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權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500元錢能買到什么?我在B站,刷到一部很小眾但蠻有意思的紀錄片《500元的幸福》。這部劇全程沒有一句解說詞,不限制任何花法,但卻用鏡頭真實地記錄了9位不同行業的人用500元尋求幸福的過程——
他是快要50歲的亭哥,500元錢,杯水車薪,卻讓他實現了一個藏在心底已久的夢——辦一場小型演唱會;他是北京電影學院已畢業學生奚志偉,面對節目組遞到面前的500元錢,他的反應是:“你們還真給啊?”最后,他把500元錢分成了三筆:一筆給爸媽過生日;一筆給自己的妻子買一大束玫瑰花;一筆給自己買了張電影票;她是女泰拳手咬盼,500元錢,讓她82歲的奶奶第一次來到天安門,奶奶站在天安門前挺直了腰桿,笑著照了張相,在此之前,她從未想過自己會來北京。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發現500元只是一個開始,是一個心愿,能夠承載一份溫情,一個夢想。它的核心在于提醒人們反思幸福的意義。
雖然理解“幸福劇本”中的故事,但我不禁想試問一句:生活中大家都幸福嗎?究竟哪些是能讓我們幸福的,哪些是虛幻縹緲的?哪些花在了我們愛的人身上?哪些是早就應該花出去而沒有的?帶著這樣的疑惑,我將目光投放到向朋友圈的話題:“給你100元錢,你會怎么花掉它?”回復五花八門:“吃一天素餐”“看自然紀錄片,有奇效”“剛轉了100塊給慈善機構。如果沒有人愛你,那就捐點錢去愛別人吧”“每天喝一杯咖啡,再喝一杯奶茶,咖啡因和糖分讓我高效快樂”“嗍一口酸辣粉,來一口百事”“去哪兒都帶著畫筆,隨時拿出來畫一個”“堅持買2元一注的彩票,然后規劃好中500萬元怎么活,中1000萬元怎么活”“親手做一個蛋糕”“開個小賣部,實現大學時期的愿望,販賣美好”……
話題一拋開,就如卸閘的洪水一發不可收。每個人都開始鄭重地審視、填寫生活的模樣,有寂寞的吐槽,也有幸福的歌唱,有催淚的感恩,也有大笑的舒暢……其中,看到這樣一句話讓我挺戳心:“群眾演員趕著換裝的一場演出費用只有100元。但是因為夢想,他們擁有100元的幸福。”
這是個很難用言語表達“幸福感”是什么的時代。但我知道,幸福的成本一點兒都不高。和家人一起吃頓飯,給妻子買束花,好多人都這么選,幸福就這么簡單。可是,生活中,有時候我們對于自己的幸福總是在想象,卻曾未行動。而幸福沒有固定的樣子,只有當我們開始行動的那一剎那才會到來。正如心理學家泰勒所說:“幸福是一種能力,而非一種狀態。”追逐比得到更幸福。我想,正因為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我也可以擁有讀書、看電影、掃街,收集每天的日落和月亮升起的幸福。
就我自己而言,我覺得當下自己就很幸福。在家玩手機,手機里除了自帶的不能卸載的,大概有五十多個APP,偶爾恍惚也不知道該打開哪個。所以我轉移視線,新增一個剛實踐成功的提高幸福的方法,那就是去菜市場買菜,然后回家給家人做一頓美食,慢慢洗菜、切菜,享受烹飪的樂趣。有時,下班后侍弄陽臺上的魚和花花草草也很幸福。這些,都是看上去沒有意義但有意思的事,我覺得這都是逆轉情緒的好幫手。我經常把這些做過的小事及體驗記錄下來,主動覺察、接納自身的變化,質疑那些“一定得如此”的慣性。我覺得,有了這種甘愿“繞遠路”才會發現的生活驚喜,才能讓平凡的日子散發光芒。我們作為平凡人,需要一邊被錘一邊進步,需要不斷慶賀眼前的美好方得以無畏前行。畢竟,愛和美,是我們對庸常生活最大的改變和不妥協。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