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奇峰 張春慶 趙顯彬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9-0049-02
“藝工融合”是藝術與技術在差異基礎上的互補共進,其最高境界不是工具層面的借鑒,而是思維方式的珠聯璧合。“藝工融合”憑借藝術和技術優勢,成為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方向。因此,文章著重探討在“藝工融合”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策略。
1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現狀
1.1 實踐性課程教學效果需進一步提升
目前仍有不少高校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解讀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教師平時參與社會實踐機會較少,這也導致部分環境設計專業教師缺乏社會實踐教學經歷與經驗,致使實踐性課程在開設過程中與實踐教學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實踐創新不夠,實踐性課程教學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
1.2 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需進一步明晰
部分高校環境設計專業雖然重視專業學科的建設,但也存在
一些問題,如一味強調理論知識與軟件制作能力,而忽視了專業建設發展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對設計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重視不夠,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會難以適應當今社會對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1.3 學科基礎課與專業實踐性課程銜接性不足
根據對部分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了解,學科基礎課與專業實踐性課程之間的脫節現象較為嚴重。如在景觀規劃設計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沒有將規劃的基本原理、方法、原則與環境設計專業后期實訓相結合,導致學生在學習了專業課程之后,并不能很好的將所學設計基礎知識應用于專業創新訓練之中。
1.4 師資建設與項目化教學實施困難
目前,環境設計專業還存在著師資建設困難、教師跨專業授課等問題。導致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專業基礎知識欠缺,知識結構得不到合理優化,影響了教學質量。同時,環境設計專業教學體系與教學方法滯后,項目化教學薄弱,企業參與程度低,學生創新能力不夠,不能滿足社會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需求。
2“藝工融合”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意義
傳統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不符合新時代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藝工融合”強調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藝工融合”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拓展學生的就業渠道和就業方式。此外,教師也能在此基礎上,積累一定的實踐教學經驗,為新型人才培養打下堅實的師資基礎。
3“藝工融合”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策略
高校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是既要培養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還要培養“藝工融合”腳踏實地的未來高素質專業人才。這就要求學校在加強實踐課教學環節的同時滿足社會與單位的需求,讓企業導師進課堂,讓企業導師成為課堂教學與社會融合的橋梁,既要通過研究專業學科進行支撐,還需借鑒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以實現“藝工融合”的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的。
3.1 進一步提高實踐性課程教學效果
近年來,隨著人才培養方案的不斷調整,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普遍偏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部分實踐類課程得到了重視,但專業實踐課程建設才剛剛開始,特色并不明顯,專業類課程的設置并未真正體現出“藝工融合”的協調關系。因此,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建設要培養以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目標,將“德育為先,技能為重”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之中。一要,優化課程體系,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出的學生才能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二要,突出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提升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三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掌握現代新科技制作手段,能夠勝任環境設計工作,以適應社會發展對環境設計人才的需求。
3.2 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定位
環境設計專業立足于國內外設計教育實踐及理論研究的前沿領域,在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要重視理論研究與市場轉換的有機結合,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定位,以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當前,大部分院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以常規三段式進行課程體系設置,即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性教學環節三大塊。只有科學合理地處理好三大塊的關系,確立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專業定位,以“理論夠用、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為培養的總要求,明確定位,凝練特色,才能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3.3 做好專業課與實踐課程教學環節的有效銜接
首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應用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與學生就業需求,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強化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大膽創新。其次,環境設計專業可根據專業特點,打好扎實專業基礎的同時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可通過參加考取專業資格證,引入“競賽、項目引導制”“企業導師制”“基地教學制”等多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需要在課堂實踐中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將好的創意想法付諸實踐,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例如,在基礎課教學中融入小型科研任務,是提高學生科研能力、掌握園林樹木學科最新科研動態和最新技術的一種有效途徑。最后,在創新實踐開展過程中,要注重師生第二課堂的開辟與開展,為本科生提供實踐操作和科研學習的機會,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實踐教學研究的重點,而企業實訓項目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依托社會項目任務驅動、學科競賽等來充分調動師生“藝工融合”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來進一步增強教師和學生的專業發展與實踐創新的自主意識,最終達到有效提升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質量的目的。
3.4 積極鼓勵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實踐
首先,為提升環境設計專業授課教師自身專業實踐能力,各高校首先要制定《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實施方案》,每學期鼓勵部分青年教師到相關企業單位掛職實踐,并把掛職實踐納入年度考核,作為職稱晉升的重要條件,鼓勵有條件的教師開設個人工作室。其次,在教學過程開展中上,要鼓勵教師積極將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通過項目案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通過加強全方位校企合作與實踐基地建設的方式,選聘一批企業有實踐經驗的設計師、工程師進入課堂,指導學生課堂實驗與實踐,從而有效提升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最后,還應不斷加強各院校互相之間的合作與對外交流,為廣大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規范的實習與交流平臺。
3.5 加強項目化實踐教學
教學手段的改進對深化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進一步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培訓技能為主體的現代化教學理念來說意義重大。要結合專業特色從社會需求、學生實用和專業特點出發,大力推進項目化教學模式,有效融合“藝、工、教、學、練”為一體,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逐步形成了“課題型項目教學” “項目型實踐教學”“典型案例教學”“創新性比賽項目教學”“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考試項目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融合專業技術和技能,按項目實施過程和工作情境設計課程,積極開展新型實踐性教學項目,實現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共同提高。
3.6 進一步開發建設校外專業實訓基地
校外專業實踐基地的開發建設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相關實踐課程的有效開展與實踐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至關重要。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應當將各類設計院、景觀設計公司、裝飾設計公司等作為專業實踐基地,充分發揮其專業實踐價值。通常來說,設計院、景觀設計公司、裝飾設計公司等單位都有大量實訓項目,有著大量優秀的設計人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需要開放創新的辦學思路,力求與行業內的多家企業建立起產學研合作關系。學生通過企業實地參觀、參與部分實訓項目,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實踐項目,提高自身對設計的認知,正確樹立專業實踐課程的學習觀念。
4 結語
“藝工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要立足環境設計專業本身,從專業發展現狀出發,提倡“藝工融合”,其是深化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加強創新實踐教學能力的關鍵所在。同時,高校應創新實踐教學,開展師生、校企密切配合,找準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點,全心全意辦學,不斷創新與實踐,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專業技能過硬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以期為推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繁榮區域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