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娥 董靈



中圖分類號:TS6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9-0060-03
目前,國內對于親子互動類兒童學習家具設計方面的研究較少,在產品設計方面缺少競爭力,消費市場的快速變化,使得消費者難以買到滿意的服務與產品,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我國當前兒童學習家具產品的設計水平。張琳從兒童的成長特點出發,設計了一套符合兒童成長特點的模塊化家具。林丹從親子關系、親子教育、親子游戲三個方面的理念基礎上出發,提出親子家具應重視交互體驗[4]。父母與兒童產生互動的基礎是去了解什么是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和行為養成是有益的,并把與孩子的互動當成像吃飯睡覺那樣的生活組成部分。因此,文章基于設計事理學中的“事系統”進行學習場景的構建,發現學習場景中親子互動的需求,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1 設計事理學概述
設計事理學將設計行為理解為協調內外因素的關系,并將外在資源進行優化利用及創造性的發揮。設計事理學的理論核心是“超于象外,得其圜中”,即想要調查一個人就去詢問他的親屬、朋友、師長——一切與他有關系的人;要想看清其廬山真面目,就得站在廬山之外;要想創造物,就要去考察物所在的“關系場”——什么人、什么時間空間、什么行為、什么目的、什么情感與價值。生活方式形態模型是運用事理學在產品設計前期形成產品概念的方法,生活方式形態模型是將特定分類人群的某種生活本質需求,在特定事態所處的特定時間、環境、條件的信息,進行研究分析后并加以整合,系統、形象化地顯現出該特定人群潛在的需求目標系統,同時又是概念設計方案的評價體系。
2 基于設計事理學的親子互動類兒童學習家具設計意義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 年中國家庭育兒市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2019年,0~6歲嬰幼兒數量達到9839萬,母嬰家庭人群數量達到2.78億,同時居民消費觀念提升,家庭育兒的需求朝多樣化發展。國內對于兒童學習家具的設計大多停留在兒童書寫場景上,學習家具的范疇也多定義為功能型學習桌椅,沒有切實結合家庭育兒生活中兒童學習的情景。在針對學習內容的設計時多數只考慮書寫為主、閱讀和繪畫為輔等的場景,沒有考慮低齡兒童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
學習場景中的兒童、家長、學習環境等的研究就是設計事理學研究中“事”的研究。設計事理學通過點與點之間的聯系,橫向地指導學習場景下的人為事物,再通過具體時間點與空間點下的親子互動下的人為事物進行“事”的縱向分析,即可清晰地了解親子互動場景下人為事物設計的關鍵要素。根據親子互動場景的設計事理要素進行產品設計,有利于增強親子互動類兒童學習家具的合理性,為今后兒童學習家具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
3 基于設計事理學的親子互動類兒童學習家具設計流程
3.1 用戶群體年齡分析
美國著名精神分析理論家埃里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演變,其中童年期有四個階段,包括嬰兒期、兒童期、學齡初期、學齡期,處在不同階段的兒童在進行互動、交流時的心理沖突都不一樣;著名心理學家讓· 皮亞杰以認知結構為依據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成運算階段,不同階段的兒童感知與思維方式不同;本杰明· 布魯姆的研究認為0~8歲兒童的智力水平已達到80%;韓進之等(1986)的研究認為兒童自尊感體驗在6~6.5歲時已達到93.33%,詳見表1。
由上可見,3~8歲是兒童從邏輯思維養成、智力開發、自尊感體驗等的重要階段,從心理和生理物理上影響著兒童的成長,所以文章將3~8歲兒童作為研究的重點,家長與兒童的互動體驗也是論文研究的內容之一,為了讓親子互動順利的進行,其父母的心理、情緒等也需要進行分析研究。
3.2 用戶調研
調研目的是嘗試對親子互動場景(兒童學習家具)進行“事”的結構分析,通過對親子互動場景(兒童學習家具)的外部因素進行理性重構,嘗試分析親子互動場景(兒童學習家具)的內部因素。所以此次調研目標為:通過調研數據分析得到家庭親子互動場景、親子互動類兒童學習家具應該具備哪些功能等。調研方法為用戶訪談和問卷調研。
根據結果選取幾組最符合研究背景的家庭,應用情景分析法對學習情境下親子互動生活相關的活動內容進行記錄。記錄內容主要包括學習地點以及家具、學習內容、學習過程、親子互動過程等。為了給予參與者更放松的環境,參與者根據所列拍攝清單自行紀錄。訪談對象為7 對親子,共計14人。根據受訪者在學習情境下的親子互動行為描述,基于事理學中對人的研究,嘗試去定義受訪者,將受訪人分為指揮者、引導者、合作者、主要執行者。親子互動大概可分為三類:陪伴型、引導型、協作型,其中陪伴型在親子互動中花費時間最長(如親子繪畫等),引導型在親子互動中的教育目的性最強(如親子共讀等)。
