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明
柏劍是怎樣一個人,他怎么助養(yǎng)了這么多孩子,背后又有些怎樣的故事?他因材施教,助養(yǎng)的“兒女”中已培養(yǎng)出48名大學生、4名研究生、12名扛槍戍邊保家衛(wèi)國的解放軍戰(zhàn)士、60多名國家一級運動員,運動員中有6名省級以上運動隊現(xiàn)役隊員,且均在國內(nèi)外各類大賽中取得過驕人戰(zhàn)績。柏劍因此先后榮獲了“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遼寧省道德模范”等一系列光榮稱號,并贏得了“中國好爸爸”的美譽。2020年9月1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專門以《柏劍:奔跑的“老爸”》為題,深度報道了柏劍的事跡,向全國人民介紹了這位人民教師的大愛之舉。
柏劍1973年出生在遼寧省建昌縣貧困山區(qū)的一戶普通農(nóng)家,家中兄弟姊妹5人,他是最小的一個。柏劍自幼聰明伶俐、活潑好動,上學后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尤其在田徑方面表現(xiàn)出良好的潛質(zhì),成了學校體育老師最鐘愛和重點培養(yǎng)的學生之一,左鄰右舍都說:“這個孩子機靈,懂事,長大了一定有出息!”然而作為貧困地區(qū)大山里的人家,要供5個孩子上學,可謂困難重重,萬般無奈之下,哥哥姐姐們把學習機會讓給了他,早早輟學和父母一起干活掙錢,供他上學,希望他能學有所成,為家庭爭光。
柏劍深知父母和哥哥姐姐的苦心,學習更加刻苦,每天不僅上課認真聽講,有不懂的地方就問,放學回家后仍埋頭苦學,消化當天所學的知識,預習第二天的課程,常常是父母催促他休息才放下書本。而且在學校接受體育老師田徑訓練時,也表現(xiàn)出非常強的吃苦精神。眾所周知,田徑訓練既辛苦又枯燥,常常一個動作要做幾十遍、上百遍,一跑就是萬八千米,但柏劍從不喊累叫苦,總是一絲不茍的按照老師的教導和要求訓練。柏劍家離學校十多里地,他經(jīng)常一路小跑著上學,一面練習老師教的動作,一面鍛煉自己的體能,從家到學校的鄉(xiāng)間小路上,不知灑下他多上勤奮的汗水。一年夏天,天氣十分炎熱,一位騎自行車外出辦事的鄰居在路上遇到柏劍,看他滿臉汗水,立即停車攔住他:“天這么熱,快上車吧,我捎你一程?!睕]想到柏劍繼續(xù)擺動雙臂,一邊原地踏步,一邊微笑著回答:“謝謝您,不用啦!我這是為了增強體能吶!”這位鄰居又勸了幾次,柏劍依然不肯,只好作罷,一個人騎車離去。事后他對村里很多人說:“老柏家那小兒子有主見、能吃苦,將來保準錯不了!”
時光荏苒,轉(zhuǎn)眼柏劍完成了高中學業(yè),由于十幾年來一直勤奮學習和訓練,1993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了錦州師范??茖W校體育專業(yè),成為全鄉(xiāng)第二個大學生,當時我國大學還處于精英教育階段,每年招生總數(shù)不足百萬,柏劍能考上,實屬不易。
進入大學后,柏劍一如既往的刻苦學習,門門功課都名列前茅,兩年后以全??偡值谝坏某煽儺厴I(yè)。由于成績優(yōu)異,綜合素質(zhì)好,柏劍獲得了擇優(yōu)分配的機會,1995年7月他被分配到鞍山市第二中學成為一名體育老師。
走上教書育人的崗位后,柏劍立志做一名合格的園丁,工作起來非常努力,很快成為同時期入校年輕老師中的佼佼者。誰知沒多久,一個男學生的出現(xiàn),打破了柏劍穩(wěn)定的工作、生活現(xiàn)狀,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1996年夏季的一天,初一一位班主任老師找到柏劍,帶著商量的口吻對他說:“我班上有個叫小浩的男生,父母整天打打鬧鬧準備離婚,誰都不愿管他,結(jié)果他沉迷于電子游戲,經(jīng)常逃課去網(wǎng)吧玩,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成了班里的問題學生,但我發(fā)現(xiàn),他唯獨不逃你的體育課,你能不能多關(guān)注一下這個孩子,和我一起做做他的工作,別讓他誤入歧途!”柏劍一聽馬上答應:“沒問題,我雖然是課任老師,但這也是我應盡的職責!”
