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麗燕
每本好書里面都有一個人生導師
古樹、小路、村舍、黃牛、孩童……當這些浸潤著濃郁鄉野氣息的種種映入眼簾的時候,我心里仿佛有三月的春風拂過,說不出的舒暢愜意,還有一種久違的溫暖。不過,這不是在哪片世外桃源里流連忘返,而是在豐子愷的漫畫里“沉醉不知歸路”。
說起來,最早結識豐子愷,是因為他的一幅漫畫。畫上,身著天藍色旗袍,手中拿著一本書的女子,站在一棵垂柳之下。柳絲青青,是春天的模樣。透過薄薄的紙頁,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女老師的面前是兩個可愛的小孩,那個身著紅衣的光頭男孩,正微笑著向老師詢問著什么。這一問一傾聽之間,師生的融洽、孩子美好的好奇心都在其中了。畫的旁邊有一行字:“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這句話,像一粒鳥兒不小心遺失的種子,無聲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自此,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就成為我心頭的摯愛。年前,買了先生的一本書《萬般滋味皆是生活》。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于先生描寫吃瓜子不得法時的窘狀:“若用力不得其法,兩瓣瓜子殼和瓜仁疊在一起而折斷了,吐出來的時候我就擔憂。那瓜子已縱斷為兩半,兩半瓣的瓜仁緊緊地裝塞在兩半瓣的瓜子殼中,好像日本版的洋裝書,套在很緊的厚紙函中,不容易取它出來……”常人眼里的小事,竟在先生的筆下如蓮花般芬芳。由文識人,先生必定是個有情、有趣、有光的人。
然而,讓我愛不釋手的還是先生的漫畫。某天,我在朋友圈發了這樣的動態:“竊以為,豐子愷先生的字,稍稍遜色于先生簡潔疏朗、妙趣橫生、滋味萬千的漫畫。若是能以先生的畫,配著可愛老頭汪曾祺的文,那一定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絕美境界與享受了?!?/p>
近來,閑坐,遂翻出先生的一冊漫畫。先生筆下的孩子,無論是念叨著“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親自給凳子穿鞋子的阿寶,還是面對著給爸爸推頭的理發師不禁大嚷“媽媽快來打,他拿刀殺爸爸了”的小光頭,抑或是聽到馬的聲響后,說出“馬兒打嚏了”“馬兒咳嗽了”“馬兒罵我們了”的小姐弟,他們身上無不充滿童真童趣。你心里的世界是怎樣的,你眼中的世界和筆下的世界便是怎樣的。先生的畫,多春天的柔和,多江南的詩意,多孩童的純真,多智慧的光芒。讀先生的漫畫,總能將蒙于心上的塵埃拭去,將遮蔽已久的陰云吹散。他呈現給你的永遠是空明澄澈,是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的清雅。
泰戈爾曾稱贊豐子愷:“用寥寥幾筆,寫出人物個性。沒有眼睛,我們卻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沒有耳朵,卻可以看出他在聽什么。高度藝術所表現的境界,就是這樣。”沒有赤子之心的畫家,是畫不出這么純粹的漫畫的。沒有慈悲之懷的畫家,是畫不出這么圓融智慧的漫畫的。在我看來,“豐子愷”已不單純是人名,它還是一個形容詞,代表一種風格,這個風格是良善,是質樸,是儒雅,是趣味,是純凈,是內心的充盈安足,是沉寂在時間深處舊書里的藏書票,有著油墨的沉香。
這是我理解的知書達理,醇和明凈的處世哲學,點點滴滴真善美的甘霖。先生,他是真實的,并不一定因為穿著民國衣裝就只存在于民國,他是一種讀書可達的境界。他是一種活法,一種只要能慢下來,靜下來,就可以觸摸并踐行的活法。他更是圓融、通透、豁達、智慧的存在,需要在塵世疲于奔命的人,用一生去拂拭,去修煉,去內化的存在。
春天,遇見豐子愷,真好!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