問卷調研主要是對家庭養育方式、親子互動頻率、親子對兒童學習家具的態度、對兒童學習家具功能與外觀等考量的調研。問卷為網絡問卷,共計發出350份,有效問卷317份。其中家庭養育方式是以全職撫養與托教機構輔助為主,家庭教育互動主要內容排名前四的依次是語言表達、動手能力、閱讀能力、安全教育,家庭資金投入以教育課程培訓、玩具最多;經常進行親子互動的大約占60%,親子互動時間排序依次是1小時、不限時間、半小時、半天,其中全職撫養的家長與兒童的互動頻率最高,互動時間最長;60%以上的家長認為兒童學習家具對孩子的成長較為重要,對兒童學習家具的購買原因也多是以家長和孩子的意愿為主,在選購時主要考慮的是家具的功能,還有就是原材料的安全環保、結構牢固、外形圓潤、無刺鼻氣味;對家具的材質要求以木材、軟體(皮、布等)材料為主,顏色半數以上偏向原木色,其中家中為男孩的偏向藍色、綠色、黃色,家中為女孩的偏向藍色、白色、黃色、紅色,其中對學習家具具體要求以符合兒童成長特點、多種功能、安全環保、加強親子交流、造型有新意等為主要考量。
通過訪談和問卷調研結合親子交互的實際場景,可以將親子互動分為語言互動和行為互動兩種,進而得出不同學習場景下親子對學習家具的需求分析,見表2。
3.3 構建兒童學習情景
理清用戶日常的使用狀況,以用戶與對應的使用場景為維度,豐富其“關系場域”。總結其使用情景,豐富情景內容并對其基于“事”的結構進行文字描述。具體典型情景故事描述見表3:
3.4 存在問題分析
3.4.1 安全問題
2019年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給出的《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兒童學習桌椅比較實驗報告》比較試驗了20套學習桌椅,共計40種樣品中有21種樣品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樣品整體不符合率為52.5%。主要不合格項目有:結構安全、警示標識、孔及間隙問題、力學性能問題、警示標識問題。
3.4.2 親子互動效率低
由用戶典型使用情景描述可知,家長在忙自己事情的同時需要根據兒童的學習需求來回周轉,對親子雙方的生理和心理都產生了消極影響。四十萬靖和渡邊朗子在《打造讓孩子自主學習的住宅》一書中指出“培養聰明孩子的住宅”的第一個共通點,就是“游牧民”的生活方式,所謂的“游牧民”是指并不局限在一個地方居住,而是根據不同狀況自由地改變居住場所的人群。由此可得親子互動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室內空間分區和兒童學習動線規劃出現了問題。
3.4.3 學習區域不明確
隨著兒童的成長,他們的玩具、日用品等呈爆發式增長,在有限的家庭空間內,兒童與家長的區域規劃很受影響。比如兒童閱讀區域和繪畫區域無法固定、過多依賴單一的兒童家具、兒童家具旁無家長固定的停留空間、兒童的自我展示空間缺失等。訪談中家長提到兒童在家庭中多有亂涂亂畫行為,家長在“欣賞”畫作的同時會產生負面情緒,對兒童此習慣的養成心中也多有憂慮。
3.5 確定設計定位
根據兒童學習情景的構建來確定兒童學習家具的設計定位:
(1)確定兒童學習動線。兒童與家長互動時可以輕松的轉換學習場景,區域化的設計可以讓親子互動愉悅度更高。(2)讓兒童有學習的成就感。保留兒童的學習成果,使親子互動成果可視化,增加親子交流的機會。
4 基于設計事理學的親子互動類兒童家具設計實踐
4.1 目標對象
經過相關調研和兒童發展階段分析,以設計一件多功能學習家具為載體,來規劃兒童學習動線,幫助兒童提升親子互動效率和兒童成就感。設計的目標對象是3~8歲兒童及其家長,因為3~8歲是兒童習慣的養成期和智力發展的主要時期。
4.2 設計概念
設計概念如圖1所示,兒童多偏好明亮、輕松的色彩,家具的整體設計以溫暖的原木色為主。外形取自蒙古包、屋頂、帳篷的結合,多樣的功能、場景的轉變增加親子的互動效率。整個家具的主要功能是為兒童閱讀和游戲提供專有空間,利用帳篷的有效空間分割特點進行場景搭建;畫紙和書寫板可以支持兒童書寫和繪畫功能,并為親子互動產生的書寫和繪畫作品提供展示空間;用書寫和繪畫作品產生的色彩圖案變化來裝飾學習空間,產生的畫紙作為帳篷的遮掩物,把展示作品進行功能實用化。整個家具采用原木材質作為框架,帳篷底座用軟體組件,并用繩結與框架進行連接,增加家具的柔和性。
5 結語
基于設計事理學的與生活形態模型結合到“具體”的情境內,去把握“事”的各元素間的關系,可以為細節設計提供依據。對親子互動的關注,對兒童家具的深化研究不僅限于使用功能,更要考慮親子的使用感受,設計的細節轉變可以更加貼合親子生活,為親子互動的思考提供理論依據。由于兒童發展的差異性和研究范圍的局限性,因此后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科學的實踐來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