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吉平
摘要:在全球環境的作用下,國土空間和生態系統管理有了新的變化,文明建設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建設方向,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成為了生態建設的主要類型。根據國土空間的具體特征,表現出的生態環境問題較為復雜,它展現了全新的生態建設方向,促進了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的轉型和發展。本文針對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的具體現狀,提出了全新的解決策略,希望為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新時代;國土整治;生態修復;轉型思考
隨著全球性問題的日益突出,中國也面臨著各種資源約束問題,環境的污染也更加嚴重,需要及時改變生態系統的退化現狀。在傳統文明的形態之下,需要對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這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形成了全新的發展道路,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1 新時代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內涵
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生態修復的關鍵期,通過生態產品的全面供應,解決了生態環境的具體問題。根據國土空間的具體概念,作為生態系統恢復的整體方向,形成了一定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它具有較強的全局性和戰略性,是社會經濟多重屬性的綜合表現,必須要加大開發和保護力度。國家空間規劃是黨和國家新時代形成的重要政策方向,它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依據,是開展生態修復活動的重要保證。
在全新的時代環境下,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全新的發展方向,它促進了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的轉型,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辯證關系:一是整治和修復的關系。國土整治主要是針對品質不高的空間進行全面規劃,通過生態的整體修復,形成更加完整的空間功能;兩者之間相互依靠互相發展,其目標是促進國土資源的全面優化,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局部與系統的關系。國土空間是一個整體的結構,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變化和系統表現,有傳統的線性思維,發展到生態的非線性思維,它改變了傳統的單一的整治形態,形成了多種要素的基礎保障模式。
2當前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存在不足
2.1整體綜合理念滯后
國土空間是國土各部分之間生態關系的互相聯系和作用,它需要有整體的觀念,系統性地對國土治理和生態修復進行全面分析。從當前的實踐環節中,相關工作呈現了分散形式較為嚴重,并沒有考慮到整治修復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有的將項目進行融合,導致了生態修復的碎片化,更加突出其維護的相關區域,形成的產品供給能力相對較弱,不能全面展現出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其形成的修復結果相對較差。同時,已有的整治修復工程,在實施環節缺少布局和安排,從而不能科學的開展自然系統的保護。此外,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過程當中,可以借鑒中國傳統的生態治理理念,從而促進生態理論的發展和進步。
2.2 理論基礎體系欠缺
當前而言,國土整治和與生態修復的概念不夠全面。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需要借助傳統的自然學科和經濟學科,因為理論體系的不完善,全面影響了后期的實踐活動,無法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展。近年以來,合理的解決模式,被認為可以有效的應用到氣候變化的治理當中,然而在具體的實踐環節,卻缺少理論和實踐的支撐。2020年10月,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對于自然生態的解決能力進行了全面分析,它提出了溫室效應和災害能力的解決方案,指出在生態保護過程當中要提供更加完善的技術供應鏈,在林業、農業、漁業等系統生產中,要全面減少碳的排放量,并提升系統的抗災能力。
2.3 技術支撐相對薄弱
當前在開展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過程中,缺少更加有效的監測體系,形成的技術能力相對缺乏。例如在水林田的保護修復工作中,更關注施工的整體進度和和資金的使用情況,并沒有對整個工程的指標進行分析,無法體現工程的整體方向和基礎目標,從而無法建立更加完善的評價標準。在全新的時代環境下,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中需要合理性的開發資源,并對資源進行合理評價,形成更加完善的評價體系;要全面展現生命共同體的修復理念,要展現生態安全格局,建立更加完善的自然修復生態體系,從而全面平衡生態系統的整個服務功能。從技術上來講,形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沒有全面利用數據信息進行技術裝備,缺乏長期的科學規劃和有效檢測,另一方面沒有對基礎數據進行研究和分析。
3 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轉型的路徑和策略
3.1提升理論體系,激發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的新動能
為了促進生態文明的發展,推動綠色進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自然資源部提出了自然資源的發展戰略,建立更加完善的地球生態系統,引領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構建更加完善的自然資源調查體系。同時,要加強科研單位和管理部門的實踐活動,通過傳統學科理論的基礎應用,引進國外更加完善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從而建立更加完善的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基礎體系,特別是要提升生態的恢復功能,集中能力解決自然生態問題,從而在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中展現出全新的自然活力。
3.2加強技術支撐,提高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的有效性
在技術應用環節要結合生態修復的具體特征,采用合理的評價體系開展檢測工作,首先要引入高分辨率的衛星遙感系統,通過無人機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操作,對地外工作進行自然監督,從而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態修復平臺,全面提升組織的監測能力;同時要加強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的評價體系的研究,特別是要對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進行評估和開發,通過科學合理的生態系統服務方案,構建更加完整的評價體系和標準。
3.3完善機制建設,筑牢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保障基礎
一是要構建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的治理制度。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新要求,在與國土空間規劃過程當中,要根據區域的整治修復條件,建立更加完善的協調管理體系,從而制定更加合理規范的管理制度。二是要建立更加穩定的資金供應渠道,從而鼓勵引導多方參與自然生態修復工作。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三是要加強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的公共參與積極性。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中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眾為基礎,形成更加完善的修補機制。
總結
工業文明以來,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效率在不斷的提升,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然而也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所以我國有必要對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進行全面思考,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態建設體系,從而保障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態保護體系,為社會創造一個更加良好的生態條件。
參考文獻
[1]程功,吳左賓.縣域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框架及實踐[J].規劃師,2020,36(17):35-40.
[2]本刊編輯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背景下規劃編制的思考學術筆談[J].城市規劃學刊,2019(05):1-13.
[3]王威,賈文濤.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J].中國土地,2019(0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