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 劉曉娜

人才是第一資源。
近幾年,重慶圍繞“人才”關鍵詞舉辦的活動數不勝數,“重慶英才大會”已然成為一張響亮的名片,昭示著這座城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決心和誠意。
7月底,第一屆全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大會在重慶成功舉辦,又將人們的視線聚焦到人力資源服務業——與人才關系最緊密的行業。作為具有朝陽活力的現代服務業之一,人力資源服務業近年來在我國快速發展,正在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生力軍。而這次大會傳遞出的信號顯示:重慶正在加速推動建設西部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發展新高地。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重慶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發展已走過近三十載春秋。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2155家,行業年營業收入489.5億元,年幫助實現就業和流動人數316.5萬人次。
借此次大會,我們從多位行業領軍人物身上,看到了重慶人力資源服務業的未來。
開拓與堅守
曾幾何時,“職業中介”“獵頭”等詞匯在國人概念里還是新鮮詞。國企還沉浸在計劃經濟分配制度的搖籃里,民企在當時才剛剛破繭。在改革浪潮中,北上廣用工潮逐漸明顯,人才流動速度越來越快,產生了企業“用工難”、普通人“找工作難”的窘境。
1992年11月16日,“重慶市人才大市場”正式掛牌成立,這標志著重慶有了第一家人才市場機構,也是我國早期掛牌的為數不多的幾家人才市場之一。
2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重慶市人才大市場集團已然成為在中西部地區影響較大,在重慶地區業務門類齊全、服務范圍廣泛、規模大、具有良好社會聲譽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年服務單位6000余家、年服務人群30多萬、年營業收入(含代收代付)近50億、年稅收8000萬左右。
作為歷史變革的見證者,趙云中一路參與了重慶市人才大市場集團的發展,在白紙上書寫了蓬勃向上的發展歷程。三十年來,重慶市人才大市場集團始終致力于打造人力資源服務生態產業鏈,為各類用人單位和社會人才提供人力資源全產業鏈服務。業務形態已覆蓋派遣、外包、考試測評、培訓、高級人才尋訪、人才引進、境外引才、國際人才交流、國際航空人才資源服務、管理咨詢、中高端家政服務、外教人才服務、外籍專家引進、人力資源軟件信息服務等。
通過發揮在人才測評、人才培訓、人才服務等涵蓋人才孵化到產業創新落地的運作優勢,重慶市人才大市場集團打造了全方位、立體式、多元化的引才引智平臺。僅2015年至今,就已為3000余家單位提供了引才、任教、交流、考察等6萬余人次的服務;為政府及用人單位承辦海外引才活動60余場、市外引才活動30余場。目前,重慶市人才大市場集團已經同3900余家跨國公司、上市公司、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戰略合作伙伴覆蓋金融、新能源、電子信息等多個行業,累計為300萬余人(次)的社會人才提供就業擇業的平臺和機會。
“掛牌那天的點點滴滴,幾十年后我仍然記得清清楚楚。”回憶當時場景,重慶市人才大市場集團董事長趙云中記憶猶新。作為重慶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的見證者、踐行者,趙云中對這個行業有著特殊的情結。回顧這段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他感慨萬千,“人才市場改變了千千萬萬企事業單位的用人觀念,也改變了千千萬萬求職者的擇業觀念。”
科技與智能
在生產要素中,人力資本是一個重要要素。
2011年,重慶市云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便提出“人力資本銀行”概念,是中國大陸最早從事人力資本銀行的機構之一。
該公司運營的人力資本銀行項目,秉承“人才數據化、數據資產化、資產市場化”的發展理念,對人力資本進行測評、估值、增值和交易,集“生涯導航、學分銀行、智能就業”三大功能于一體,采用金融創新機制,開創育人新模式,精準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
“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發展歷程可概括為四個時代,從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再到人力資源開發,人力資本開發算是第四個時代。我們創業之初就站在這個行業的最前端。”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黃子華說,迄今為止,人力資本銀行依然是全世界人力資源最領先的理念之一。
這樣的先進理念為何能在重慶首先落地?這與黃子華的求學經歷有關。出生在貴州的黃子華,1995年以縣理科高考狀元身份考入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先后在西南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知名學府學習或進修,所學專業橫跨機械、法律、管理、新聞、人力資源等領域。他在香港城市大學攻讀管理學博士期間,就確定未來要聚焦人力資源領域創業。豐富的求學經歷讓黃子華的視野變得開拓,得以接觸到世界先進理念,并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
在選擇創業的城市時,黃子華面臨很多機會,但他最終選擇了重慶。用他的話說,重慶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有著包容創新的城市品格。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重慶的快速發展為企業成長創造了諸多機會,云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也發展成為一家集團公司,旗下現有重慶云日人力資源管理咨詢公司、重慶云日區塊鏈科技公司、重慶云日創心教育科技公司等分公司,在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設有分支機構或辦事處,年產值3億多元,年納稅2000余萬元,累計納稅上億元。
近年來,重慶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云日集團也在人力資源領域做著大數據智能化的生動實踐。
在第一屆全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大會上,云日集團展示了“人力資本銀行”這一引領行業創新發展的運營模式。依托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對人力資本進行采集、增值、輸出。其中,能夠科學規劃職業生涯的“智能人才測評系統”集合了直播帶崗、線上面試、企業畫像等功能。展會上,觀眾們通過量表測評系統、潛能測評系統和身心測評系統,直觀了解了云日集團的“黑科技”。
