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妮
2020年元旦剛過,長安街兩側的樹上,就掛起了紅彤彤的大燈籠,夜幕下的北京,霓虹閃爍,像落入人間的燦爛星河。每年的一月,是北京最冷的季節,但是,越來越熱的節日氣氛,已經讓人們忘記了天氣的寒冷。
位于海淀區稻香湖附近的納通集團總部新建成的辦公區寬敞明亮,一派緊張繁忙的景象,因為春節前要完成搬家準備工作,春節后全體員工正式入駐。在“和義廣業,成人成己”的企業哲學指導下,這家當初只有4名員工的公司,在當家人趙毅武的帶領下,經過24年的奮斗,已經發展成為擁有9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000余名員工的集團公司。納通集團的核心業務涉及醫療器械、新材料等領域,產業布局國內外,國內在天津擁有正天、金興達、伊寧等品牌制造基地;國外產業主要布局在德國和芬蘭,建有歐洲精密制造中心和生物材料產業基地。納通已經成為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國際化醫療健康產業集團,先后被評為“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企業”、“北京民營企業百強”、“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G20杰出貢獻企業、行業領軍企業”……
新落成的納通集團總部建設了研發配套使用的1800平方米潔凈車間,計劃春節后正式投入使用。人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車間承擔著更重要的使命。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春節將至的喜慶氛圍,1月20日,鐘南山院士現身中央媒體,宣布了新冠肺炎具有人傳人的特點。1月23日,武漢封城。這一天,是臘月二十九。再過一天,就是除夕了。
生活被強行按下了暫停鍵。短短幾天,人們的生活模式就發生了巨大逆轉。每天盯著屏幕看各種信息,傳染人數在增長,死亡人數在增長,武漢醫院床位告急,醫生護士馳援武漢,醫療用品告急,方艙醫院開建,各地提高應急響應等級……這是怎樣的措手不及,這是怎樣的慌亂無助,這是怎樣的焦慮不安。
沖鋒在前線的醫生護士,需要穿防護服帶口罩全副武裝防范病毒入侵。普通人沒有能力像醫生護士那樣沖到前線去救死扶傷,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我防護。口罩,成為每一個普通人的防御武器,一時之間,人們發現哪里都買不到口罩了。
海淀有28萬家企業,但沒有一家生產口罩。在這個緊急時刻,擁有10萬級潔凈車間的納通集團成為了海淀建設口罩生產線的最佳選擇。2月2日,納通接到海淀區政府通知,希望使用納通的潔凈車間,用于生產口罩。納通集團董事長趙毅武說:“政府有需要,我們毫不猶豫,必須全力配合。”
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趙毅武,一直密切地關注著疫情的發展。這個在納通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幫助患者以最小代價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為企業使命的企業掌門人,一直踐行著“不以追求利潤為企業發展的唯一目的,不以追求個人名利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的創業初心。
疫情就是命令。納通迅速成立項目組,利用現有場地,馬上召集京津兩地的研發人員、技術人員、生產人員立即到崗,快速組織生產。
一場緊急戰役打響了。
在這場戰役中,納通集團的各級領導和員工,忘我地投入了戰斗。與他們一起戰斗的,是海淀區各路相關人員。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產業二處處長何建吾、海淀區市場監管局醫療器械監管科科長高飛身先士卒,組織協調各處資源保障口罩生產線順利投產。2月3日,何建吾和海淀區政府辦副主任王圣朋連夜趕到廣州東莞,那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口罩設備生產基地,到了之后他們發現,現貨根本沒有,訂貨要等到4月初才能提貨。這時,民營企業車客家園利用自己的資源,從北京周邊地區協調采購到6條閑置設備。生產口罩需要的熔噴布也成為了緊俏物資,市政府出面協調聯系,市經信委協調供應。設備運輸有困難,區屬國企海淀置業、交通支隊等立即協調;部分熔噴布要從河南進京,超市發出車出人去拉;工人復產需要住處,屬地的蘇家坨鎮、西北旺鎮予以配合……這場戰役,動員了全社會的力量。
生產口罩看似簡單,事實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納通沒有生產口罩的經驗,沒有成熟的技術工人,只能邊學習邊實踐。進設備那天,車間里只有四五個員工。設備組裝、調試,邊學邊干。因疫情原因,復工的人手有限,僅有3位技師,累了就在車間休息一會兒,睜開眼睛接著干,創造了連續36個小時、72小時趕工的記錄。
2月7日凌晨,納通的第一只口罩順利下線!從2月2日至7日,海淀區政府及口罩項目組只爭朝夕,從考察確定廠房到緊急聯系協調購買二手設備,從連夜組裝口罩生產設備到調試生產成功,克服重重困難,他們從無到有建設了一條口罩生產線。特殊時期,口罩生產線就是救命的生產線,關鍵時刻站得出來、頂得上去,充分彰顯了非常時期的海淀速度和納通擔當!
