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日漸成熟,經營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機構一般都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來達到向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報送互聯網金融消費個人信用信息的目的。另外,接著整理歸納互聯網金融個人信用信息的“百行征信”方式也轉變其服務方式,逐漸拓展了對外服務,互聯網金融領域個人征信權益保護工作逐漸成為界內研究的熱門話題,也成為了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基于此,本文將對互聯網金融領域探析個人征信權益保護問題及其調整措施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領域;個人征信;權益保護;問題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互聯網的不斷進步,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前行,這一領域的前行也給個人征信權益保護工作帶來了一些新的機遇與挑戰,逐漸成為了人民群眾征信服務及征信維權的聚焦點。現階段,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個人征信權益保護工作中,主要面臨冒用身份信息導致個人征信逾期信息應該有“誰舉證”、互聯網金融機構因經濟利益注定修改及核查報送信息的動力不足、利用法律漏洞侵害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征信合法權益等問題。結合這些問題,要制定相關措施減少和避免出現互聯網金融領域侵犯個人征信權益的情況,這對于提高人民群眾在征信領域的信任感、獲得感、幸福感、維護人民銀行個人信用報告的公信力,促進征信行業良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互聯網金融領域個人征信權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一)冒用身份信息導致個人征信逾期信息應該有“誰舉證”
冒用身份信息導致個人征信逾期信息應該有“誰舉證”這一問題的主要案例就是“線上校園貸”。隨著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學生使用互聯網貸款的問題屢見不鮮,為有效整頓這一問題,國家嚴厲打擊不法校園貸業務,并大力整頓了互聯網金融,在這一背景下,校園貸平臺另辟他徑或黯然退場。雖然如此,由于校園貸引發的個人征信領域各類風險隱患逐漸地顯現出來,涉及到異地中小金融機構及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個人征信異議呈逐年上升趨勢,且蔓延迅速,這嚴重損害了信息主體的合法權益。在對此類個人征信糾紛進行處理時,作為異議受理的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協調難度較大、缺乏有效的監管制度約束。一方面因為與校園貸合作的報數機構一般是非屬地監管關系,發起征信異議的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無法有效行使征信監管職能,導致借貸平臺對設計的個人征信異議核查重視度低、不嚴謹、不深入。出現了異議處理超期的情況,這大大降低了跨地區征信異議協查的質量及效率;另一方面,受到空間、時間及地域等因素的制約,異議信息主體不能與報數機構取得有效溝通,和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這導致異議處理呈現解決難度較大、協調成本較高及信用維護難度大等問題。
(二)利用法律漏洞侵害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征信合法權益
征信領域個人合法權益保護的主要文件是《征信業管理條例》,在其條例中明確規定:“信息提供者提供個人不良信息,應當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信息提供者如果違反規定,向征信機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供非依法公開的個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的,國務院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派出機構可以根據情節及所造成的后果,依法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1]按照這一規定,每一項產生的不良信息,在提供給征信機構之前,信息提供者都需要以電話、短信等形式向信息主體進行告知。另外,在《征信業管理條例釋義》中規定:“‘告知’與‘告知到’不同,因地址錯誤、電話號碼變更等原因,信息提供者可能無法聯系到個人信息主體。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信息提供者履行了告知義務,就可以向征信機構提供個人不良信息。”[2]此類條例設置不良信息報送前告知相應法律責任的目的是在于督促信息提供者在提供個人不良信息時要對此類信息負責。盡管在互聯網金融平臺已經設立了信息審查環節,但是大多數的審查環節都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借款人真實身份及上傳信息是否一致的實質性審核過程。另外,互聯網金融業務經營機構或相關合作機構在向個人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報送個人不良信用信息時,履行告知義務的情況也十分有限,大多采用形式上的告知,主觀意愿上選擇忽略作為信息提供者應當履行的法定義務。
二、互聯網金融領域個人征信權益保護中存在問題的解決路徑
(一)廣泛普及金融知識,提升金融消費者綜合素養
金融領域在不斷地擴大發展,互聯網金融在整個金融界的比重越來越高。傳統的金融模式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是非常龐大的,然而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于其高效便捷,而且所需要的成本較低。相比于傳統的金融模式,所涉及的業務非常廣泛,包含的金融產品也很豐富,深受社會金融人士歡迎。在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廣泛的推廣和宣傳,有關部門可以到社區、高校或者企業單位中舉行推廣宣傳活動,為群眾普及互聯網金融知識,內容要豐富且具有針對性,還要為打算投身互聯網金融的人士講解風險點,學習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同時也需提高風險意識,從而提升金融消費者綜合素質,使金融社會變得和諧安全。
(二)加強征信現場執法檢查,推進典型案件披露工作
由于互聯網金融本就存在虛擬的特性,所以一旦有個人征信糾紛問題出現的話,信息主體由于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就無法和金融機構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很容易就會產生矛盾,久而久之,就會對征信行業產生不滿情緒。所以,需要加強征信現場執法檢查,一方面,要特別注意互聯網金融業務與征信機構的銜接,合規管理,加強管理力度,敢于問責形成威懾,將信息主體的合法權益放到首要位置。另一方面,將互聯網金融侵犯信息主體合法權的事件列為典型案例,周期性得像廣大金融消費者以及金融機構公布這些案例信息,要求經營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機構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合理運行管理,整體提高金融界的服務質量以及業務水平,將金融消費者的各項個人征信權益保護好,營造一個健康、友好的金融環境。
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日漸成熟的今天,相關部門就要提高對互聯網金融領域個人征信權益保護問題的重視,制定科學有效的問題解決措施,廣泛普及金融知識,提升金融消費者綜合素養,加強征信現場執法檢查,推進典型案件披露工作,從根本上提升消費者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個人征信權益保護意識,促進互聯網金融領域個人征信權益保護工作的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朱波,陳梅生,從寶輝.互聯網金融領域個人征信權益保護[J].河北金融,2019,502(06):64-67.
[2]從寶輝.互聯網金融領域個人征信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北方金融,2019,464(02):101-104.
作者簡介:朱玲,出生年月:1969年9月,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北唐山,學歷:大學本科,職稱: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監管與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