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湖北的脫貧攻堅戰(zhàn)結出碩果,為中國完成全面脫貧這一人類歷史的奇跡貢獻了湖北力量。為真實記錄這段動人心魄的歷史,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之聲推出了12集聲音紀錄片《告別貧困》。
主題報道要發(fā)揮導向作用,離不開語言載體的精湛、精準表達。而《告別貧困》正是借助語言錘煉張揚廣播聲音傳播優(yōu)勢,彰顯“口述歷史、聲音檔案”的人文關懷。
語言的情感表達具有沖擊力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告別貧困》第一集《一個人的學校》,講述的是湖北恩施大山深處苗寨老師馮萬清的故事。
該聲音紀錄片的情感表達首先來自人物的語言,馮萬清走訪貧困學生時,發(fā)現(xiàn)一個孩子快要輟學,一句樸實的話直擊人心,他說“我講,菊菊,這個書你還是去讀,你那個書本費,我包了”,對學生的關愛之情,在幾句樸素的語言表達中,自然生發(fā)、予人震撼。同時,此類以人物為主體的聲音紀錄片,極容易情感先行,陷入失序的“煽情”,難得可貴的是,此集作品的語言由邏輯和理性總攬全局。例如,山上的學生越來越多到山下就學,苗寨小學成了“一個人的學校”,在談到這一變遷時,作品并未停留在馮萬清的失落情緒上,而是承接他的一句感嘆。“山下的學校條件越來越好,孩子下山讀書是好事!”,這一句話,也成為全篇的情感“結點”,真正點染出“告別貧困”的主題:茅坡營小學的堅守自有其歷史意義,但這所小學的退出也是歷史必然。
另外,在情感的抒情表達方面,這集作品的語言善于捕捉典型意象,例如作品末尾寫道,“石志穩(wěn)仿佛能看到當年的情景,馮老師手搖鈴當,孩子們歡聲笑語……”,教育化人的傳承、鞏固脫貧成果的堅守,在回望中承接起來,“告別貧困”的主題表達再次凸顯。
語言的口語化充滿生活氣息
文本的表達方式,要和文章的主題精準對位,這也是常常被拿來討論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小鎮(zhèn)傳奇》這一集,講的是湖北仙桃毛嘴裁縫的創(chuàng)業(yè)傳奇,而在呈現(xiàn)形式上,用來自市井的、最接地氣的語言,講一群裁縫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把人物寫出了神韻,也把故事講出了味道。作品通篇采用了很多方言式口語,例如“搞得也沒什么錢落秤”,這樣的同期聲聽起來極其貼近,人物情感、作品主旨自然顯露。還有一些生活類口語,例如“我老婆用罐頭水喂我老爸,喂了一二十天才把他喂活……”,沒有任何修飾,道盡了毛嘴裁縫當年人在外地打拼,無法回家盡孝的心酸。
《毛詩序》言:“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口語表達,最能承載情感,這一集的妙處正在于,充分調用聲音手段,為情感營造充足的空間。
語言的地方特色使人身臨其境
《遠去的伐木聲》這一集,語言的地域性貫穿作品始終,呈現(xiàn)出豐富的聲音樣態(tài)。“剛采的山貨,五味子,刷子菌,山核桃……”,這是用地方植物體現(xiàn)地方特色;“現(xiàn)摘的蔬菜,現(xiàn)殺的土雞,山里的野菜野菌,讓食客們大快朵頤”,這是列舉特有風俗體現(xiàn)地方特色;“一條小溪流蜿蜒穿過,流水拍打著青石板,洋溢著詩情畫意……”這是描寫風貌體現(xiàn)地方特色;“近山的砍完了,就砍遠山的,大樹砍完了,就砍小樹”,這是回溯歷史體現(xiàn)地方特色;“遠去的伐木聲依稀在耳,可山民們的歡笑聲卻越來越響,響徹山谷”,這是貼切想像體現(xiàn)地方特色。
所謂典型性,是指共性中的特性,而就這篇稿件的典型性而言,則是獨屬于神農架的生態(tài)風貌,也就是其地域性。作品聽下來,既有心向往之的感觸,也有精準扶貧、生態(tài)發(fā)展的感悟,其厚重處,正是來自于典型的地域性。
用語言“蒙太奇”營造吸引力
與其他幾集謀篇布局不同的是,《一“葉”夢圓》這一集講述的是湖北恩施的“恩施玉露”茶葉從沉寂到崛起,產業(yè)帶動扶貧的故事。這一集在敘事語言更接近電影的蒙太奇。
作品一開始講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故事。疫后重振階段,湖北“團圓”直播專場準時開播,2000萬人在線,恩施玉露一搶而光。緊接著,敘事進入快速剪輯狀態(tài),唯一幸存“蒸青”針形綠茶,中國茶葉活化石;2018年武漢東湖茶敘用茶;2019年世界軍人運動會用茶……故事排列讓人目不暇接,“故事匯”的敘事模式引人入勝。
行文至此,熱鬧散去,故事的情節(jié)沖突步入前臺。這里,開始講一個帶行業(yè)特性的故事,外鄉(xiāng)人“潤邦”品牌創(chuàng)始人張文旗粉墨登場。“當地人笑話他說是傻子……說他是個瘋子……又有人說他是個呆子……”在這里,作者通過個性化概括講故事,不講創(chuàng)業(yè)始末,只講品牌壯大,刪繁就簡,將故事脈絡提了提來。
講故事,難在節(jié)奏。通過故事化的敘述,這篇作品呈現(xiàn)出跌宕起伏的節(jié)奏感,而這樣的節(jié)奏感,最能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語言的修辭表達令人回味
《壩上女人》這一集的語言,則重在修辭。通過語言的引申,構造場景的氛圍感,或生動或宏大或抒情,恰到好處為敘事服務。
作品開篇寫三峽大壩泄洪,以龍作比,“江水宛如一條巨龍,飛騰而下,景象壯觀。”以場景為依托 初步勾勒出“壩上女人”這個群像的特質。此外,這篇稿件還運用了一些語義相關的表達,作品里的“386199部隊”等群眾總結出來的語言,讓人會心一笑的同時,也透出許多心酸和無奈。
作品的末尾寫“一根繡花針,繡出了壩上女人的錦繡人生,繡出了告別貧困的美好生活。”這里仍然是具有延伸意義的語言,告別貧困的大主題在引申中彰顯,這樣一個女性群像,在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也就具有了典型意義。
聲音紀錄片《告別貧困》是典型的主題報道,但是在語言表達上又另辟蹊徑,通過多樣的語言樣態(tài)和敘事方式,甚至借鑒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具有一定的探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