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思源
歷史上,挪威中小學對“熊孩子”經常采取體罰措施。奧斯陸城市檔案館記載著博特洛卡學校的《懲罰手冊》:1902年,8歲的小克里斯蒂安被教師瑪格利特用樹枝打了5下。相較一般體罰用具如教鞭、尺子,博特洛卡學校用的樹枝特指樺樹枝,輕軟細長,而且由受罰的孩子自己弄一截回來,雖然屈辱但保證了不至于太痛。1889年,挪威通過了一條法律,對學生的體罰都要記錄在冊。從此,對學生的體罰顯著減少,但揪頭發、揪耳朵等懲罰增加了,因為老師們普遍認為這些是小教訓,還沒到記錄在案的程度。
1936年,挪威立法禁止對學生體罰。這一年,挪威的學校徹底告別了樺樹枝。沒有體罰,學校怎樣約束學生們的不良行為呢?根據挪威《教育法》,每個行政區都要制定轄區內所有學校的《秩序規則》,主要包括宗旨、適用范圍、學生權益、學生責任、秩序、行為、懲戒、個案處理和施行等九部分。《秩序規則》里的學生責任、秩序、行為各節則規定了學生應盡的各種義務,比如按時到校、帶好學習用品、不能早退之類。如果違反秩序,老師可以采取一些行動。但暴脾氣的人在挪威當不了老師,因為能用的手段真不多:不能罵,不能罰站,不能諷刺,不能用《秩序規則》里沒有規定的懲戒方法。可以做的只有:沒收學生的相關物品;請學生暫時離開教室;放學后留堂談話;約談學生家長等。如有砸壞物品等破壞行為,學校有權要求學生和家長賠償;發生嚴重的刑事案件,學校可以讓警察處理。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