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傳紅

最新的預測模型顯示,本世紀內,毀滅性的日冕物質拋射直接襲擊地球的概率為50%。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的報道警告說,如果此事成真,各種用于導航、通信的衛星系統和電子設備等,都將處于其所產生的電磁風暴沖擊的危險之中。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區可能會持續斷電數月或數年,隨后還會引發更多更大的災難。
日冕物質拋射類似于完美的太陽風暴,是太陽系內規模最大、程度最劇烈的能量釋放過程(事件)。它們其實一直都在發生,只是因為具有特定的方向,大多數沒有“直接”射向地球而已。
對于太陽異常事件,我們更常聽聞的是太陽耀斑,一種發生在太陽大氣中的猛烈爆發、太陽磁場能量的快速釋放。它會輻射出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和大量的能量,使位于地球大氣層外內置了敏感電子設備的衛星,以及在地球表面運行的電子和電力輸送系統等,都面臨損壞或被破壞的風險。2014年4月出現的一次太陽耀斑,曾一度阻斷太平洋部分地區的通信和GPS導航,所幸當時空中交通密度極低,因此沒有發生事故。在一些高緯度國家,太陽耀斑產生的極光效應常會引起電氣干擾,甚至引發火災。在南非,還發生過太陽磁暴引發的電力故障。
整個工業化的世界依賴于越來越先進的科技不斷注入,造就我們當下生活方式的各種系統業已彼此“ 糾纏”在一起。
類似這樣極具破壞性乃至有可能帶來“局部崩潰”的事件,近幾十年來已發生過多起,有的事件起因追溯起來卻十分“尋?!保?999年,巴西的一個變電站遭受雷擊,造成電網崩潰等連鎖反應,影響了9700萬人。今年2月中旬,暴風雪肆虐下的美國得克薩斯州,由于電力供需嚴重失衡,電網不堪重負,暴發了持續數天的大規模停電事故,影響人口約400萬。顯而易見,過于依靠先進的、相互關聯的復雜技術,使我們已然適應了的“文明生活”很容易受到對前人來說無關緊要的自然和人為事件的影響。
確實,整個工業化的世界依賴于越來越先進的科技不斷注入,造就我們當下生活方式的各種系統業已彼此“糾纏”在一起:互聯網、電信等與衛星系統相互連通;互聯網依靠電網;電網轉而依靠石油、煤炭與核裂變產生的能源供給;能源供給轉而依靠制造技術,而制造技術本身需要電能……而且,不斷升級的需求驅使我們去設計更為復雜的系統,并產生越來越強的依賴。
另一方面,復雜系統越來越趨向于出錯,對誤操作也變得越來越敏感。譬如,現代超級噴氣式飛機已太過復雜,以至于飛行員不再通過認知上的技巧駕駛其飛行,沒有計算機的輔助他們就無法完成對飛機飛行的掌控。而國外的一些案例研究已經說明,依賴復雜系統的風險是不可預測的。系統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會導致該系統越來越脆弱,更容易受到突發事件的影響,因此很容易完全失控。
我們日常生活賴以維系的復雜的基礎設施——交通、通信、食品和水源供應、電力等,實際上也非常脆弱。這些傳輸系統中哪怕只是出現一個很小的差池,都會引發一定程度的混亂。
創新工具和技術的應用,風險和收益并存,也永遠會有“好”與“壞”的平衡。應該特別警惕新的無形風險的“物化”,并能認識到復雜系統自身的脆弱性,未雨綢繆地做出適當的防御準備,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切實負起責任來。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說得好:我們不會停止進步,或刻意逆轉,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進步的風險并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