訓時間,提高資源利用率。
2.加大力度,設計和制作優質資源
這是一門具有強烈時代特色的課程,這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實踐課。建議學校加大教師培訓;加強教師課件制作;課件是學生與教學大綱之間的橋梁,課件不是教材,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職“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育一定要把技能訓練作為重點,我們在關注制作的同時必須重視設計,建議將每堂課的資源分別按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模塊來組織,根據不同的時間段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媒體和方式設計,如課前部分可以是一些視頻、音頻等詳細的知識介紹和任務效果展示或操作演示。課中部分一般是操作性強的內容,宜配有一目了然的序號、簡明扼要的注解、友好的配圖等比較適宜。而課后部分可以是一些拓展部分,也可以是一些由學生上傳的作品評價或制作作品的感受等。分成多個教學團隊,每個團隊以教學經驗豐富且富有改革創新潛力和意愿的教師為主,配以藝術、文案書寫、多媒體制作技術的工作人員。把設計制作的課件放到學習平臺上,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打破學習的時空限制,這樣讓基礎好的學生有拓展的機會,又讓基礎差的學生有著一步一個腳印向前的成就感。讓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3.引入合適平臺,有效實施過程性評價
面對復制能力如此強大的計算機工具,計算機機房的課程任務的完成評價方式面為了減輕計算機機房教師的負擔,引入合適平臺進行有效實施過程性評價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決策。如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操作技能部分包括 Windows 使用、文字排版、電子表格、演示文稿、IE 的簡單 應用及電子郵件收發。平時上課時可以用模擬軟件,每一部分都有完整的操作題,能對其操作過程自動進行評分,即完成過程性評價。?
鑒于學生基礎的差異,有條件的學校分層次教學效果會更好。選擇合理的教學評價方式可以使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客觀、有效,讓教師第一時間了解到學情,及時進行微調,能大大的提高課堂效果。授課內容與鑒定考試內容相結合,將考試的操作重點、難點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考證真題的反復練習,對基礎軟件應用有了更深的了解,計算機的操作能力更熟練,運用計算機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合格證書具有權威性、實用性,是證明學生計算機水平的最好的證明之一。
參考文獻
[1] 王冉 引入“第三方評價”,提高中職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效果[J]. 現代職業教育,2017(08)
[2] 郭美云 高職圖書館開辟“實訓第二課堂”服務的探索[J]. 時代農機,2017(09)
[3] 丁蓮 張玲 葉煜 杜巍. 過程性評價在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實踐研究[J]. 智庫時代,2018(06)
【作者簡介】 郭美云(1963—),女,漢族,湖南省沅江縣人,中南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