在云日集團的員工中,研發人員占比1/3,顛覆了傳統人力資源企業的人員構成。目前,云日集團員工本科學歷擁有者占比65%,碩士學歷占比12%,博士學歷占比8%。公司成立十年來,已經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市委人才辦等課題和項目20多項,擁有發明專利、軟件著作等知識產權30多項。此外,公司還與中國科學院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復旦大學、重慶大學等建立了合作研發平臺,共同開發出了“核心勝任特征網絡測試與培訓平臺”“區塊鏈+智能就業平臺”“大學生精準就業服務平臺”“農村勞動力轉移大數據平臺”。
“我們公司在早期布局的時候,就很重視知識產權,要做技術領先、創新驅動的企業。”黃子華認為,科技應該服務于國計民生,服務于社會各個行業,所以10年來始終堅持用科技深耕人力資源領域。
開放和引領
2012年,一家極具國際范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重慶成立,它就是重慶外企德科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FESCO Adecco Chongqing)。這家公司由中國第一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北京外企服務集團(FESCO)與全球500強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瑞士德科(Adecco)投資設立。
這也是全國大型人力資源公司最早在重慶布局的企業。“一是基于全國客戶的服務需求,二是基于對重慶經濟發展的信心。”談及公司布局重慶的理由,FESCO Adecco Chongqing總經理賀李強直言不諱。
賀李強說,10年前,重慶人力資源行業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產品單一、規模小、服務水平及能力較弱,不管是在服務的需求端還是在供給端,距離經濟發達地區都有較大的差距。
賀李強認為,與重慶本土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不同在于,FESCO Adecco Chongqing將全國化的服務帶入重慶,滿足了大型企業在重慶業務機構布局中的人力資源服務基本需求,如全國統一的服務網絡、質量,統一的人力資源供應商體系等。同時,也將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需求產品、服務能力帶入了重慶,這對激發本地企業的需求,推動重慶企業的人力資源效能效率變革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外,借助Adecco全球領先的業務生態,將國外的先進服務產品及模式帶入重慶,推動重慶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規模、質量發展。FESCO Adecco Chongqing也滿足了重慶企業在走向全國、全球過程中的一站式人力資源服務需求。
FESCO Adecco Chongqing目前在重慶已形成了以人事服務、業務外包、招聘獵頭、員工福利四大業務板塊為主的勞動力解決方案,每天為40000名以上的人員提供多種人力資源服務。
無論對客戶還是同行而言,FESCO Adecco Chongqing都是注入重慶的一股新鮮血液。
行業首份SLA-服務水平承諾協議、不間斷服務協議、標準服務流程承諾……FESCO Adecco Chongqing提高了重慶的整體服務標準,推動行業服務水平不斷與國際化接軌。同時,技術應用滲透在業務運營交付過程的每一個流程、環節中,如ERP客服管理系統、全國政策查詢系統、SSC系統、薪酬管理系統、招聘管理系統、BPO管理系統等。“如在最基礎的社保增減上,我們可以做到人員的實時增減,報盤數據與回盤數據的自動核對匹配。而在這之前,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預。”賀李強表示,他們早已把自己當作重慶的一份子,愿意輸出標準給同行業企業,共同推進行業服務水平的提升。
通過綜合、多樣、專業的產品服務,FESCO Adecco Chongqing成立以來,企業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40%,在營收、稅收等經濟指標上為地區及產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先后榮獲“重慶市十佳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重慶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派遣外包類十強”等榮譽稱號。
轉型與破局
短期用工、共享用工及平臺用工不斷增長,特別是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配送騎手、物品分撥、互聯網運營、共享用車司機等大批量的靈活用工及自雇式用工崗位的出現。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零工市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各類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零工市場建設,廣開就業門路,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創造更多公平就業機會。”
作為擴大就業容量、完善就業市場的重要選項,“零工市場”將是人力資源服務領域的又一次重要發展機遇。
重慶杰成人力資源集團從2015年起就開始針對“零工市場”探索。2015年,杰成配合美團在重慶建立配送站,協助招募早期的騎手。2019年,協助拼多多在全國建立菜品分撥及配送系統的過程中,杰成集團發現在青年勞動力階段性緊缺的時候,還有大量的50-60歲年齡段的人群不好就業。針對這種情況,他們積極布局社區就業服務站,提供“線上數據化+線下體驗店”,通過靈活就業方式來幫助這一部分人群實現更好的就業。
與黃子華相同,杰成集團創始人喬聰玲也是一名外地人。創業之初,喬聰玲前后三次來到重慶,考察人力資源服務市場。經過調查分析,喬聰玲認為:經濟處于上升期的重慶,當地企業對人力資源服務的需求肯定會異常旺盛。
杰成集團的起步,并非一帆風順,有半年時間,公司一單業務都沒接到。這一窘況,讓喬聰玲開始思考如何破局。“相較本土企業,杰成并不占優,要想生存下去,杰成必須靠質量、靠服務、靠誠信立足。”逐漸地,杰成集團將業務重心從招聘轉向人力資源外包。為此,杰成集團將傳統的招聘業務悉數外包,業務重心放在運營人力資源解決方案的實施與交付。
“以新零售為例,物流的終端、前端和最后一公里配送都是杰成關注的業務范疇。”喬聰玲舉例說,快遞公司的倉儲外包、物品分撿與歸檔、掃碼等,也可以全交由他們布署實施。
從3個人到240多人,業務從重慶拓展到蘇州、大連、武漢、成都、貴陽等地,通過不斷地發展,重慶杰成人力資源集團已成為西南地區領先的專業人力資源外包服務機構。
目前,在喬聰玲的帶領下,杰成集團正積極在新經濟領域中摸索、尋找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現在直播經濟勢頭正旺,我們想利用重慶得天獨厚的美景、美食資源,嘗試培養選拔一些直播人員提供給企業。”喬聰玲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