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高排 俞佶婷
剛剛下過一場秋雨,海拔350米的官元山上,郁郁蔥蔥的“金鳳凰”茶苗沐浴在蒙蒙細雨中。盛文斌和他的51名合作社成員,將一捆捆茶苗裝上卡車,運往千里之外的貴州深山。盡管一身泥一身水,盛文斌臉上還是掩飾不住喜悅:“這些茶苗,可以幫助很多大山里的群眾早日過上富裕生活哩。”
“浙江新昌縣科農茶樹專業合作社”的招牌,在中國茶市一期并不那么起眼。這里既不經銷名優茶,也不經銷名茶包裝品,卻給新昌茶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這個合作社的主人是一位精干的退役士兵,名叫盛文斌。
出生于1987年的盛文斌是新昌縣回山鎮新市場村宅后王自然村人,地地道道的“茶二代”。在他兒時記憶里,茶園是一個始終繞不開的深刻橋段。5歲那年,他跟隨長輩們在茶山行走,小小的個頭不時踮起腳、努力模仿著大人們的樣子勞作。6歲時,他開始學采茶,一捻、一掰,瘦小的他總是要花費好多力氣才能把茶葉摘下來,一張小臉常常憋得通紅。要強的盛文斌,如果當天采茶目標沒有完成,即使天色再晚,也要去補足了才能安心。就這樣,童年的時光在茶園間流淌。讀六年級時,盛文斌已經可以自己做茶、賣茶。這也為他后來的事業埋下了伏筆。
2011年,在海軍航空兵某部當了5年兵的班長盛文斌,帶著兩枚三等功獎章回到老家。看到常年生活在大山里的父老鄉親依舊沒有脫貧,他心急如焚,不禁想起部隊首長說過的一句話:“大家退役后,要努力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充分發揮共產黨員、革命軍人的先鋒模范作用。”第二年,盛文斌組織3名退役軍人,成立新昌縣科農茶樹專業合作社,帶著四鄰八鄉的村民培育、種植茶苗。
早在1997年,盛文斌的父親就在村里帶頭繁育良種茶苗,帶動了全村50多名農戶扦插茶苗,新市場村也因此成為全縣繁育良種茶苗的重點村,不少農戶都靠著繁育茶苗致富。盛文斌想,繁育與推廣良種茶苗,不但有利于本縣名茶產業的發展,還能帶動起其他周邊地區。
自此,他的眼睛緊緊盯在良種茶苗上,再也沒有離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剛開始接觸良種茶苗繁育的盛文斌完全是個“門外漢”,他既不懂業務也欠缺技術。
發展現代茶園離不開科技。憑著在部隊養成的刻苦鉆研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盛文斌專門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一住就是幾天,一項一項地學習茶藝、評茶等等技能。又跑到杭州市,請教中國茶科所、浙大茶學系的專家教授。知識豐富了,他回到官元山上,每天蹲在田間地頭,進行育苗實踐與試驗對比,悄悄積累自身經驗。
很快,學習能力極強的盛文斌成為既懂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繁育良種茶苗行家,只要到苗圃里看一眼,他就能發現問題,辨別良莠。一年后,他改良、培育、研發“中茶111”“中茶125”“紫娟”等茶苗新品種100種,紛紛走上市場。
盛文斌將先進科學技術實踐于茶園一線。2018年,他在向云南引進紫娟茶苗時,根據當地氣候、土壤等特點,認真進行母本改良,后又在天津、沈陽等北方地區分步開展試種推廣。結果證明:無論產品升級換代,還是加快新型科技成果轉化,都取得了明顯的效益。
合作社也成為國家茶科所的育苗基地。盛文斌與茶科所簽訂委托育苗協議書,根據協議,茶科所向合作社提供新品種穗條,合作社向茶科所提供一級優質苗木。這樣的強強聯合,使科研機構的科研項目有了實施、實踐平臺,也讓茶農搭上了科研創新的“快車”,在生產經營中少走了不少彎路。這期間,盛文斌帶著合作社員們申報囯家登記品種“天姥金葉1號”“天姥金葉2號”“天姥金葉3號”;申報發明專利“開溝施肥機”“懸浮折疊式農用噴藥機”“茶葉采摘輔助設備”“茶葉種植播種機器”“可恒溫烘培的茶葉制作輔助裝置”“懸浮折疊式農業用噴藥機構”等6項。產品創新,品牌創新,技術創新,三種模式成功探索,幫助盛文斌在同行業中取得后來居上的明顯優勢,在營銷業績和為農服務中也得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農業生產與科學技術的結合,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記者走近盛文斌的育苗基地,發現數千萬株茶苗正在茁壯成長并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這里既有早、中、晚品種,也有適合制作綠、紅、黃、黑等茶類的百余品種。一腳爛泥的盛文斌告訴記者,根據浙江省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結合省級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示范建設要求,建立全國首家智能玻璃溫室2000平方大佛龍井數字化苗圃,項目已落地東茗鄉金山村,打造出移動端智慧灌溉系統、智能光照補償及殺蟲燈系統,實現茶園苗圃物聯網、智慧化、數字化。
掌握了技術、熟悉了業務,自然就能發現問題、找準短板。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盛文斌發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新昌良種茶苗發展迅猛,供不應求;但在2005年以后,由于育苗質量下降,茶苗也由暢銷轉滯,茶價更是跌至5分錢一株也無人問津,育苗戶不僅無利可得還要虧本。到2010年,全縣育苗從1億株降至不足5000萬株。這些數字讓盛文斌心疼不已,更加堅定了他必須走高標準發展之路的決心。
