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向東



凡不能毀滅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1969年,史鐵生赴延安插隊,由于勞累過度,腰痛沒能得到及時治療,造成雙腿癱瘓,開始了輪椅生涯。后來,他回到北京,為了治療腿疾,經歷過1000多次的針刺,讓他痛不欲生,一度絕望,自殺過3次,母親的一句嘶吼“咱娘兒倆一塊兒,好好兒活”,喚醒了他。可是他30歲又患腎病,37歲患尿毒癥,只能依靠導尿管生活,隔一天做一次透析,身體經常虛弱到“喝湯時嗆了一口,都可能感染肺炎”。
即便如此,史鐵生仍然堅強地活著,30歲發表了第一篇小說,32歲《我遙遠的清平灣》獲獎。他的才華和堅強還吸引了不少女性,其中就有西北大學《希望》雜志的編輯陳希米,1989年兩人開始通信,半年后他們見了面,很快他倆結婚了。那時史鐵生已經38歲,陳希米28歲。此后陳希米成了史鐵生的雙腿,兩人一起讀書寫作,一起旅行,日子雖清貧,卻快樂。
苦難沒有打倒史鐵生,反而成就了他,他稱自己“專業是生病,業余寫作”,他創作了2部長篇小說、6部中篇小說,獲得兩屆魯迅文學獎,多次獲得老舍散文獎,《我與地壇》被稱作中國近50年來最優秀的散文。他唱響了不屈的頌歌,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見過史鐵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樂觀、開朗、愛笑。史鐵生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生病了之后,反而得到更多的愛。朋友見到史鐵生后都驚嘆,在他的臉上看不到苦難,樂觀得“根本不像一個被重病纏繞的病人”,他不但沒有自暴自棄,反倒異常開朗,聊起天來滔滔不絕,只要好玩的事,好吃的東西,他都為之癡迷。央視主持人張越說:“心情不好時會去史鐵生家坐會兒聊會兒,他能讓我重新獲得生命的力量。”媒體人章德寧與史鐵生有30年的交往,她說:“我一直想幫到鐵生,卻是鐵生在幫我,與其說鐵生需要友情滋潤,莫如說他的很多朋友和我一樣,需要鐵生的精神照耀。”史鐵生臉上永遠掛著天真燦爛的笑容,有一個評論家說:“他是最愛笑的作家。”作家洪燭說:“他是在用笑容溫暖別人,也是在用笑容給自己取暖。他用笑容向別人也向自己證明:史鐵生沒有被打敗,史鐵生不會被打敗!”
史鐵生則說:“人死了,就變成一顆星星,給走夜道兒的人照個亮。”2010年12月31日史鐵生去世,他的遺愿是,將尚且沒有衰竭的器官捐獻。妻子哭著問他:“為什么?”他說:“我希望器官新的主人,能幫我繼續看看這個美好的世界。”
史鐵生是一個一生都在與命運抗爭的人,在他的文學作品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一位作家說得很對:“負能量是在鞭笞別人的不好、責罵社會的不公;正能量是在講完后告訴你,即使再苦,我依舊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一些。”史鐵生身殘的經歷,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沒有止于抱怨、憤怒和墮落,他給予讀者的不僅是優美、哲思的文字,更是健康的情緒、積極的精神、深沉的愛和對生命真諦的探尋。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史鐵生說:“把疾病交給醫生,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快樂和勇氣留給自己。”他內心世界里有了對生命意義理解后的社會責任,他寫道:“哪怕是最艱辛的生命,只要他們存在,他們就是勝利者。”他的內心充滿美好,始終看到的是社會的光明面。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 年度杰出成就獎頒給了史鐵生,頒獎辭上寫著:“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多年以后再讀他的書,還是讓人振奮、鼓舞,給人以希望、信心與力量。史鐵生的人生,被人銘記的從來不是苦難,而是他穿過黑夜帶來光亮的精神。
有作家說:“人生若覺很悲喪,只因未讀史鐵生。”短跑飛人劉易斯崇拜史鐵生,他說:“我閱讀他的作品感受到一種蘊藏在內心里的信心和力量。”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依然奔跑。史鐵生說:“你既然選擇了活著,干嗎要痛苦地活著呢?”他提出,“壞運也無法阻擋你去創造一個精彩的過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變成一個精彩的過程”。
正能量,是一種能夠面對人生一切困苦的力量,是能夠帶來溫暖與幸福的力量。記住史鐵生的話:“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