口罩生產線建立起來,納通人面臨的困難更大了。但是,他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沒有原材料,缺少原材料采購標準。那就組建采購團隊,制定采購標準。采購團隊沒有渠道和資源,那就通過網絡搜索、熟人介紹、微信群等方式四處尋找資源。投產之初,納通口罩設備采購小組廢寢忘食,24小時不停聯絡全國各地的資源。疫情期間,不能住酒店,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負責采購的納通人,只能自己開車前往,吃住都在車上解決。
設備采購來了,沒有技師。那就啟動口罩機技師緊急招聘。招到技師了,又擔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存在感染風險。那就緊急協調公司的公務車,進行點對點接送,確保萬無一失,安全上崗。
隨著技術人員的加入,產能穩定提升,但包裝機沒有到貨,后期包裝人員又出現了很大缺口,導致口罩積壓在包裝處,不能上市。那就各部門抽調人員輪流支援,快速完成口罩包裝工作。
對納通集團這樣一家臨時“跨界”的民營企業來說,持續擴大產能讓他們感到吃力,尤其是熔噴布,已經成為納通口罩生產線的一大瓶頸。“熔噴布是生產口罩的重要原料,俗稱口罩的 ‘心臟”,當時,國內市場上的熔噴布供應非常緊張,熔噴布的庫存往往只夠一兩天生產使用。為了保證納通口罩生產線的產能,北京市政府和發改委為納通提供了幫助,協調聯絡中石化與納通合作,提供設備和原料,聯手支持北京防疫戰役。中國石化舉集團之力,加大同納通的合作力度,持續優化增產擴產方案,在前期提供11臺口罩機的基礎上,又追加了4臺口罩機。
口罩機數量持續增加,納通為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在北京延慶地區新建一處1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但由于春節假期和疫情因素,招工成了大難題。關鍵時刻,中石化員工站了出來,協助設備組裝、調試及生產工作,當時,延慶工廠30%的生產人員來自中國石化。
在2020年春天這場抗疫戰中,納通和中石化的合作,成就了民企和國企聯合抗疫的典范。
從2月7日截至3月11日,納通口罩總產量達到600多萬只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在北京考察口罩等醫療防控物資生產供應保障情況。李克強總理說,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醫療防控物資的供應保障起到了強有力支撐作用。現在疫情防控正處在關鍵階段,各地有序復工復產也需要大量口罩等防疫物資。李克強總理考察了納通新上的口罩生產線。趙毅武董事長向李克強總理匯報,公司通過上生產線和與中石化合作,已經迅速形成了日產近30萬只口罩的生產能力。李克強總理詳細詢問企業用工是否短缺、增加生產還需要哪些支持、口罩投放市場的價格等,叮囑有關部門負責人抓緊協調幫助解決企業原材料方面遇到的難題。李克強總理說,口罩是醫務人員抗擊疫情的“武器”,是保護群眾健康的“盾牌”,也是企業有序復工復產的堅強保障,還是民眾的心理安全屏障。在當前特殊時期,廣大口罩生產企業要開足馬力擴大產能,繼續與時間賽跑,分秒必爭加快生產,切實保證產品質量,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保持合理價格水平。
臨別前,在場的納通員工提出想與總理合個影,李克強欣然答應。他說,希望下次來我們都不用戴口罩了,再合張影。
總理的視察和肯定,讓納通人加滿了油,鼓足了勁兒。
3月11日,納通口罩日產量達到近50萬只。從2月7日截至3月11日,納通口罩總產量達到600多萬只,這些口罩每天通過海淀區物質保障機制,陸續投入到海淀全區復工復產、城市運行、社區防控以及群眾生活等各個領域。從3月11日起,海淀區超市供應的納通口罩就做到了不限購。在超市里買到了口罩的大爺大媽們,終于流露出安心的目光。
趙毅武委員對企業能夠為政府出份力感到很欣慰,他說:“此次能夠在短時間內組建生產線,并快速投放市場,是政府、央企與民企同心聚力、眾志成城、共同奮戰的結果。我們要開足馬力擴大產能,繼續與時間賽跑,分秒必爭加快生產,切實保證產品質量。”
自第一條口罩生產線投產以來,納通始終堅持“品質第一”的原則,在口罩行業原材料供應緊張、品質不一的情況下,納通首先明確各種原材料的采購標準,并對采購的原材料進行多次測試和檢驗,堅決摒棄標準不達標的產品,確保口罩品質。納通口罩所使用的熔噴布等核心原材料,大多由中石化、泰達等大型企業直供,從原材料開始嚴把質量關。
醫用外科口罩作為第二類醫療器械,在30萬級潔凈車間生產即可,而納通利用潔凈等級更高的生產三類醫療器械的10萬級潔凈車間生產口罩。同時,納通對生產潔凈間進行超標準的嚴格管理,所有一線生產人員必須嚴格執行相關程序,穿好隔離服、經兩次消毒之后才能進入車間從事生產工作。
每個批次的口罩,都要經過嚴格的檢驗,檢查外觀,檢測過濾效率和通氣阻力(壓力差)等等。每一只口罩從原料到成品,從包裝到滅菌,都需要經過若干道程序。疫情之下,口罩就是護衛人民健康的盾牌,必須保證盾牌的可靠性。
