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歌
摘? 要: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桃花塢木刻年畫特色檔案的特點,并遵從建檔范圍、建檔方式以及檔案管理應用等多個角度探討了桃花塢木刻年畫特色檔案的規范化、科學化發展。
關鍵詞:桃花塢木刻年畫;非遺;特色檔案;管理;建檔范圍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istic Archives of Taohuawu New Year wood-block pictures, and discusses the standardized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 Archives of Taohuawu New Year wood-block pic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rchival scope, archival mode and archival managementapplication.
Keywords: Taohuawu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 archives; Management
桃花塢木刻年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蘇州市的傳統美術形式,傳承宋代雕版印刷技藝,發展于明清時期,以彩色套版為主,著色技術名聞天下。
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桃花塢木刻年畫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結合桃花塢木刻年畫的保護理論和實踐,探討了桃花塢木刻年畫特色檔案建成的意義以及具體措施,能從檔案學視角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1 桃花塢木刻年畫特色檔案的總體特征
1.1 檔案主體豐富,時間跨度較大。桃花塢木刻年畫橫跨明清兩代,其最初發展可以追溯至南宋,鼎盛時期為清朝康乾年間,解放前遭到西方攝影和繪畫技術的強烈沖擊,逐步走向衰敗,建國后作為傳統工藝逐步復蘇,“文革”時期再次受到沖擊,改革開放之后得到了短暫的復興發展,而進入現代以來,由于受到現代社會經濟的影響,逐步喪失市場競爭力,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退出。
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桃花塢木刻年畫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政府、社會各界采用多種方法傳承和發展桃花塢木刻年畫。
桃花塢木刻年畫歷史悠久,時間跨度大,其特色檔案素材豐富,資源廣泛,收錄了木刻年畫誕生、發展、鼎盛、衰敗、復興等多個階段素材,檔案的主體較為復雜,內容雜亂,僅僅是目前歷史留存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素材的收集整理工作就是一項大工程。[1]
1.2 內容復雜、載體多元。桃花塢木刻年畫不僅僅是一種民間工藝、民間美術,也是一種民間風情民俗的物質表現。它誕生于蘇州的江南民俗風情中,是人們了解吳地民俗風情的重要素材,無論是色彩、技藝還是板式都和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也反映了特定時期人們的審美心理和生活訴求,它承載著本地人民的生產生活記憶,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一起,構筑成本地方的精神文化命脈,因此桃花塢木刻年畫可以看做是年俗、風俗的載體。
除了大量的實體檔案之外,桃花塢木刻年畫還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也包括需要口耳相傳的制作技藝、設計元素、空間結構等的整合研究素材。如,在各類地方史料、志書中零散存在的桃花塢木刻年畫記載,以及與桃花塢木刻年畫相關的年俗、民俗、婚慶禮儀、節日慶典等素材也都屬于特色檔案收錄內容。其本身載體多元,內容豐富,各種實體檔案、紙質檔案、文獻資料、設計思路、審美情趣、研究文獻、教學圖片、課件、光盤等都屬于特色檔案內容。
1.3 保存分散,管理機制不統一。桃花塢木刻年畫盡管已有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但是由于時間跨度大,歷經戰亂和社會動蕩,能夠保留下來的實體物料有限。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實物檔案、史料等散亂存在于美術研究所、民間美術廠、雕刻廠、古玩店、考古單位、檔案館以及高等藝術學院等,也有少數實體檔案、素材存在于民間私人收藏家手中。
而且,遺留在國內的物料、素材大多為清末民初作品,或為新印作品。其在歷史上屬于民間手工藝,主要采用師徒相傳的模式進行傳承,極少有文字記載,加之當時的社會階層分化,手工藝者社會地位較低,從業者大多文化水平低,缺乏足夠的歷史文化傳承意識,也沒有專門機構收錄和保護民間傳統技藝,因此在歷史轉折和社會動蕩時期民間手工技藝極易受到沖擊,民間藝人減少,手工藝市場空間銳減,大量檔案、實體材料遺失民間,現存檔案物料更顯珍貴。[2]
2 桃花塢木刻年畫特色檔案管理有效措施
2.1 加強館校合作,梳理檔案脈絡。要借助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做好前期調研。一方面了解相關文獻、實體檔案的存放和收藏地點,另一方面要加強博物館、檔案館和高校合作,由專家學者梳理桃花塢木刻年畫的歷史脈絡,為建檔工作提前做好準備,并通過歷史脈絡梳理各種檔案來歷,制定相關的建檔原則、歸檔范圍以及管理制度。[3]
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可以根據史料,將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工具、遺存作品、材料等收集整理起來,實現實物收藏,或者將實物整理成圖片、文字和視頻資料。另外也可以從地方史料等素材中整理桃花塢木刻年畫的教學、管理、科研資料,或走入大街小巷,接觸民間藝人,走訪桃花塢作坊舊地,整理桃花塢相關的文書檔案、出版書籍等。
