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凝

阿爾法狗戰勝世界級的圍棋大師,沙特又給一個機器人頒發了一個公民證書。好像現在你走在街上,不說兩句人工智能就跟沒上過學一樣,所以今天我也跟大家說說人工智能。
我的碩士課題是自然語言處理,這是人工智能里的一個分支,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將近20年的資料、文字、文學作品,全都輸入計算機,讓它去計算和學習人類是如何使用比喻這種修辭的。
再舉一個例子,阿爾法狗戰勝世界級圍棋大師,就因為它有兩個腦子,一個負責全局,一個負責局部分析,當兩個腦子的計算被平均加權之后,它形成的那個決定,就是決定了它最后落子的那一刻。所以,人工智能思考的核心在于計算。
看到機器這樣精密的計算,你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你覺不覺得人有時候挺像機器的。比如說,我特別急,喜歡快速地處理大量信息,特別討厭別人啰唆。但不巧,我媽就特別啰唆,特別喜歡發語音,我拿出手機來,十條二十條滿屏都是她的語音,你不點開,永遠都不知道她在說什么。有一次,我受不了了,就說:“媽,你能不能別發語音,你發文字,你這樣特別慢,會耽誤我時間?!?/p>
就這樣,我從一個人變成了一個快速處理信息的機器,因為我把我媽的語音當信息,輸入大腦,分析結果,我希望她輸入的是文本,而不是語音,因為我更好識別。但是我沒有分析出來的是,我媽發語音是因為她眼睛沒有以前好了,她一個人晚上坐在沙發上,對著這個發亮的小屏幕,她打字,眼睛會很不舒服;我沒有分析出來的是,我媽發語音是因為她不想給你傳達什么指令信息量,她只是因為你好久沒在家了,想跟你說說話;我沒有分析出來的是,每次我像一個高精尖的機器快速地處理信息的時候,其實都在拉寬和她之間的距離;我沒有分析出來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的那天起,就在跟母親開始一場告別:剪斷臍帶,完成第一場告別;斷掉母乳,完成第二場告別。從此,你每一次學習的進步、視野的增寬,都在拉大這場告別的距離,你站在很遠的地方轉頭揮手對她說:“媽媽,我在這,我這有更大的舞臺更美的風景更多的朋友更忙的工作,但是你太慢了,你落后了,你影響了整個團隊的效率。”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不會走路,常說的一句話是什么?你說:“爸爸媽媽,等等我?!蹦莻€時候,爸爸媽媽犧牲自己處理信息的效率站在原地等你,后來你一天天長大,一天天跑快,現在你想起提高效率這件事了,你說:“我們是信息的時代,我們講究效率,我們不要慢者?!?/p>
我相信世界上一定沒有那么冷漠的人工智能,如果有,我寧愿活在原始時代,大家對信息和效率還沒有概念,但是懂得用心去體會情感,否則人和機器有什么區別呢?
我的一位清華師兄,大三的秋天,他報名參軍成為一名軍人。而他的選擇不僅僅是成為一名軍人,而是到中國最高的哨所做一名哨兵。什么是最高?生物學家給出的界定是海拔4500米以上就是生命禁區。而他所在的那個哨所,海拔5318米,寸草不生。這個哨所成立40多年以來,已經有十多位官兵長眠在這片大雪覆蓋的土地上。家人和朋友都說,你一個學霸做過那么多道選擇題,為什么一定要在人生的選擇里給出這樣的答案,名校畢業,名企工作,有這么多選擇,為什么要去當一名哨兵?他只說了一句話,再也沒有人問他為什么,沒有人去阻攔他——他說:“你知道中國在世界上唯一沒有解決陸上邊界的地方在哪兒嗎?我就是想站在我的家門口,守護著我的國旗,看著它穩穩地立在那兒。”
人工智能在做選擇的時候,基于的是計算,它們憑借超強的計算能力和記憶力去模仿人,但恰恰人的選擇是很難被模仿被計算的。
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國家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些從清華畢業,有些是名門子弟,有些是歸國華僑,用現在的話說他們顏值高,就是這么一群很帥的小伙子,做出了一個相同的決定:他們在充滿硝煙的藍天里集體赴死,把平均年齡只有23歲的生命留在了一架戰斗機里。他們當中有一個人叫劉粹剛,劉粹剛對她心愛的女孩說:“我們的人生是不能被計算和計劃的,我愛你,但是我不敢愛你,因為我要隨時做好準備和敵人同歸于盡。”在戰爭年代,只有我們敢于斬斷自己的未來,才有可能給心愛的人留下未來。這讓我想起了那句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p>
劉粹剛們明知日軍的飛機很多,新型的機器層出不窮;他們明知自己力量薄弱,寡不敵眾;他們明知這是一場不歸之路,有去無回,但還是選擇在危急時刻,做出那種自殺式的飛行模式——直接相撞,同歸于盡。因為他們有一個誓言,叫“誓死報國不生還”。你以為他們不懂得計算、不會人工智能的那一套,他計算過,這就是他的公式,他覺得用一個人的生命去換得更多人的生命,去換得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他覺得這種算法比較值。
我是一個工科生,人工智能所有的思考都是基于計算,但是我們知道人工智能的方差會比人的計算值小,因為它更精確??墒悄銈円?,方差這個概念是伴隨著賦值而判斷的,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都無法被量化,更何談賦值呢?
人類的選擇,有時候也會基于計算,但更多的時候會出于內心,出于一種對國家的熱愛,對民族的信仰,出于一種本能。人的選擇非常復雜,我們有的時候會失誤、失算、失戀、失敗,會做出很多愚蠢的事情,可是我們也會選擇犧牲自己,會成全更多人的幸福,這是我們人類的選擇。像拋棄了國外優厚科研待遇的鄧稼先,像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建筑系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像剛剛我說的,把23歲的生命留在藍天上的中國空軍英烈,他們每個人都懂得計算,但恰恰是他們這種不能被計算的選擇,成就了今天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有了在座的每一個人的自由和幸福。
人絕對不能變成機器,因為那些對家國的熱愛,對民族的信仰,對每一份初心的堅守,是我們之所以成為人,而不是機器的根本所在。
謝謝大家。
(整理自《我是演說家》第四季)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