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水中心的小島,造型如貝殼、蘑菇、仙人球的樓宇,點綴在曲水流觴和綠茵花草中,與覆蓋著綠植的“8”字形、橢圓形等立體休閑建筑交互錯落。這是正在建設的四川省成都市實現未來天府新區碳中和的“試驗田”。國際能源研究中心報告顯示,全球建筑行業碳排放占總排放量的40%,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
如此大規模的建筑業,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點綠成金,匠造綠色建筑
“我們在設計上進行多項創新。僅通風管道一項,由傳統改為布藝,管道自帶保溫層,在輸送冷暖氣過程中可降低空調熱損耗,從而降低排碳量。”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張國昊說。類似綠色創新設計,在中國建筑的施工案例中數不勝數。
“水立方”項目建設者巧妙利用內外兩層ETFE膜之間的“空腔”。夏季開“空腔”散熱,冬季閉“空腔”保溫,節電30%以上;“水立方”隔壁的冰上運動中心,建設者在冰球場地上方頂板處安裝玻璃幕墻,地面鋪設導光管,將自然光引入室內,每年節電約26000度,相當于一個家庭10年的用電量。
變廢為寶,踐行綠色施工
廣州北站安置區項目現場,堆積如山的建筑廢渣被粉碎機制成細骨料,與水泥、砂等一起混合攪拌均勻,再通過磚模機壓制成一塊塊灰砂磚。
相關統計顯示,中國每年因新建、拆除、裝修等產生的建筑垃圾約15.5億噸至24億噸。“十三五”期間,中國建筑先后開展固廢相關省部級、國家級課題研究,形成10余項技術成果,其中《廢舊混凝土再生利用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推動行業綠色建造技術的新發展。如今,中國建筑所有項目均開展“四節一環保”綠色施工,余氣、余熱、余壓、余水、余料、余渣基本“吃干榨凈”。
變廢為寶的同時,中國建筑還積極探索改變生產方式,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的協同發展,牽頭成立全國第一個裝配式建筑科技創新聯盟,并建設了中國首家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筑智慧工廠。
棄碳攬綠,描摹綠色畫卷
“在烏梁素海生態修復試點工程中,中國建筑創新出一套‘4233生態修復治理施工模式,即四步走標準化沙漠治理、林草修復兩大神器、礦山三重治理、海堤整治三步施工,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中國建筑烏梁素海生態修復試點工程項目經理賈海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