納通大力引進高速生產設備,迅速擴大產能,作為京津抗疫主力,全力支持京津抗疫。高速生產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的同時,納通不斷擴展口罩生產線,通過并購、自主研發等多種形式,生產多品類、多種型號的防護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抗疫防護所需。截至目前,旗下已擁有四家下屬企業可生產醫用外科口罩和醫用防護口罩(包括N95和N99)以及非醫用個人防護口罩。
2020年3月26日,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專訪時說,目前,中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從暴發期進入康復期,但境外正進入全面暴發期,疫情進入了全球大流行狀態。
納通口罩生產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口罩的品質和品牌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可和好評。在全球戰疫的關鍵時刻,納通應國際上的緊急需求把口罩出口海外,在助力全球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一份力量。
救疫如救火,應一些國家防疫緊急需求,北京納通口罩銷往歐盟多個國家和地區,緩解了很多國家的燃眉之急。3月份歐洲新冠疫情大暴發,法國急需防疫物品。法國大使在中國協同法國衛生部購買口罩,參觀納通口罩生產線后,對納通的生產和質量控制十分認可。經過半個多月的洽談,4月份正式簽訂了醫用外科、醫用N95等口罩的供貨合同,3個月完成訂單。
德國疫情暴發之后,納通第一時間將口罩運抵集團在德國的子公司所在城市圖特林根,支持當地及周邊地州的抗疫工作,受到當地歡迎和好評。同時,納通與多個國家達成合作,將共同開展防疫用品生產工作。
隨著生產能力的提升,納通集團向國際社會伸出了援手,通過國際儒學聯合會、白求恩基金會、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等多種渠道捐贈海外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計170多萬只口罩。納通相關負責人表示,自2月7日正式投產至3月24日湖北解封,這期間所生產的口罩均由政府統一調配后投放市場,在超市、藥店、中石化加油站等上柜銷售,所獲盈余,納通全部以口罩形式捐贈社會各界。截至目前,納通累計捐贈口罩800余萬只。
疫情帶來了苦難,也引發了思考。危難之處顯真情,當全國人民面臨同樣的境況,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團結協作,同心聚力,共同戰勝疫情。此時此刻,個人的利益被拋到九霄云外,沒有人計較個人得失,付出的多與寡,大家空前團結,真正做到了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形成一根無比強大的鏈條,環環相扣,彼此協作,堅不可摧。
納通正是這強大鏈條中的一環,臨時轉產口罩之后,緊密聯系上下游企業,積極拓展產品線,盡最大可能滿足人民群眾所需。數千名納通員工全身心投入到抗疫事業中,自動自發地克服一切困難,不講條件,不計代價,窮盡一切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質量生產出人民群眾急需的防疫物資。
無論是研發人員的徹夜不眠,生產線上的燈火長明,還是緊急時刻加班加點生產熔噴布的中石化員工,更有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冒著生命危險四處奔波尋找口罩機的政府工作人員……他們,沒有一個人是為了個人的榮譽和利益,沒有一個人計較個人的安危與得失,沒有一個人想到逃避與放棄。
他們都是普通人,他們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危急時刻,普通人也可以做出偉大的貢獻。只要大家同心協力,充分滿足各方的訴求,和諧統一,彼此成就,就會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就是納通多年來一直奉行的企業哲學“和義廣業、成人成己”的深刻內涵。
納通就是這樣一個集體,以滿足社會需要為前提,不以牟利為目的,不給政府增加負擔,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努力,為國家分憂解難。
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應對疫情的人民戰爭,團結協作、攻堅克難、奮力自救,同時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物質支撐”。
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后,趙毅武說:“我很受鼓舞,增強了信心,納通將以恒心辦恒業,心無旁騖做優做強主業,持續加強口罩產品研發創新,承擔醫療企業的社會責任,盡最大可能滿足人民群眾所需,在助力全球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