當天柏劍便找到小浩,詳細了解了他家中的情況,交談中柏劍得知,小浩家境不好,父母不和,正在鬧離婚,誰都不管他,他幾乎成了多余的人,經(jīng)常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因此特別不愿回家,晚上常在網(wǎng)吧過夜。小浩面臨的情況大大出乎柏劍的預料,他清楚,這孩子若再這么放任下去,后果不堪設(shè)想。于是決定把他帶到自己的單身宿舍,讓他暫時和自己生活一段時間,給他一些溫暖,也在思想和學習上幫幫他。
小浩回家說了情況,父母自然樂意,就這樣,小浩走進了柏劍的生活。剛開始,小浩也不服柏劍管教,晚上吃飽喝足了便偷偷跑到網(wǎng)吧打游戲,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柏劍就到附近網(wǎng)吧挨個找,一次次一遍遍不知跑了多少腿。然而不久的一件事讓柏劍的心一下涼到了冰點。一天,柏劍發(fā)現(xiàn)放在箱子里的1000元錢不見了,當時柏劍的工資不到200元錢,這是他辛苦攢了好長時間準備春節(jié)回家孝敬父母的錢,房間里沒別人,顯然是小浩拿了這筆錢??僧敯貏栃『茣r,他瞪著眼睛信誓旦旦地說:“我沒拿!”這讓柏劍傷透了心,第二天他帶著小浩找到他母親,請她把兒子領(lǐng)回去,誰知這位母親竟冷冷地回答:“我不會留他,他不聽話,你以后也不用管他,隨他去吧!”柏劍聽了非常震驚,他甚至懷疑自己的耳朵——這是一個母親的回答嗎?
柏劍做客央視
柏劍和他助養(yǎng)的孩子們
聽到母親言辭決絕的話,小浩黯然低下了頭,此情此景讓柏劍心頭一顫:“小浩年齡還小,總不能讓他成為無家可歸的孩子吧?”想到此,柏劍二話沒說,拉起小浩回到學校。然后放下丟錢的事,一如既往的輔導小浩學習,照顧他的生活。錢的事雖不再提,但柏劍心中的火一時難以熄滅,畢竟這在當年對于他來說不是小數(shù)目。很快,柏劍因上火突然失聲。見柏劍說不出話來,小浩心靈受到極大觸動,當天晚上,他撲通一聲跪在柏劍面前,流著淚對柏劍說:“爸媽不要我,您管我養(yǎng)我,我不聽話還偷您的錢,我錯了,一定改!我想好了,以后我就跟著您,管您叫‘爸!等您老了,我伺候您,掙錢養(yǎng)您!”小浩的舉動和話語深深打動了柏劍,他趕緊將小浩扶起來,擦掉他臉上的淚水。自此倆人建立起感情,小浩一改往日的毛病,聽從柏劍管教,一心撲在學習上,不久成績即有了大幅提高。
經(jīng)過這件事,小浩被父母拋棄后黯然無助的眼神牢牢印在了柏劍腦海里,怎么也抹不掉,于是他開始關(guān)注起社會上境遇不佳的孩子,只要遇到或聽說有遭遺棄或父母無力撫養(yǎng)面臨輟學乃至要送人的孩子,就會收留到身邊,他想:照顧小浩一個也是照顧,再多一兩個,無非是多副碗筷的事兒,這樣可以多幫助幾個孩子。柏劍根據(jù)自身能力,將“助養(yǎng)”目標設(shè)定為5個。誰知,一個、兩個、三個,每多少日子便達到了設(shè)定目標。柏劍原本想打住,可當下一個孩子出現(xiàn)時,他腦海中又會浮現(xiàn)出小浩被拋棄時無助的神情,忍不住又收到身邊。就這樣,時間不長,柏劍收養(yǎng)的孩子增加到12個,這時他想:“這些孩子正值青春年少,是學習的好時候,絕不能簡單的管他們吃飽穿暖就了事!”一番思考后,柏劍決定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組成一只田徑訓練隊,對這些孩子進行正規(guī)訓練,藉此發(fā)揮他們特別能吃苦的優(yōu)點,爭取在體育方面取得成績,將來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不久,柏劍將想法付諸行動,開始帶領(lǐng)孩子們訓練,每天清晨,二中操場上這支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組成的隊伍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常常有晨練的市民駐足觀看。
很快,柏劍的善舉在鞍山不脛而走,知道的人越來越多,投奔和送到他這里的孩子也越來越多——有家庭發(fā)生變故,原本跟老人生活老人去世后沒親屬管的;有的父母來鞍山做小生意賠了錢,說好將孩子暫時寄養(yǎng)在他這幾天,之后一去不返的;甚至一些難以解決溫飽問題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也找上門來……就這樣,柏劍的助養(yǎng)隊伍不斷擴大,最多時達到30多人。