2012年5月,由盛文斌一手發起的新昌縣科農茶樹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按照高標準、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盛文斌不斷引進新品種,統一扦插規格與技術標準,并要求社員必須做到品種純、長勢好、無病蟲等硬性條件。經過兩三年的努力,新昌茶苗在外地茶農中普遍反映“長勢好、品種好、成活高、成園快”等優點,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盛文斌的合作社成員也從5戶增長到50多戶。“牽手小家富裕大家報效國家,帶領更多的人走上鄉村振興之路。”信心滿滿的盛文斌又流轉山地200畝,把附近茶園整合起來,建設成一個茶品博覽園。
盛文斌始終保持著一顆初心,除了扶貧,各種公益活動里也時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年輕人的頭腦總是分外靈活。盛文斌決定將茶苗銷售搬到網上:在阿里巴巴開店,并利用網絡平臺推廣茶苗。當他告訴父親一年的推廣費用要10多萬元時,父親表示了反對。和茶葉打了半輩子交道的父親認為,種茶、采茶的人都是農民,在網上賣不了茶苗。但盛文斌覺得農產品觸網是大勢所趨,他一定要試試。
從此,盛文斌悉心鉆研茶葉網絡營銷技巧,將新昌茶苗的信息輻射至全國各地,不少新客戶自發前來,銷區從原有的四五個省擴大到全國27個省(市)、342個縣,包括從來沒有種過茶樹的黑龍江、新疆、山西、吉林等地。2012年5月,盛文斌的合作社網絡銷售額已超過400萬元。嘗到甜頭后,盛文斌乘勝追擊,在后面的幾年里充分利用視頻號、抖音號等新媒體不斷宣傳。在他的網店里,滿是各地茶農留下的好評:“茶苗很漂亮,老板服務態度很好”“店主熱情耐心,茶苗貨真價實”……兒子的成功,也讓最初不同意網絡銷售的父親心服口服。
優質的茶苗、良好的服務、誠實的為人,盛文斌手持一枚“天姥金葉”,在大江南北遍地生根,銷售額達上億元。9年間,合作社茶苗銷售7億株,他用“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不僅身邊村民精準脫貧,通過南茶北引,還覆蓋全國126個國家級重點貧困縣,幫助各地發展茶葉種植30多萬畝,帶動中西部400多萬人就業脫貧。2020年1月,小小合作社被浙江省認定為省級示范型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盛文斌的創業路上,扶貧始終是一個重要主題。為帶領當地老百姓一起富起來,合作社聯系起周邊的茶農,統一技術措施,統一茶苗規格質量,統一對外銷售,保證豐產豐收。在新昌多個鄉鎮,盛文斌都有茶苗基地,帶動群眾致富增收。
就這樣做出了名堂。2020年,盛文斌帶著他的科農茶樹專業合作社項目《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參加了浙江省首屆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大賽,歷經3個多月的準備、培訓和層層比賽,最終從全省11個地市536家企業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在決賽中獲得第一名。在當年年底的首屆全國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大賽中,他再次獲得精準扶貧組優勝獎。今年6月,他被評為浙江省最美退役軍人。
隨著合作社的不斷壯大,盛文斌的眼光也越來越遠,他將扶貧服務送往全國各地。在國家級重點貧困縣的貴州榕江縣樂里鎮,合作社向當地捐贈了20萬株黃金芽茶苗,并無償提供種植技術、管理之道和茶葉加工制作培訓;盛文斌將10多臺炒制機器運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林縣高龍鄉,還建立一個炒制點,專門收購當地的茶青進行炒制,幫助當地茶農賣茶葉。為了讓信息閉塞的山區群眾掌握更多科學知識,他還舉辦了一次大規模茶葉采收技術培訓會,教授春、夏、秋茶采收技術及剪枝、施肥等田間管護技術;承載著滿滿愛心的1萬株茶苗發往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這些茶苗被種在青藏高原的土地上,試種成功后預計每畝凈收益可達5000元,成為名副其實幫助小金縣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葉子”……他的做法,得到上上下下的認可。今年8月,盛文斌獲得“全國茶產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成功后的盛文斌始終保持著一顆初心,除了扶貧,各種公益活動里也時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從2016年起,他陸續向新昌縣關愛老人協會捐資;2017年起,開始向雙彩鄉覺苑希望小學捐贈物資,并組織了一場愛心公益新年音樂會;2018年向彩淳小學捐贈10000元用于全校105位師生定制校服;2019年向道南中學、彩淳小學捐贈體育用品、設立獎學金資助;2020年,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捐款12800元,口罩、綠茶等物資13000元;2021年走訪慰問百歲老人……在盛文斌的“公益相冊”里,盛滿了愛的回憶。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詩”。鐘靈毓秀的新昌山水滋養著每一個家鄉兒女,也給了盛文斌創業靈感。他抓住文旅融合契機,成立新昌向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并注冊了“向天橫”、“天姥金葉”、“詩意天姥”商標。盛文斌決心走出一條產學研融合發展之路,創辦研究所、茶博園、創業培訓基地等等,推動名山、唐詩、茗茶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聽著盛文斌的美麗憧憬,記者發現,他的奮斗方向清晰明朗,而他的腳步,也向著自己的目標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