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海
摘 要:思與辯是“學思辯達”課堂的關鍵,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那么“學思辯達”課堂如何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課堂的論辯活力,這兩個問題都很值得深入探討。文章先是論述了喚起學生思維的五條途徑:境—思(以情境為誘導,觸發思維),問—思(以問題為導向,引發思維),知—思(以知識為基礎,建構思維),辯—思(以論辯為動力,激活思維),行—思(以行動為載體,優化思維)。然后闡述了引發“辯”的三條途徑,即為不同視角、不同路徑、不同觀念。
關鍵詞:學思辯達;境思;問思;知思;辯思;行思;視角;路徑;觀念
一、 引言
北京師范大學臺州附屬高級中學為打造“既能根植于中華文化,又能符合新時代課堂的理念,對準未來課堂的育人方向”的課堂,“學思辯達”課堂是指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創設情境并基于情境提出核心問題或任務,靈活運用“學思結合”“問題驅動”“合作探究”和“對話思辯”等教學方法,讓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在教師積極正確的引導、組織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想象力,驅動學生渴望獲取知識的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思、辯”交替融合的過程,引導幫助每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學有所得,學能明理通達,同時提高學生學科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思辯達”課堂是突出學科本質,聚焦核心知識、核心素養、核心問題的課堂;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習為中心,“學生視角,以學定教”的課堂;是基于真實情境,以真實問題為導向,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和動力的課堂;是崇尚民主,學生獲得充分尊重,主體的能動性、參與性獲得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可以充分打開的課堂;是注重學思結合,強調課堂思維的流動性,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的課堂;是注重學行結合,強調學生參與具體的實踐體驗,重視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的課堂;是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強調對話、探討、思辯、爭論等,重視生命活力、靈性綻放、互動生成的課堂;是注重情理交融、德業并重,強調價值引領、道德實踐、習熏悟化,重視育心鑄魂、立德樹人的課堂。
二、 思的途徑
關于思維,德國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對于思維,恩格斯給予的這個評價可以說是極高了。不論你從事什么職業,思維是當今人們使用頻率最高的名詞之一。“思維能力”“思維方式”“思維品質”“思維定勢”“思維習慣”“逆向思維”“專業思維”“創造性思維”等詞匯經常出現在人們的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那么,究竟什么是思維呢?通俗地說,就是人們所說的思考。或者說,是人通過大腦的活動對信息進行加工,從已知信息中獲取新信息的過程。由此可見,思維的特征是有新信息的產生。只要你根據已知的信息,通過大腦的活動獲得了新的知識信息,你就經歷了思維的過程。反之,如果你的大腦只是通過簡單的回憶,把原來儲存的信息檢索、提取和再現出來,而沒有產生新的信息,這樣的大腦活動,是沒有經歷思維的過程的。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然能喚起學生的思維。那么,思維與哪些因素相關,如何喚起學生的思維,途徑有哪些?下面就對這些問題給予解答。
(一)境—思:以情境為誘導,觸發思維
情境能喚醒記憶、引發聯想、觸發思維,情境是思維的誘因與原料。杜威說:“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徑,就是把學生置身于必須思考、促進思考和考驗思考的情境之中。”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創建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情境,能讓學生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情感狀態,激活學生記憶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思維,使其更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與發現,踐行自主學習。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依據學生的特點,基于學生的需求,將教學的知識內容融進其中,創設能激發興趣、觸發思維、喚醒經驗、激活舊知的真實情境,只有這樣才能煥發課堂的生命力。
(二)問—思:以問題為導向,引發思維
疑問是思之始,學之端。古希臘哲人普羅塔戈有一句名言:“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而“問題”就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心理學研究早已表明,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充滿思維的過程。有效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樣思得更透徹,學得更充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避免直接將結論端給學生,而應采用問題導引式教學,用問題去激發學生思維,用問題來推進知識內容的搭建、形成與發展,讓學生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發展素養。
(三)知—思:以知識為基礎,建構思維
知識是指我們對已經得到的事物概念、定義和結論的理解。知識是建構思維的基礎,人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的。杜威說:“我們可以有事實而沒有思維,但我們不可能有思維而沒有事實。”沒有知識,思維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掌握的知識內容,決定了思維的內容;掌握的知識深度、廣度決定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由此可見,無專業知識,就無專業思維,也無專業能力。不具有某個領域專業知識的人,在試圖解決該領域相關的問題時,就難以表現出較高的智慧。但同時,知識是知識,思維是思維,知識是不能代替思維的。一個人即便是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也未必能產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來。因為一個決定、計劃或行動,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大量的分析、推理、演繹等思維才能產生。
(四)辯—思:以論辯為動力,激活思維
課堂,從本質上講,就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思維互動、心靈對話、情智同步發展的交往過程。教與學本身就是個體主動建構生成、多向合作交流、指向學生全面發展的互生互長的生命旅程。在此旅程中,師生之間隨時可以主動邀請或接納他人進入自己的思想與靈魂中來,在相互對話交流溝通中了解彼此,期待著瞬間精神相遇的種種可能性,從而建構起新的智慧與情感。毋庸置疑,我們在認知新生事物與分享生成觀點的過程中,自然存在差異與分歧,而這些差異與分歧恰恰正是師生、生生之間展開對話論辯的基礎。我們的教學應該追求基于學生又適度高于學生的對話論辯,在對話交流中師生敞亮自己的內心境界與智慧視野,以觀點的矛盾與分歧來引發思維的沖突、碰撞,以此為動力,激活師生有意義的思維,在對話論辯中,不斷交流經驗、消除困惑、解決問題、增長見識以及分享智慧,以達到某種程度或某個階段的共識,使交往走向廣闊與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