這么多孩子在一起,生活開銷非常大,租房要錢,吃穿要錢,孩子考上大學學費、生活費要錢,而柏劍這時每月收入只有三千多塊錢,面臨的經(jīng)濟壓力可想而知。為了籌錢,他曾不惜面子,業(yè)余時間賣過盒飯、銷售過文具,至于實在困難時找親朋好友借錢更是常事,2005年有5個孩子同時考上大學,他甚至貸款支付孩子們上學的費用。
值得慶幸的是,柏劍一家人心地善良,全家對他的做法都非常支持,父母、兩個姐姐來到鞍山,幫他照看孩子,給孩子們做飯,洗洗涮涮,哥哥們在老家種地,每年從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錢幫他,后來三姐夫在鞍山開彩票店每月都資助他一些,他早期助養(yǎng)的孩子長大做小生意能賺點錢了,也時常幫助他。父母、姐姐義務勞動省了雇人的錢,哥哥、姐夫和“孩子”接濟的錢加起來雖不多,但柏劍說:“與我的工資合起來,精打細算,盡管不能讓孩子們吃穿太好,但保證吃飽穿暖沒問題。”
柏劍作報告
相對于經(jīng)濟上的無私付出,柏劍精力上的付出更大。他每天早晨三點半左右起床,然后開著一輛老中巴車將為了省錢分別租住在3處出租屋內(nèi)的孩子接到學校操場開始訓練,訓練結(jié)束將孩子們拉到開火做飯的一處出租屋集中吃飯,隨后再開車把孩子們送到上學的小學、中學、高中,接著自己去上班。晚上下班后則要督促孩子們學習,幫著成績差一些的孩子補習文化課。最重要的是,面對這樣一群來自非正常家庭、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他還要時刻關(guān)注他們的思想。哪個孩子想父母、恨父母了,他要規(guī)勸;哪個孩子做錯事了,他要講道理耐心教育……常常一忙就是大半夜,節(jié)假日在他那里早已成了奢侈品。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柏劍多年來的真情付出陸續(xù)結(jié)出了豐碩果實,繼他助養(yǎng)的第一個孩子小浩大學畢業(yè)“子承父業(yè)”做了一名人民教師后,孩子中相繼走出47名大學生、4名研究生、60多名國家一級運動員、12名解放軍戰(zhàn)士,每一個孩子有了出息,柏劍都能高興好一陣子,所有的辛苦也都拋到九霄云外了。
最難能可貴的是,柏劍在盡心助養(yǎng)這些特殊孩子的同時,本職工作依然完成的非常出色,從教近20多年中他在學校里培養(yǎng)出了十多名國家一運動員,近百名國家二級運動員,有幾十名接受過柏劍訓練的學生被天津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等高校直接破格錄取。由于師德高尚,教學成績突出,柏劍不僅先后被鞍山市各級政府授予“最佳教練員”、“師德標兵”等光榮稱號,還贏得了“中國好爸爸”的美譽。
面對榮譽,柏劍有過喜悅,但更多的是期盼,期盼助養(yǎng)的孩子們好好學習健康成長,長大為國家建設(shè)做貢獻;期盼孩子們刻苦訓練,爭取在國際賽場上奪冠,升起五星紅旗奏響國歌……在種種期盼中,漸漸地,找一間大房子把分散租住在三個地方的幾十個孩子集中到一起,一家人共享溫馨生活成了柏劍最大的期盼。2013年,隨著當?shù)丶叭珖鞯仉娨暤雀鞣N媒體的宣傳,柏劍“中國好爸爸”名聲越傳越廣,有感于他的大愛之心,一家愛心企業(yè)和不少愛心人士向他伸出援手,幫他實現(xiàn)了期盼,在他們資助下柏劍租下一套大房子,大大改善了助養(yǎng)孩子們的生活條件,他特地給這個住處取名“夢想之家”,希望這里成為孩子們夢想起飛的出發(fā)點。
多年來柏劍的無私奉獻精神,既受到各級黨政組織表彰,也得到社會的認可,經(jīng)常受邀到一些學校和單位作報告,作為嘉賓參加中央及地方電視臺的訪談等節(jié)目,弘揚中華民族的大愛精神。2021年元旦前夕,中央電視臺青年導演祝賀還根據(jù)柏劍和他“夢想之家”的故事編導了一部話劇《二十一公里》,此劇在沈陽、鞍山等地一上演,立即贏得好評,人民網(wǎng)對此專門做了專題報道。
如今柏劍的“夢想之家”中還生活著他助養(yǎng)的20多個孩子,柏劍一如既往的從物質(zhì)、精神兩個層面關(guān)心、關(guān)愛著他們,以自己的特長,在體育方面挖掘他們的潛能,努力培養(yǎng)他們,相信這些孩子在柏劍精心呵護下,一定會像已經(jīng)走出“夢想之家”的“哥哥姐姐”們一樣,將來成為對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