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日前發布了一份名為《全球氣候治理與中國貢獻》的報告。報告建議,要加快我國碳定價、碳市場和碳金融機制建設,推動我國碳定價制度漸進完善。
報告提出,碳定價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當前我國以火電行業為突破口,正式開啟全國碳市場。但我國碳定價制度還存在與總體氣候政策目標聯系不足、碳市場產權性質不明確、市場主體不活躍等問題。
報告建議,要加快碳資產產權確立的研究和實施,加強氣候信息披露,為實現碳資產確權提供政策支撐。同時還應穩步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為碳市場設立明確的總量控制目標,逐步增加有償拍賣配額的比例,優先將可再生能源盡早引入交易體系,并逐步納入其他重點排放行業。
此外,報告還建議根據控制交易成本的原則制定混合式碳定價體系。將排放集中度較高的企業納入碳交易體系,將排放集中度較低的企業納入碳稅體系。同時通過發展碳金融,以允許碳資產用作質押、發展碳期貨等方式,保證碳市場有足夠的資金暢通流入,支持碳價保持一定水平并形成碳價上升預期,加強低碳轉型刺激,促進減排投資和技術創新。
美國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人造細胞狀結構,能利用無機物自主攝取、加工和排出物質,重現活細胞的基本功能。這項研究為創造“模擬細胞”提供了藍圖,其潛在應用范圍包括藥物輸送、環境科學等。相關論文發表在8日的《自然》雜志上。
活細胞的一個基本功能是可以從環境中獲取能量,將分子吸入和排出自身系統。當系統利用能量將這些分子從低濃度區移動到高濃度區時,這個過程被稱為主動運輸。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致力于創造能夠模擬生物細胞特征和行為的人造細胞。但這些細胞模擬物往往缺乏執行復雜細胞過程(如主動運輸)的能力。
此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完全合成的模擬細胞。將它放在不同顆粒的混合物中時,該模擬細胞可以自主捕獲、濃縮、存儲和運送微小顆粒,執行主動運輸任務。
為了設計模擬細胞,研究人員使用聚合物創造了一種紅細胞大小的球形膜,用于控制進出細胞的物質。他們在球狀膜上鉆了一個納米微孔,創造了一個模仿細胞蛋白質的物質交換通道。
紐約大學化學副教授、該研究主要作者斯特凡諾·薩卡納表示,這種細胞結構設計的核心是內部提供動力的活性元素與細胞壁之間的協同作用,這使模擬細胞能夠攝取、處理和排出物質。
在廈門舉行的2021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展上,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交通系統向公眾亮相,這是當前世界上可實現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
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與高鐵結構不同,高速磁懸浮列車采用“車抱軌”的結構,藍色機身底部有兩排彎曲的“長臂”將鐵軌“抱住”。通電時,強大的磁力使整個列車懸浮在軌道上,懸浮間隙在8毫米到12毫米之間。
這套高速磁懸浮交通系統獲得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課題支持,由中國中車承擔研制,于7月20日剛剛完成工程下線。
展位技術人員介紹,這套高速磁浮采用成熟可靠的常導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電磁吸力使列車懸浮于軌道,實現無接觸運行。此外,該系統創新建立了適應長大干線自動追蹤運行的高速磁浮運控系統,實現無人駕駛。其單節載客量超過百人,并可在2到10輛范圍內靈活編組,滿足不同載客量需求。列車行駛中不與軌道發生接觸,無輪軌磨耗,維護量少,具有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編組靈活、維護便利、綠色環保等前端優勢。
600公里高速磁浮的成功研制,標志著我國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實現了系統集成、車輛、牽引供電、運控通信、線路軌道等成套工程化技術的重大突破。
記者從9月9日舉行的上海自貿試驗區世博片區 “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時期,浦東世博地區將打造“央企總部+國際企業總部”雙輪驅動的總部經濟高地,全力發展具有全球影響力和控制力的總部型經濟,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要樞紐,做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
當日發布的《自貿試驗區世博片區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預計至“十四五”末,世博地區各類總部企業數達到25家,其中跨國公司總部達到10家;成為上海央企集聚密度最高區域,入駐央企及關聯企業達到150家,央企各類總部達到10家;國際經濟組織集聚區建設穩步推進,國際組織(機構)達到20家。
上海浦東世博地區坐落于上海城市核心濱水區,面積約25平方公里,因2010年上海世博會而聞名。自世博會后續開發利用以來,世博地區積極承載實施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等國家戰略,成為新興開發熱土。
至“十四五”期末,世博地區文化場館布局將更為豐富,沿黃浦江東岸世博岸線自北往南,形成梅奔文化中心、世博文化公園、上海大歌劇院、馬術中心、信德文化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文化設施矩陣,世博地區座席數將突破6萬個,規模上接近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每年客流量預計突破千萬人次。加快匯聚具有世界水準的具備“首次”屬性的音樂會、演唱會、賽事、新品發布會等,世博地區的文化地標品牌更為閃亮。
記者近日獲悉,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日前在成都市組織召開的2021年國家高新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專題培訓班上表示,把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要高度重視規劃工作,做好空間布局,積極發展科技企業與科技產業,推進產城融合,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治理能力。要加強戰略與政策研究,為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爭取良好的政策與制度環境,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此前印發的《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作要點》明確表示,科技部火炬中心將指導國家高新區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認真做好新時期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指導各國家高新區研究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推動國家高新區跨區域協作交流,支持東中西部園區開展對口合作,形成國家高新區“一盤棋”的良好創新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重構全球經濟結構,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科技的發展動力、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新形勢,國家高新區的發展還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和挑戰。
記者從玉溪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悉,我國首個mRNA新冠疫苗模塊化廠房近日在玉溪高新區疫苗產業園建成并交付使用。
國產mRNA新冠疫苗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蘇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云南沃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mRNA新冠疫苗產業化基地由玉溪沃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負責建設,經過7個月的建設,總投資5.2億元,可年產2億劑疫苗,預計10月將完全具備生產條件。
據悉,mRNA新冠疫苗模塊化廠房建設中,各方協力,采用全球先進科技理念,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模塊化手段,建成符合WHO標準及覆蓋mRNA疫苗質粒生產、原液制備、制劑、產品灌裝等整個生產流程的生物疫苗工廠,比傳統建設周期大幅縮短,并創造了四個第一的紀錄:中國第一個數字化、智能化的mRNA疫苗工廠;中國第一個疫苗模塊化建造項目;國內制藥廠房單體建筑面積第一大項目;國內制藥廠房建設第一快項目。
項目的建成,將極大地提前了我國mRNA新冠疫苗的產業化進程,助力全球新冠疫苗大規模接種,為人類早日戰勝新冠疫情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