2.2 明確建檔原則,規范建檔行為實踐。在建設過程中要堅持全面、完整、有序和安全原則。一方面,針對桃花塢木刻年畫保存分散的特點,以及一部分作品遺失的現狀,特色檔案建設要堅持主動性原則,主動創建檔案,收集檔案資料,完成檔案資料的轉移和交接工作。主動建檔需要工作人員在梳理脈絡的前提下,明確建檔的具體工作內容,細化任務,并按照不同檔案材料的特點逐步完成。
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既有檔案的管理和應用工作,在建檔過程中需要手工藝者、專家學者、檔案管理者等多個主體積極參與進來,讓多方都參與到檔案建設過程中,明確建檔的范圍、原則,確保歸檔范圍科學合理,符合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傳承和保護需求。[4]
最后,在建檔過程中要堅持檔案真實度第一位原則,合理把握相關檔案的真實、有效和相關度,確保建檔內容能充分滿足桃花塢木刻年畫的保護和未來發展需求,也能展示記錄和反映其發展歷程,堅決杜絕泛檔案化現象。
2.3 明確建檔范圍,遵循現實發展需求。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特色檔案使用方向主要在于管理研究、教育教學、文化產業開發、文獻考察共四個方向。
其一,為滿足教育教學,即是為美術學科、歷史學科、民俗學科等相關學科提供教育教學素材,而滿足教學現實需求的檔案主要包括歷史脈絡、制作技藝、色彩、設計思維、創意思維等,可以圍繞以上立意設置建檔范圍。
其二,為滿足文獻考察需求,就要為專業領域、從業者提供翔實準確的數據信息,包括未來開發前景、職業信息、從業人員以及相關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
其三,為滿足文化產業開發需求,就要圍繞現代文化產業開發,深入挖掘檔案的休閑娛樂功能,為人們提供相關的文獻資料、錄像、音視頻等,滿足人們的求知等需求。
其四,為滿足管理研究,則要構建科學檔案為文化產業、行業的管理決策提供具體依據,包括黨政管理、產學研管理等。
2.4 靈活選擇,積極應對,選擇合適的建檔方式。首先,甄選,從眾多素材、資料中完成甄別和選擇工作,梳理和整合新的桃花塢木刻年畫檔案,能夠完整地記錄和反映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發展歷程和發展階段。
尤其是從現有的保存在不同主體中的檔案中完成甄選工作,要堅持真實度優先、特殊檔案優先、高危檔案優先的原則,將現有檔案分門別類,鑒別檔案類別和利用價值,在鑒別、甄選過程中有計劃地完成數字化檔案轉化工作,并建立不同類別的專題數據庫,做好資料準備工作。
其次,整理,主要針對的是流失海外、散落民間的檔案,工作人員先是做好搜集工作,充分接觸民間藝人、海內外華人等,做好走訪和調查工作,對桃花塢民間檔案的保存狀況有初步了解。繼而利用網絡、新聞宣傳,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文化血脈的社會輿論氛圍,號召和鼓勵民間收藏家以贖買、捐獻的方式適當地提供相關檔案。[5]然后,從所獲取的檔案中整合珍貴檔案、高危檔案和具有高度利用價值的檔案。
最后,從民間老藝人、年長者群體中了解、獲取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相關信息,包括年俗、風俗、社會文化背景等,將這些經過訪談、調查獲取的信息整合起來,形成新建的檔案體系。
在新建檔案中要對走訪的對象、年齡、受教育程度、專長等進行系統分析,并明確不同訪談檔案的側重點,整理好訪談信息,或進行結集出版,整理文獻資料、口述檔案等工作。[6]
3 結語
總之,檔案室保護模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保護方式,能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有形的檔案的方式整理和留存下來,依照特定的建檔和管理方式進行保管。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促進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更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創新工作。桃花塢木刻年畫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美術,其特色檔案建立和管理工作對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管理工作形成積極的示范作用,明確建檔范圍、建檔原則、建檔主體能為特色檔案管理工作做好準備工作,并提升特色檔案的開發和利用價值。綜合來說,桃花塢特色檔案建立和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工程,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靈活應對,明確建檔過程中的權利和責任劃分,摸索更加科學的建檔方式。
參考文獻:
[1]周青奇.桃花塢木刻年畫數字化建設與傳播策略研究[J].價值工程,2018,37(26):258-260.
[2]楊明剛.原生態民歌融入高校課堂的生命之思[J].大學教育科學,2017,(01):55-61.
[3]趙躍.新時期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的反思與再定位[J].檔案學通訊,2020,(02):40-48.
[4]王暉,熊呂婷.民間藝術檔案式保護問題研究[J].蘭臺世界,2020,(06):35-38.
[5]潘彬彬.“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非遺檔案工作探討[J].檔案與建設,2019,(01):47-49.
[6]侯鈺琨.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歷史發展研究[J].藝術科技,2018,31(08):7-9[EB/OL].[2021-03-05].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g6g0xt0hc6d00b0pv130p00kq730194&site=xueshu_se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來稿日期:202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